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半月谈

首 页 >> 文化 >> 历史 >> 见证晚清腐败的一份跑官记录 >> 阅读

见证晚清腐败的一份跑官记录

2016-08-26 15:49 作者:十年砍柴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编辑:王静
分享到:

李兴锐花费在“跑官”上的资金,光借用的公款就多达千两,加上自己的积蓄和私人借贷,在保定、北京一年花费巨大,连曾国藩也觉得惊讶

晚清吏治腐败、跑官卖官盛行是人所共知的史实。朝廷为筹集军费大开纳捐之门,掌握保举之权的大官广收贿赂,连一些寄生在权力之上的书吏也上下其手、雁过拔毛,在经手过程中将权力最大限度地兑现。长期在曾国藩幕府的李兴锐在其日记中详尽地记录了他在京城“跑官”的经过,生动地反映了晚清时的政治生态。

李兴锐,字勉林,湖南浏阳县三口镇人。生于道光七年(1827),殁于光绪三十年(1904),官至江西巡抚署理两江总督。18岁时其父去世,家道中落,作为长子的他担负起全家的重任。尔后获得诸生(即秀才)的功名,正值太平军狂飙北上,进攻长沙,浏阳本地的帮会征义堂闻风起事,李兴锐聚集乡人兴办团练以自保,后来协助前来围剿的江忠源镇压了征义堂。当太平军的主力进入江西后,占据赣省大部分州县,浏阳成为长沙东边最重要的屏障,太平军从江西上高、万载县向西入湖南境,图谋长沙,他带领团练又协助湖南巡抚骆秉璋派出的官军,与太平军鏖战,将太平军挡在浏阳以东。他这番作为被求才若渴的曾国藩获知,曾国藩率湘军进入江西后,写信招揽李兴锐。李兴锐便在曾国藩坐困江西与太平军反复拉锯的灰暗岁月,投入到曾氏的幕府,尔后十数年内追随曾国藩,成为其最为倚重的幕僚之一。在湘军与太平军的战争中,李兴锐长期负责湘军的粮台(即后勤部),虽不亲率部队在一线作战,但供应三军粮秣,也算是居功至伟。

同治八年(1869),曾国藩从两江总督调任直隶总督,又将李兴锐带到了保定。论功行赏,曾国藩当然要为这位出过大力立过大功的幕僚找出路,于是上奏保荐李兴锐补了大名府知府的缺。大名府辖区为今天冀南、鲁西、豫北数县,黄河从境内穿过,是要冲之地,且水旱灾害频发,民风强悍,治理殊为不易。曾国藩让李兴锐替他也是替朝廷守直隶的南大门,可见对其多么器重。

当时曾国藩位高权重,一言九鼎,他的保举朝廷一般照准,于是李兴锐被任命为大名府知府。可还没有正式上任,他先被曾国藩派去办一个急差——去直隶南部灾区赈灾,然后回到保定,准备赴京引见。何谓“引见”?就是初任或保举府、县官员的人,除非圣旨命令“毋庸引见”而直接去赴任外,一般要先进京城,由吏部的人带着去拜见皇帝,由皇帝训话。如此显示皇帝对地方行政的重视,受到召见的府、县主官才能正式去接印理政。

同治帝当时还是个不谙世事的少年,大权操于两宫太后特别是慈禧太后手中。照理说,经由曾国藩举荐并被圣旨批准的人事任命,已经合法了,“引见”无非是走过场。但这个过场很重要。天下那么多府、州、县,皇帝和太后日理万机,要抽出时间接见新任的知府确实要见缝插针。为了尽早获得引见,只能疏通关系。而外官何时被皇帝接见,那些具体办事的书吏——即现在的处级、科级官吏的作用至关重要。

北京对秀才出身的李兴锐来说,是一个陌生的城市。他不比曾国藩其他几位幕僚李鸿章、梅启照、庞际云,这几位都考中进士且进了翰林院学习几年,在京城熟门熟路。而两眼一抹黑的李兴锐,采取了两条简单而又管用的办法疏通门路:一是用钱开道;二是拜会同乡和好友。

同治九年五月十五(1870年6月13日)傍晚,李兴锐由彰仪门(广安门)进北京。据《李兴锐日记》所载第二天的行程:

早起至吏部直隶股主掾管襄芬(字欣之,浙、绍人)。家,托以办理引见事宜,共允部费:府百六十金,并案引见,道加百金,但得无多话纠缠。是又书办中之矫矫者。旋又拜曾劼刚户部、许仙屏编修、钱调甫廉访。是日晴。

李兴锐所见的直隶股主掾应该属于文选司开设科,专管治理一省的官员注册、验看、分发、引见。主掾管襄芬毫不意外的是浙江绍兴人,清代绍兴师爷遍天下,外地府县、京内部院几乎都由绍兴籍的师爷和书吏把持,形成一个以乡缘为纽带的职业共同体,有点像今天福建莆田人开医院。无论哪个地方的人来当主官,都得依托这些绍兴籍“技术干部”办事,他们职位卑微而能量巨大。李兴锐和这位绍兴师爷都是明白人,明码标价,彼此不含糊。管师爷答应的是:如果最终以知府衔任用,交一百六十两银子,和其他官员批量引见;如果高配——即以道员衔任知府(道员为正四品,知府为从四品),则再追加一百两银子。而且管师爷叮嘱他皇帝接见时别多说话,纯粹走过场。

