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半月谈

首 页 >> 时政 >> 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 >> 笔谈 >> 贺亚兰:青年面临的价值困惑源自 >> 阅读

贺亚兰:当代青年面临的价值困惑源自哪里

2015-10-26 15:54 来源:北京日报 编辑:李诗海
分享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随着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社会转型加快,利益固化潜藏下的社会矛盾问题凸显,生活不确定性增加。身处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当代青年,成长的社会环境更趋复杂,面对的价值选择也更加多元。引导青年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关系到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全运行。

当代青年面临的价值困惑源自哪里

当代青年多样多变的价值选择源于快速变迁的现实社会,价值困惑主要源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

从物质层面看,住房、工作、养老等,成为青年的现实压力。2015年高校毕业生达749万人,创历史新高,就业难成为高校青年的第一道坎。市场化改革伴生的逐利机制,客观要求青年首先解决现实生存问题。随着老龄化社会加速到来,青年成为“421”家庭结构的中坚,上有老下有小成为生活的现实。

从精神层面看,与过去相对单一的价值选择相比,当代青年价值选择更趋多元。全球化时代交往的扩大,各种思想、观念涌入国内,特别是裹挟着西方政治价值观的影视作品,直接冲击青年既有价值结构,价值选择焦虑成为社会问题。面对社会变迁带来的生活不确定性,不同阶层青年比较产生的相对剥夺感,致使青年的社会焦虑情绪更加明显,患得患失心态愈加严重。特别是在工作、家庭等现实问题上,更容易产生生活的无助感和挫败感。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多数青年接受了高等教育,社会参与意识、权利意识增强,现实生活的压力,往往转化为对体制机制问题的批判性追问。

在社会转型期,旧的社会规则功能乏力,新的社会规则正在建构,各种价值观都有存在的土壤。转型期一定范围和部分领域的社会不公现象,以客观存在映射着主流价值观的乏力。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加剧了青年人的失落感,驱动青年在价值选择上更加独立自主,也更加“物化”。

当代青年的价值困惑反映了青年的社会态度,最终会表现为具体的社会行为。当社会问题和社会不公长期存在,当涉及青年切身利益的问题不能得到妥善解决,最终会消解青年对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深层认同。

移动互联网正在重新形塑青年的价值结构

马克思指出,人即使不像亚里士多德所说的那样,天生是政治动物,无论如何也天生是社会动物。当代青年在成长过程中,需要融入社会,需要政治社会化,进而实现政治习得和政治参与。过去,青年的政治社会化主要依靠家庭、学校、社会等。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当代青年的社会化生存主要表现为网络化生存,青年更多依靠同质化的网络群组实现政治社会化。

根据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5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94亿,较2014年12月增加3679万人。我国网民以10-39岁年龄段为主要群体,比例达到78.4%。其中,20-29岁年龄段网民的比例为31.4%,在整体网民中的占比最大。与2014年底相比,20岁以下网民规模占比增长1.1个百分点,互联网继续向低龄群体渗透。

根据2014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截至2014年12月,64.3%的青少年网民愿意在互联网上分享;49.2%的青少年网民愿意在互联网上发表评论;58.4%的青少年网民对互联网非常依赖或比较依赖;60.1%的青少年网民信任互联网上的信息;54.6%的青少年网民认为我国网络环境安全。通过这组数据可以看出,当代中国青年的社会互动更多呈现在网络空间,而且网络信任度较高。在这个过程中,青年改变原有认知结构和价值结构,重新形成新的价值认同。

作为社会年龄结构中的中间群体,青年政治社会化关系到青年群体的有效整合,联动影响低龄和高龄群体。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移动终端的普及,现实社会问题得以在网络空间呈现,虚拟空间已经成为现实社会的映射。青年基于各自的朋友圈,强化着对社会问题的看法,最终上升到价值认同层面的分歧。2015年7月山东文登约架事件,一定程度上就是网络空间不同圈层青年的价值选择由线上演变为线下行动的结果。

无论是从信息的获取方面,还是从对社会问题的参与度方面,网络已经成为青年标榜自我、展现个性的重要场域,不同价值观的碰撞必然展现在网络空间。由于网络信息传播的快捷性,青年基于网上价值认同形成的线下动员,将会带来不同价值选择后的社会后果。因此,重视并规范当代青年在网络空间的政治社会化过程,引导青年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有助于形成对社会主义主流价值的深层认同。

如何让青年真正感受到核心价值观的实体存在,并“信必行”

当代青年身处社会转型时期,在形形色色的价值观面前,更需要理想信念作为人生的定盘星和压舱石。由于转型期社会矛盾问题的存在,青年感知到的更多的是“问题”,而非“主义”和“理想”。又由于关涉自身利益的具体问题的存在,青年由问题往往指向当下的体制和主流价值。

青年时期是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面对纷繁复杂的各种价值观,青年扣好价值观的第一粒扣子,坚定中华文化自信,人生路上才能方向正、步子稳。当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青年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关键在于重建政府公信,营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创造机会平等、权利平等的社会氛围。

需要注意的是,在政府公信下降的“塔西陀效应”下,尤其需要掌握新媒体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艺术,多用接地气的小故事,融理论于青年日常生活中,融理论于新媒体传播中,多做善做“看不见”的马克思主义传播,真正做到理论传播的“润物细无声”。只有让青年通过自身经历的具体事件,真正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体存在,青年才会真正“信必行”。对社会宣传,可以适当减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条幅式”宣传,少用“宣传腔”和“宣传体”,融价值观于网言网语,增加“具象化”表达和“故事化”宣讲。通过贴近青年的向上向善向好事例和榜样的力量,去潜移默化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作者为中共北京市委干部理论教育讲师团团长)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