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半月谈

首 页 >> 时政 >> 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 >> 访谈 >> 读者点题:社会治理为什么要社会 >> 阅读

读者点题:社会治理为什么要社会化?

2018-01-18 10:42 作者:程萍 来源:半月谈网 编辑:昝祯媛
分享到: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半月谈》读者提出,这“四化”里面,后“三化”比较容易理解,但对社会治理社会化不太明白。我认为,这的确需要做一些解释,因为对社会治理来说,“社会化”的理念实在是太重要。

社会化:社会治理的本质

党在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创新社会治理”,十九大更进一步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意味着我国社会体制和社会发展在目标、主体、内容、方式、方向和范围等方面已发生重要转变。

具体而言,发展目标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转向以人为本,更加重视人本身的感受,以人民群众普遍幸福为终极目标的新发展;参与主体从单一性的政府主导转向党领导下的政府负责、全民参与,特别是人民群众通过社会组织和基层自治组织的参与;治理内容从强调实行政府对社会的“管控”转向强调服务型政府建设;治理方式从传统的政府行政性行为转向社会多元主体协商共治;治理方向从自上而下的单向管理,转向既有从政府到民众的自上而下,又有从民众到政府自下而上的双向协商互动;治理范围则是在厘清政府、企业和社会职能边界的基础上,向全社会开放。

从这些转变可以看出,“社会治理”比“社会管理”更加重视参与主体间的协商对话、协调互动,也更加民主、开放和包容,也更加抓住了社会治理的本质——社会化。社会治理社会化就是要在法律框架下,凡是与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事务,特别是涉及普遍性民生问题的社会政策和事务,交给人民群众讨论协商,让人民群众参与决策和治理的全过程。

从民主政治视角看,社会治理社会化强调的是决策由权力机构主导转变为群众参与,与人民群众互动协商的过程。从公共行政视角看,社会治理社会化强调的是公共权力行使过程中,听取利益相关人意见的程序和机制,强调的是决策者与受决策影响的利益相关人双向沟通和协商对话的过程、形式与结果。从公益事业视角看,社会治理社会化强调的是以公共政策引导和鼓励人民群众在环境保护、健康、教育、扶贫、养老助残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目前看,公益性事业是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重点,也是政府政策引导的重点。

人人尽责,人人享有

社会治理社会化的根本途径是鼓励人民群众参与。就基层治理而言,我认为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首先是人民群众区域认同意识的培育。

区域认同系统主要由价值系统、组织系统和福利系统三个子系统构成。物质保障是认同的基础,但人民群众物质生活的提升,并不会自动、必然带来区域认同,需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精心进行共同价值培育和塑造,才能实现区域的价值认同。

组织系统是要正确处理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关系,通过职责清晰、分工明确的区域组织体系,解决群众日常生活的各种问题,满足他们多样化的服务需求。只有基层组织体系捋顺了,才能使人民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热情和行动更加有序和有效。

区域福利系统的实质是进行区域性社会资源再分配,它直接关系到当地群众获得公共资源的渠道是否畅通、日常生活是否改善、社会交往和抗风险能力是否增强等内容,可以有效地推动人民群众的区域认同感,对价值系统、组织系统的构建具有明显的支撑作用。

在区域认同系统建设中,要抓住当地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按照十九大精神的指引,实现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治理社会化目标。(作者系国家行政学院教授)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