交了钱,还不放心,于是他马上去拜见三位和他关系亲密的人。曾劼刚即曾国藩的长子曾纪泽,此时任户部员外郎,李兴锐和曾国藩两位公子关系密切,情同兄弟,特别是和二公子曾纪鸿,李的日记多处有与纪鸿“手谈”(即打麻将)的记录。许仙屏即许振祎,江西奉新人,咸丰年间和李兴锐一起在曾国藩幕府中效劳,亦深得曾氏信赖;同治二年进京会试中进士,此时任翰林院编修;钱调甫即钱鼎铭,江苏太仓人,曾受上海道台委托,赴安庆乞曾国藩出兵上海阻击太平军而一举成名,与李兴锐结下过“战斗友谊”,此时任按察使。

我相信这三位哥们一定对李兴锐面授机宜,甚至开具一个拜码头的名单。接下来一个多月,李兴锐在北京的主要活动就是拜会官场的同乡、朋友,请客吃饭。如长沙人周寿昌、郑敦谨(时任尚书)、善化人皮小舲、衡阳人魏纲、浏阳人黎宗曦、耒阳人蒋休嘉,等等。

果然是火到猪头烂,钱到公事办。六月二十五(西历7月23日),李兴锐获得皇帝和太后的召见,其在日记中载:

午初叫起,吏部带九排十四员,余与安徽知府马文梦为第五排,齐入乾清门,(带领主事:一为白建侯桓,一为沈叔眉源深。)挨次诣养心殿,跪于阶下,口背:李兴锐,年四十岁。起,趋而出。天颜仰觐,英武巍严。两宫坐纱帘之内,不得瞻仰。旋奉旨:李兴锐着准补大名府知府,以道员任用,钦此。

如愿以偿,李兴锐以道员衔高配任知府,得追加给管师爷一百两银子。这番北京跑官花了多少钱呢?他在九月二十一日(10月15)日记载面见曾国藩汇报:

又陈明去年来直,借过内银钱所千金,请作悬款,至南在设法筹还……侯似讶费用颇多。然北来年余,仆从数辈,一切日用皆须自筹,且引见一次,以我观之,尚不多也。

光借用的公款就多达千两,加上自己的积蓄和私人借贷,在保定、北京一年花费巨大(相当一部分用在北京跑官),连曾国藩也觉得惊讶。可是有什么办法,不如此又能如何呢?

然而,李兴锐并没有去大名府履职,因为爆发了“天津教案”,曾国藩奉旨去救火,于是召李兴锐前去天津辅佐他办理这个天下第一棘手的事。李兴锐和丁日昌成为曾国藩处理“天津教案”的左膀右臂,他和曾国藩一起尝尽了个中辛酸。曾国藩为此受天下之谤,弄得里外不是人,一世英名坠地。后来其门生李鸿章代替他就任直隶总督,曾国藩回任两江总督,于是他又征求李兴锐的意见,愿不愿意和他一起回金陵。

李兴锐当然巴不得,恩主曾国藩已不当直隶总督了,新任总督李鸿章虽是故人,但毕竟隔了一层,而且三省交界的大名府,哪如江南富饶。于是,曾国藩替他上奏朝廷,以李兴锐高堂老母多病,且常住金陵,他必须回金陵奉养为由,请求能否就近在两江地区安排个合适的职务?

吏部的愤怒可想而知,不甘心人事大权被疆臣侵占,于是回复说,如果要回金陵奉养母亲可以,开缺——即辞官就可以。另外安排职务,没门。但曾国藩有的是办法,两江辖区可以找许多差事给李兴锐做。李随曾回到金陵后,曾国藩马上委托他在两江辖区考察府县官吏、水陆军营、厘卡以及上海的官办工厂。这个权力很大,李被两江文武官吏视为“小钦差”,一路上有人送钱——当然其日记中多记载为“婉拒”。同治十一年二月,曾国藩临死前几天,委派李兴锐前去上海管理机器制造局。后三年,李兴锐被正式任命为上海机器制造局总办。上海成为李兴锐后来发达的最佳舞台,他手上不但掌握的钱财很多,而且积累了和洋人打交道的丰富经验。这在大清官员队伍中凤毛麟角。加上他活到78岁高龄,因此以诸生出身,也没有带过兵,能官至封疆大吏。

李兴锐去世后,朝廷的恩诏评价他“练达老成”,这是很恰当的。曾国藩幕府人才荟萃,不乏文才、见识出众但有些清高的人,而李兴锐世事洞明,人情练达,出手也大方。曾国藩最看重李兴锐的正是这种既有见识又能办事的能力,用现在的话来说,具有很强的执行力——这在哪个时代都是稀缺的。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