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半月谈

首 页 >> 时政 >> 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 >> 访谈 >> 王小广:供给侧改革怎么改 >> 阅读

王小广:供给侧改革怎么改

2016-03-30 15:26 作者:王小广 来源:半月谈网 编辑:常磊
分享到:

王小广

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战略抉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具有深刻的历史和现实背景,对突破我国发展的“历史关口”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要注重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的结合,主要是瞄准重大的结构性和体制性问题,重点突破。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历史和现实背景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是基于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大逻辑。改革开放使中国获得巨大成功,其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不断打破供给侧的制度藩篱,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激发大众的创造力。从农村改革,到国企改革、价格改革,再到全方位的开放,以及近几年的简政放权、商事制度改革,都大大激发了社会和市场的活力。这是一条非常成功的经验。适应和引领新常态,必须坚持这条经验,才能掌握战略主动权。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还具有明显的倒逼因素。当前面临的许多问题正在倒逼我们做出重大决策。如经济运行出现“四降一升”问题,即经济增速下降、工业品价格下降、实体企业盈利下降、财政收入增幅下降、经济风险发生概率上升,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结构性的。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特别是创新能力,成为新发展阶段决胜的关键因素。唯有推进结构性改革,才可能再次“化危为机”。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路的提出,也借鉴了国外的理论和思潮。美国的供给学派等的理论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有重要启示。如,供给学派主张放松管制、减税等。1978年前我们面临的问题和当前我们面临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仍是政府干预过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没有理顺的问题。此外,解决中长期的经济难题(粗放的发展方式和严重的结构性矛盾),必须着力破除供给端的体制机制障碍,完善供给体制,建立更高层次的市场经济。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战略意义

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关键药方,对突破我国发展的“历史关口”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第一,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能显著提高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性,是保持经济在合理区间运行的长效手段。一方面,将结构性改革引入宏观调控,形成“宏观调控+改革”的政策组合拳,是新一届政府宏观调控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实现稳增长与调结构平衡的重要举措。这是强调稳增长中的结构变量和制度变量,二者是决定经济潜在增长率的主要因素。传统的宏观政策偏重于总量问题而忽视结构、制度问题。结构失调、体制僵化不仅增加稳增长的困难,甚至可能使发展不可持续。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增强发展动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长期稳增长的最有力措施。另一方面,在一些重大领域改革取得明显突破的情况下,宏观调控可以更多采取市场和经济手段,尽可能减少行政手段,这既能增强市场信心,又能显著提高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性。

第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实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重大举措。如果说确立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是“十三五”规划的最重要主线,那么深化改革,特别是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十三五”规划的另一条主线。“十三五”规划建议并不是单独讲改革,而是把改革贯穿于五大发展理念中,改革是为发展服务的。发展难题的形成和解决,最大制约因素是体制机制障碍。就经济体制问题而言,最大的结构性改革还是市场化改革,即简政放权、深化价格改革和要素市场化改革,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我国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方面都面临重大的供给侧体制问题。以创新发展为例,长期以来我国创新动力不足,一些人把大量精力、财力、智力花在投机取巧上,热衷于泡沫投机活动,这是导致实体经济不振、创新动力被抑制的重要原因。这其中有文化因素,也有发展观短视、政绩考核制度等的问题,更有政府对市场干预过多的供给体制问题。推进市场化改革,不仅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政府对微观经济的直接干预,为市场主体创造更加宽松公平的宏观环境,让市场在竞争性领域发挥决定性作用,还能提供强有力的制度激励,增强微观市场主体的竞争力。

第三,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必由之路。导致中等收入陷阱的主要原因是结构升级失败,即经济结构长期处于中低端而无法向中高端转换,从而导致长期需求不足、产业竞争力低下、社会严重不公平、人均收入水平难以提高等问题,最终使得经济长期失速,各类风险交织且集中爆发。结构转型升级顺利推进和完成,是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推动经济结构全面升级的原动力。

第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促进中国向法治国家转变的关键一招。改革并不仅是对旧体制的“破”,更关键的是在于“立”,即“立什么样的新规”。成功的改革要靠法治来巩固,法治的形成过程就是制度的完善过程。一方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的不是仅提供一时的激励,而是在打破一些关键领域体制障碍的同时,建立基于法律规范的长效体制机制。另一方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要靠法治,改革的每一步都要有法可依,依法推进。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任务和重点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任务是:从供给侧发力,通过重大改革的推进来解决重大结构性问题。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要体现目标导向(完善制度),又要突出问题导向(瞄准重大的结构性问题),还要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当前,应重点推进以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为增强市场活力,真正实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必须着力推进三大供给侧改革。其一,为进一步增加市场活力和内生动力,必须进一步深化政府改革。从本质上讲,我国的改革,就是使政府干预在一些领域中逐步退出,不断由市场来代替政府进行资源配置的过程。我国的结构问题实际是体制问题,由于存在行政垄断和过度干预,市场被扭曲,阻碍了正常的结构调整过程。要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和商事制度改革,还权于民,还权于社会,还权于市场。其二,要深化要素价格改革,通过放松或取消价格管制,优化竞争环境,加快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资源品价格和公共产品定价机制改革等,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其三,要着力深化国企改革,打破行政垄断,这是实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条件。

为加快去产能,促进产业向中高端升级,必须深化相关领域的结构性改革。其一,通过改革解决一些重要领域的产能过剩和库存问题。一方面,用经济、法律、环保等手段抑制钢铁、煤炭等严重过剩行业新增产能;另一方面,要从供给侧入手,稳妥处置一批“僵尸企业”,让企业能自主选择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在减产减员、优化资产上有真正自主权。这关键要完善兼并重组、债务重组、破产清算等法规体系和政策体系,加快资产重组步伐。其二,加快国企从一些战略性竞争性行业中退出,降低民营企业和社会资本的市场准入门槛,特别是要大幅降低服务业门槛,促进产权多元化,完善现代产权制度,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其三,进一步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重点是破除制约高素质人才流动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重点改革和发展资本市场,让资本市场成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产业升级和资产债务重组的主要平台。
为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和有效“去房地产库存”,必须深化相应领域的结构性改革。其一,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力争在“十三五”时期,使户籍制度改革出现重大突破,加快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释放内需潜力。其二,加快住房供给制度改革。改革完善房地产税,抑制投机需求。改革完善公租房准入制度,逐步将农民工全部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建立租住并举的住房制度。减少政府的行政干预,形成有效竞争的房地产市场体系。

为理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促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必须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其一,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加快教育、医疗、科研院所及协会等重点领域的结构改革,一方面要着力“去行政化”,另一方面要放松公共服务行业的准入限制,使公共产品供给更加多元化。其二,积极培育社会公共组织,健全社会治理结构,提高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必须明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去过度干预”。(作者:王小广   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副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