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半月谈

首 页 >> 文化 >> 历史 >> 曾国藩家训—— 居官以不要钱为 >> 阅读

曾国藩家训—— 居官以不要钱为本

2016-07-26 10:11 作者: 胡忆红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编辑:王静
分享到: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曾用两个字称赞曾国藩:独服;晚年毛泽东又用三个字形容曾国藩:最厉害。这个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除了做官打仗厉害,还有什么本领使得毛泽东说出这番话?答案就是留传下来的《曾文正公家书》。这本书,毛泽东不但熟读并身体力行过,而且在延安时期曾推荐给党的高级干部阅读。为何?家风清方能党风正、民风淳,家训也可拿来治党嘛!这是一大发明。比如,曾氏“八本”家训之一的“居官以不要钱为本”,就是古今通用的箴言。

曾国藩中进士后,官运亨通,十年七迁,于道光二十九年授礼部右侍郎,署兵部右侍郎。他的官是越做越大,但兄弟们的意见却越来越多,原因就在于钱。曾国藩每年都会寄些银钱回家,孝敬父母,补贴家用,少则几十两,多则一千两。这也不少了。但当时谁人不知“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你一个二品大员,位高权重,还比不过一个四品的知府,在家乡的兄弟不能理解了。他们疑心大哥藏有私财,“厚于妻子而薄于父母兄弟”。曾国藩知道后,真是哑巴吃黄莲,有苦说不出。仆人陈升因嫌他家穷,工资低,大吵一架后卷起铺盖另觅高枝去了。曾国藩觉得受了欺辱,还赋诗一首《傲奴》。傲奴可以说掰就掰,兄弟可不行。兄弟倒不是嫌他穷,而是认为官越大钱就挣得越多,应该多拿出钱来照顾父母兄弟。

官大就一定钱多,这是什么逻辑?曾国藩回信表明自己的心志:“我自三十岁以来,即以做官发财为可耻。”你们看看天下官宦之家,官二代开始骄纵放肆,继而闲荡成性,最终陷入困厄,潦倒终生,大多盛不过二代。商贾之家,勤俭者能延三四代。只有耕读之家、孝友之家,则可以绵延十代八代。所以你们不要贪爱奢华,想着做官发财,要勤俭,习劳守朴。这番言论被曾国荃认为是理学的迂阔之论。曾国荃从军后,每攻克一座城池,都请假回家,将掳得的钱物运回去,买田起屋。曾国藩告诫说,我从未取军中一钱寄回家中,你也不许,“弟若听我,我便感激尔;弟若不听我,我便恨尔。”口气已是够严厉。

曾氏兄弟已在军中为官,将来他们的儿子、侄子也会进入官场,成为名副其实的官二代。如何保持曾氏家族长盛不衰呢?曾国藩觉得有必要为他们立个规矩。他根据自己的阅历,参酌祖父星冈公的遗训,编制成“八本”家训,涵盖读书、作诗文、孝亲、养生、立身、居家、做官、行军八个方面,其中做官就是“以不要钱为本”。做官是做官,发财是发财,两者均不可耻,但以做官为发财之捷径,猎官摸金,那就可耻了。曾国藩可不是说说玩的,他确实是这么做的。据曾纪芬回忆:父亲在军时,母亲居乡,手中竟无零钱可用,杀一鸡之油,还要吃三天,外人都不会相信,以为督抚大帅之家,不应拮据到这种地步。曾国藩的后人也能牢记“居官以不要钱为本”的家训。曾纪泽在担任英法公使时,一直过着俭朴的生活。曾纪鸿的生活非常拮据,曾托左宗棠向远在新疆的刘锦棠借钱。左宗棠知道后,对曾氏家风慨叹不已,自己送了曾纪鸿300两银子,解了他的燃眉之急。

陈独秀曾慨叹,中国人满脑子都是“做官发财”,即使是尸解魂消、焚骨扬灰,如果“用显微镜点点验之,皆各有‘做官发财’四大字”。细究起来,大概是人们习惯把做官与发财看成一回事,正如《官场现形记》中坐馆塾师王仁所说,“做了官就有钱赚”。历史上能把做官与发财看成两回事,又能践行做官不要发财的人不多,曾国藩大概能算一个。他的高明之处在于对家族的发展看得比较长远。

(作者为湖南科技大学历史系教师 胡忆红)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