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半月谈

首 页 >> 时政 >> 人物 >> “要找到民族戏曲特有的韵味” >> 阅读

“要找到民族戏曲特有的韵味”

2017-08-14 09:29 作者:毛志成 谢洋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郑雪婧
分享到:

三伏盛夏,73岁的侗族大歌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吴光祖坐了6个多小时班车,从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梅林乡新民村中寨屯到南宁给“广西戏曲乐师人才培养班”的30名青年乐师讲课。

乐师,是一个剧团必不可少的支柱和幕后英雄。人们在欣赏戏曲时,一般都只会关注台上的演员,而很少留意为演员唱念做打演奏曲调、配合节拍的乐师。

广西拥有桂剧、壮剧、彩调、邕剧等多个地方剧种。随着时代发展,一些地方剧团因为年轻观众少、工资待遇低、人员结构老化陷入发展困境。然而,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依然有一些年轻人,为了心底的热爱,从事着乐师的职业。古老的戏曲,在他们的坚守下,历经时空转换,音韵相传。

之所以留下是因为感情太深了

改革开放前后,广西地方戏剧团曾有过一段时间的辉煌。有一段时间,柳州戏剧团一年的门票收入,就可以建起一栋四层的住宿楼,乐师的演出收入也算得上体面。但如今,广西戏剧院一年100多场的演出主要靠政府埋单,“周周演”的门票销售很大一部分靠赠送,300个座位上座率一般在八成左右。

目前在广西戏剧院彩调剧团担任调胡(也叫大筒,类似二胡)、二胡演奏的戴景强,上世纪90年代就加入了广西彩调剧团(后并入广西戏剧院)。因为自学过吉他,1993年,他向剧团申请停薪留职,带着3个朋友去广东佛山的一家酒吧做乐队表演。当时,在彩调剧团他一个月的收入为300多元,而在酒吧演出一晚他能挣60元,到1995年时,他一个月能赚5000多元。

就在这一年,广西彩调剧团宣布不再实行停薪留职政策。剧团团长考虑到戴景强的专业演奏水平,希望他能回来,还答应给他一套房子。经过一番内心挣扎,戴景强买了一张回南宁的车票,决定回去看看情况再说。

那段时间,广西彩调剧团推出新编剧目《哪嗬咿嗬嗨》。戴景强一回来就被安排参加演出,负责调胡的伴奏。

新推出的剧目受到了观众的热烈追捧,戴景强还记得第一次演出到中场时,台上演员拱手对观众说,如果你们觉得演得好,就给一点掌声。

台下顿时掌声雷动。

那一刻,两年没有碰过彩调,几乎快把它忘了的戴景强,被如此强烈、完全超出他意料的观众的热情感染,他放下了调胡,站起身来,在演出池里跟着观众一起喊,“再来一个!再来一个!”

戴景强决心重回彩调剧团,但当时剧团的月薪只有300多元,他只好利用业余时间,和朋友组乐队跑场卖艺以增加收入。

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剧团乐师的工资水平并没有大幅度增长。有了职称制度后,乐师的工资就和职称挂钩。目前,在广西的地方戏剧团,刚入职的乐师基础月薪一般只有2000多元。

和戴景强一样,已在广西戏剧院桂剧团工作了5年的刘少巍,在外面也组建了乐队。入团5年,他一直拿着2000多元的基础月薪。在桂剧团没有排练的时候,他就在外面表演赚钱,补贴房贷等日常生活的支出。曾经在绿野音乐节上,刘少巍的乐队获得过广西全区第一的成绩。

谈到为什么不离开戏剧院时,刘少巍说,自己从十一岁就开始学唢呐,对这一行感情太深了。

熟悉广西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

长期以来,在剧团工作的乐师主要任务是表演,剧团很少有自己的学员培训基地,乐师的培养和深造,要么靠自学,要么在专业学校进修,但是专业学校在这方面的专业设置不全,尤其是专门的戏曲专业。

去年,广西艺术学院科研处处长陈坤鹏意识到了乐师培养空缺问题,向国家艺术基金申报了“广西戏曲乐师人才培养项目”,今年7月14日,为期两个月的戏曲乐师培训班正式开班。

在陈坤鹏看来,现在国家在常规的民族乐器表演上发展得很快,20岁以下的年轻人演奏二胡、扬琴、唢呐、笛子,水平比较高的大有人在,但是要找戏曲特有的专业,比如说能演奏桂剧的京胡、京二胡,彩调的调胡,邕剧的高胡,很难找到几个20岁以下的。

