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半月谈

首 页 >> 时政 >> 人物 >> 石油人:戈壁上的中国红 >> 阅读

石油人:戈壁上的中国红

2017-10-13 08:48 作者:孙哲、李志浩 来源:新华社 编辑:郑雪婧
分享到:

10月初的清晨,西北戈壁冷风刺骨。新疆油田公司准东采油厂吉祥作业区致密油采油班的5名工人开始巡检油井。深秋的大地上,闪动着点点红色身影。

吉祥作业区地处准噶尔盆地东部,与“孤城天北畔,绝域海西头”的唐朝西域重镇北庭相邻,油田地表多为荒漠戈壁。174名员工大多居住在被石油人称为“列车房”的铁皮板房中,冬冷夏热,条件艰苦。

“国庆节对我们来说和平时没区别。”来自黑龙江的班长于东来驾着皮卡车行驶在异常颠簸的沙石路上。在油田工作近10年,工作繁忙,外加路途遥远,于东来只回过5次家。今年5月迈入而立之年后,他立下决心,以后每年都必须挤出时间回东北看望母亲。

行车至一口油井前,于东来与同事搬下近30公斤的“百宝箱”,扳手、榔头、绝缘胶带……各式设备一应俱全。戈壁里的朝夕相处,让大家配合默契,一个维修、一个搭手,零件很快就换好。

致密油井区点多、面广、线长, 44口油井散布在871平方千米的土地上,覆盖了戈壁、农场和草原。时至正午,巡检的工作还在进行。派一人开车回作业区带饭,大伙就地在油井旁吃午饭,早已是每日的常态。

说到马上要来的冬季,工人们都会讲起行路的艰难。寒冬时,地上铺满一米厚的雪,油井就在眼前,车却怎么也开不过去,工人们只好背上修理箱徒步过去。“选择了这一行,就得干好,要扛起来负责到底。”从部队转业来到油田的孙鹏科说。

24小时不间断生产,孙鹏科没法照顾远在四川的家人。“我们虽然这么苦,如果能为国家多产些石油,不用依赖国外,也就值了”。在这里,中国红不仅是身上制服的颜色,也印证着石油人对祖国的一片赤诚,一份担当。

完成手头的工作后,孙鹏科又接到另一个电话,随即和同伴兵分两路,独自驾车驶往17公里外的吉172-H油井。

极目远舒,北疆的戈壁空旷无垠,唯有一车、一井、一轮落日。

回程路上,孙鹏科将车停在红旗农场三连,顺道来探望54岁的哈萨克族“亲戚”界山别克·加帕。3年前,工人们来宣讲油井知识时认识了界山别克夫妇,眼见两人都患有关节风湿病,行动不便,工人们空闲时就来帮他们干农活,送米送面。孙鹏科更是利用废弃的材料,一个人花了47天的时间,给夫妇俩焊接出了一个羊圈。

黑夜笼罩大地。晚饭刚过,李阳超与马德尼亚提·加拜克逐一清点设备,开始了国庆期间的夜间巡查。

停车在一口注水井旁,李阳超下车,打着手电查看压力表。为了保障生产,近6个小时的夜间巡查会把作业区的每处重点井都跑到。

儿子已经4岁半,因为聚少离多,“孩子都跟他妈亲,跟我不亲。”李阳超苦笑着说。在明月的相伴下,李阳超跳上车,继续穿梭于散布在大地上的油井间。

当时针逐渐指向晚上12点,茫茫戈壁中,远处的钻井场依然灯火通明。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