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半月谈

首 页 >> 文化 >> 动态 >> 【文化视点】文化传承不能靠“跪 >> 阅读

文化传承不能靠“跪求”

2016-06-24 11:04 作者:彭卓 来源:半月谈网 编辑:王静
分享到:

不久前,一则消息突然火爆刷屏:电影《百鸟朝凤》制片人、63岁的方励,在某直播平台痛哭,并下跪磕头,求院线为电影增加排片,满足吴天明导演的遗愿,支持“中国的文化”。一声“跪求”,票房飙涨:求之前一周157万元,求之后一天1000万元。可求得来高票房,求得了文化的传承发展吗?

《百鸟朝凤》作为一部艺术电影,虽然业内一片叫好,数位明星站台热捧,票房却不尽如人意:首日排片率不到2%、观影者稀稀拉拉,上映第8日票房才破百万。艺术电影相对小众的受众面,加之撞档爆米花大片《美国队长3》,使《百鸟朝凤》遭遇好口碑和低票房的落差。

方励的一跪,在某种程度上使《百鸟朝凤》成为“道德”衡量的标尺。“不看说明没文化”,“不排片证明没情怀”,有网民将其与《美国队长3》对立,认为“不看就是忘本”,“不看不是中国人”。当然,也有不满应运而生。有人说方励的“跪求”,除了对电影本身的支持和推广,更像是把“支持民族文化”、“实现大师遗愿”、“告慰逝者灵魂”同商业宣传捆绑,裹挟影院和观众。

方励本人对《百鸟朝凤》这部电影的热爱、对电影事业的真诚,无须怀疑。另一方面,他是电影的制片人,需要为麾下的电影制造“噱头”,只要不违法违规,用何种奇招刺激市场都无可厚非。

作为市场化营利机构的院线,本着逐利原则多排些爆米花电影,并非什么忘本行为,没必要和情怀、操守强硬挂钩。观众走进电影院,不只有文化寻根、陶冶情操的目的,放松心情、约会社交同样也是现代化影视服务业的重要作用。

此外,好票房并不是好电影的唯一标准。《百鸟朝凤》作为一部远离都市喧嚣、缺乏粉丝经济驱动、立足“谈谈理想和信念”的艺术电影,试图与商业大片抗衡票房,难免以己之短、攻彼之长。

院线“不待见”带来的票房低迷,使大部分艺术电影转变思维,通过发行DVD、出售海外版权、多方参加影展并争取获奖,达到“圈内开花圈外香”的效果,以吸引观众目光,争取回收投资成本。通过“外挂”实现票房的弯道超车,或许是艺术电影的无奈之举。

一次“跪求”促使人们深思不已。可一轮热炒之后,剩下的会是什么?是振兴崛起,还是昙花一现?到底应该“跪着”求生,还是“站着”饿死?这些问题,如同莎士比亚的“生存还是毁灭”,是一个旷世难题。更何况,在这个“商业片最好的年代,严肃电影最坏的年代”,人各有各的追求。资本碾压过的艺术电影和民间艺术还有别的出路吗?

走在街上,通常两种人面前放着收钱盒——乞丐和街头艺人。不同的是,一个跪着,一个站着。身体相貌凄惨的乞丐不停地磕头,盒子里的钱虽多是零票,却总有大半。或显颓废或显宁静的街头艺人,吹拉弹唱展示着真本事,盒子里的钱却稀稀拉拉。虽偶有“十元大钞”,却更像志同道合者的认可,而非资助生存。打开网页随便一览,乞丐坐拥几套房、身家百万的新闻屡见不鲜。可除了飞上枝头的“西单女孩”,有几个街头艺人身价倍增?

老舍先生的《断魂枪》中,传统记忆被历史碾碎,镖局改成客栈,身上“放了肉”的大神沙子龙,面对传承衣钵的请求,纹丝不动,只是“对着墙角立着的大枪点了点头”。待夜静人稀,无奈而悲愤的沙子龙一口气刺下六十四枪“五虎断魂枪”,摸着微凉的枪杆,微笑着说:“不传!不传!”

饱含荣耀和威风的“断魂枪”,与其沦为戏耍逗乐的玩意儿,还不如用自己的威名,给“断魂枪”殉葬。随着时间的齿轮转动,“神枪沙子龙”慢慢被历史遗忘。

一部《百鸟朝凤》,留下的不应只有下跪喧嚣,更重要的是对传统文化如何生存的思考。剑走偏锋的市场行为,纵然带动了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却并非续命良药;一部艺术电影,也没办法全然承载民间文艺振兴的重任。

文化的传承,不能只靠一代导演的悲情执著,更不能靠一位制片人跪地磕头。以唢呐为代表的一众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在留住传统精粹的同时,与时俱进,做出适应当下文化需求的调整,才是比“跪求”更需要被关注的议题。正如电影里的台词:“别盯着钱,盯着唢呐。”(半月谈记者 彭卓)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