“比如说现在要排练一场大型的桂剧《刘三姐》,你找一个20岁的青年,他能把二胡扬琴唢呐笛子吹得很好,但是在他的曲子里,感受不到桂剧特有的韵味。”陈坤鹏说,就像是要让一个南宁人说北京话一样别扭。

卢畅吟是乐师培训班的一员,同时也是广西戏剧院桂剧团仅有的两名司鼓之一。之前他作为一个粤剧团的锣鼓手,在深圳做了7年,后来剧团解散了,卢畅吟回到了南宁。去年4月,因为桂剧团人手短缺,他成了桂剧团的司鼓。

然而,粤剧和桂剧是两种不同系统的戏曲,桂剧属于皮黄系统,一句唱词有四五种唱腔,每种唱腔又有不一样的鼓法,在排练《李大打更》前,卢畅吟练习了演员所有可能的唱腔对应的鼓法,但是上台后发现他们唱的又是另外一种腔调,当时他急出了一头汗。

除了皮黄系统外,卢畅吟对桂剧里使用的鼓也不熟悉,如今35岁的他,相当于一切又要重新开始了。他跟着广西艺术学院教民族乐器演奏课的老师蹭了一个学期的课,每天下班回家,还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练一两个小时,为了不影响妻子孩子休息,他练习时用布把鼓一层层包住。

广西艺术学院已退休的第一任民乐系主任赵谦教授也在“广西戏曲乐师人才培养班”讲课,他认为学员的演奏基础都已达到了本科三年级的水平,但是在少数民族戏曲特有的韵味的把握上比较欠缺,他特意安排学员在培训班上演奏桂剧《莲花落》和毛南戏《喜来春》,让学员熟悉广西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要找到民族戏曲特有的韵味”。

一坐到鼓边,他立刻就兴奋起来

2000年左右,随着最后一批戏曲演奏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进入戏剧团,戏曲演奏专业从此在广西高校消失了,到了2010年,乐师断层现象越来越明显,广西戏剧院和广西艺术学院开始联合办学,但由于报考人数少,过去7年里,只招过一回。

戏剧院越来越难吸引到人才,目前在职的27名乐师,他们分属于京剧、彩调、桂剧、壮剧四大剧团,而改革开放前,一个剧团就是在乐师最少的时候,也有十几个人。

在北京、上海等地有专门的戏曲学校培养乐师人才,对这群青年来说,在当地发展竞争比较激烈,一些不能施展才华的青年跑去浙江、四川各地。但近3年,没有一个人到广西戏剧院应聘。

广西戏剧院不得不采取返聘方式,把一些老乐师重新请回舞台,王志强就是其中一位。

王志强十几岁就跟随父亲在戏剧团里敲锣打鼓,如今已经68岁的他还拿着棒槌在舞台上打奏乐器,演奏桂剧曲调出身的他,现在哪里缺人就去哪个剧团。

今年7月,广西戏剧院京剧团要排练一场《红灯记》,京剧团团长请王志强司鼓。一场120多分钟的《红灯记》,每次排练都要消耗巨大的体力。因为体力消耗过度,加上酷暑天,有一次,王志强回家后高烧到39摄氏度,“嘴巴都长泡了”。

去社区医院打吊针回来,同事见了本来就瘦小的王志强很是惊讶,“王老师怎么瘦了一圈?”

对岁数大的人来说,生一场病对身体的伤害很大,但是紧接着,桂剧团编的新剧《黄大年》又准备排练了,迫于乐师短缺,王志强还没时间调养,又要去填补空缺。

除了演出,王志强还有教学工作。陈坤鹏组织的广西戏曲乐师人才培训班邀请他做技能课的老师,王志强常常要在高温天赶去上课,但每当他一坐到鼓边,他立刻就兴奋起来,一个音调没到位,他都能指出来。

为了培养戏曲人才,2014年广西戏剧院也推出了自己的人才培养计划,为每个剧种选出几个兼职演员,广西文化厅拨款,让戏剧院来负责培养;对于作曲人才的培养,戏剧院采取让各个剧种里面的老一辈带新一辈的做法,让作曲后继有人;除此之外,戏剧院也会邀请一些非物质遗产传承人来上课,让演员或乐师传承他们那个行当的技能。

今年5月,中宣部、文化部、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新形势下加强戏曲教育工作的意见》;今年6月,文化部发布通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艺术传承发展计划”2017年度戏曲专项扶持工作。谈到这些政策时,广西戏剧院桂剧团团长谢谢有些激动地掏出手机,翻出自己收藏的一篇文章,“当前政策是最好的”,他相信,青年戏曲人才断层的现象在不远的将来一定会得到扭转。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