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半月谈

首 页 >> 文化 >> 动态 >> 民族的?世界的? 国家大剧院的 >> 阅读

民族的?世界的? 破译国家大剧院的杂交基因

2018-01-31 09:35 作者:梁相斌 张漫子 来源:半月谈网 编辑:王静
分享到:

在川流不息的首都长安街上,一泓碧水环绕的一座椭球形银色建筑特别抢眼,这就是蜚声海内外的国家大剧院。2007年,当这座雄伟的建筑揭开面纱时,迎来的既有世人对建筑之美的称赞,也有不少怀疑的目光:这个总面积22万平方米、占地面积11.89万平方米的“庞然大物”该如何运转?将来用什么节目来填满如此巨大的舞台?能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怎样的文化服务?

10年过去了,中国的国家大剧院已屹立于世界级艺术殿堂之林,先后有800多家中外艺术院团荣登这里的舞台,来此献艺的中外演员和艺术家超过28万人次。为何中外艺术大师都以登上这个舞台为荣?

世界经典,中国面孔

蜚声海内外的艺术大师发现,世界经典中多了一些“中国面孔”。

2009年,国家大剧院与意大利帕尔玛皇家歌剧院联合制作歌剧《弄臣》,400余人的乐队、演员、合唱队、舞台监督均由帕尔玛皇家歌剧院负责,大剧院仅负责舞美服装等硬件制作。

经过几轮合作,2011年,在《弄臣》第三轮演出后台人们发现,除外国组3名主演外,合唱团、管弦乐团、舞美、服装、舞台监督都是国家大剧院自己的队伍。

通过替代战略,大剧院不仅成功实现歌剧“本土化”,更让一批批中国歌剧人才有了施展才华的舞台。

著名歌剧导演弗兰切斯卡赞·贝罗称赞:“国家大剧院制作剧目的速度、质量让世界瞩目!如今,西方艺术界都将目光聚焦在这个东方新朋友身上。”

国家大剧院日益成为汇聚世界艺术精品的大舞台:维也纳爱乐乐团、德累斯顿国立交响乐团、马林斯基剧院等世界顶级院团,捷杰耶夫、阿巴多、艾森巴赫等众多世界一流大师纷纷到访;一批批常年寓居海外的华人歌唱家陆续回国,本土艺术人才的培养和回流渐成规模。

为时代而作,为民族而歌

一手抓世界经典,一手抓中国原创。从“轻生死、重然诺”的《赵氏孤儿》,到关照现实、歌颂奉献的《山村女教师》,从浓缩百年沧桑、展现北京人精神底蕴的《王府井》,到传唱千年、饱含人性大爱的《运河谣》,从展现人性尊严的《日出》到弘扬民族团结的《冰山上的来客》……丰富的题材和多元的风格,让传统文化和民族经典在当代重新焕发生机。

“中国不乏生动的故事,关键要有讲好故事的能力;中国不乏史诗般的实践,关键要有创作史诗的雄心。”国家大剧院院长陈平说。

目前,大剧院已建立包含制作、主创、主演、小角色、舞美、合唱、乐团、排演团队等8大板块在内的歌剧制作体系。一旦剧目立项,就在世界范围内整合资源,寻找最优秀的人才,从而使其坚持艺术的纯粹性成为可能。

“大剧院制作剧目,不是为了追名逐利,也不是为了评奖圈钱,而是饱含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站在国家和历史的高度,思考人民期待什么、社会需要什么、时代呼唤什么。”陈平院长说。

让中华文明之花在海外绽放

带着中国符号、中国元素的作品正走向世界,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阐释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

2012年,大剧院原创京剧《赤壁》在欧洲3国掀起一阵“京剧热”:中华国粹的美不胜收让有400年历史的维也纳城堡剧院沸腾了。谢幕时,掌声雷动,大幕重启5次。

2015年,国家大剧院带着改编自我国文学经典的原创歌剧《骆驼祥子》,在意大利5个城市巡演,受到“歌剧故乡”观众的热烈欢迎。

国家大剧院已累计与世界各地411个艺术机构联系紧密,与132家驻华使馆建立合作关系。

是高雅艺术殿堂,也是人民的剧院

创新艺术普及形式,拓宽艺术普及群体,国家大剧院将高雅艺术送入寻常百姓家,让高雅艺术流淌在城市血脉里。

大剧院10年来累计举办公益性演出5600余场,开展艺术普及教育活动近5000场,举办艺术展览341场,平均每年有180万人次走进大剧院接受艺术普及教育和艺术熏陶。大剧院还创立了古典音乐频道,拍摄高清歌剧电影,举办了“国际歌剧电影展”等活动。

最让百姓印象深刻的,是国家大剧院携手北京公共交通系统推出的“乐行北京”项目。2014年,国家大剧院在10条地铁线160个车站,每天5个时段,播放累计长达8.5小时的古典音乐。

乐评人王纪宴说:“当熙熙攘攘的北京地铁站里响起莫扎特、舒伯特等大师的经典旋律,无疑,它为人们的平淡生活注入艺术的正能量,为这座城市平添了一份充盈与快乐。”(半月谈记者 梁相斌 张漫子)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