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半月谈

首 页 >> 时政 >> 人物 >> 林冬妹:努力让学生喜欢上思政课 >> 阅读

林冬妹:努力让学生喜欢上思政课

2016-09-26 08:52 作者:王治国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郑雪婧
分享到:

1983年夏天,22岁的林冬妹从广东茂名到汕头大学法律系学习法律专业。大四毕业时,她以法律系第一名的成绩获得留校任教的机会,但是她却放弃了这一机会。

“我毕业那会儿压根儿就没想过要当一名教师。”她说,因为整个家族有20余人从事教育事业,从小到大,每天面对的就是教各门课程的老师,时不时就会被亲戚们教育一番,以致对教师这个职业比较排斥。

毕业时,林冬妹没有像父辈们那样当老师,父母遵从了她的意愿。她选择了去一家跨国集团公司工作,负责审议合同、洽谈项目。

工作期间,她又顺利拿到了律师资格证书和税务师资格证书,这又为她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在其他人眼中,她如果在这家跨国公司继续工作,将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1991年夏天,林冬妹作出了一个让人觉得非常突然的决定:放弃优厚的待遇,从跨国集团公司辞职,去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当老师。最初,是为了解决夫妻两地长期分居的问题。没想到的是,刚上讲台时“两腿发抖”的她,一学期下来,她的课深受学生欢迎,她自己也因此喜欢上了教师这一职业。

“我觉得自己就是当老师的料,不当老师太浪费了。”她这样告诉笔者,“从那时开始,我下决定安心当一名好老师。”

从排斥到下决心当一名好老师,不能不说,职场的偶然变化却成就了林冬妹职业的成功。

当一名老师是否成功,其实就是学生的认可。然而,思政理论老师,要想得到学生的认可,却是难事。

她深深地认识到,要想让学生喜欢上思政课,不仅要用心钻研教材、教学大纲,还要真切地了解学生的特点和内在需求,引用大量鲜活的案例、生动的故事,深入浅出地活化理论,让课程给学生带来实际的帮助。

为了把思政课打造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难忘的优秀课程,她开始了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上的不懈探索。

每天早上6:30,林老师准时收听新闻联播,她特意捕捉一些与思政课理论相关的信息来充实自己的教学内容。

她给笔者举了一个事例,有一章节需要讲授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课程,而当时她在按惯例看新闻联播时,注意到了利比亚撤侨事件。当她给学生讲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时,把利比亚撤侨事件巧妙地融进了教学内容。

枯燥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林老师的课堂上变得妙趣横生,每节课,她都会通过鲜活有趣的例子给学生讲枯燥的理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真正融入到她的课堂中,并且能够开心地学习。

林冬妹认为,当今青年学生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面对墨守成规的思政教学,渴望着活泼多样的变化。在思政课内容相应变化的情况下,教学的形式也要跟进适应。在思政课堂上,她会频繁使用一些流行的新潮词语,这让学生们听来感到很亲切,无形中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课堂的气氛始终很活跃。

她不仅认认真真教授好每一节思政课,同时面对每一位需要帮助的学生,她也是尽其全力。

她多次担任班主任,带的学生大多是农村的孩子,生活不宽裕,林老师那儿,成了他们暂借生活费最经常的地方。

她坚持每天看望学生,不看心里不踏实。有时甚至一天看他们三次:早上,下午,晚上。坚持和每位学生谈心,对学生的情况了如指掌。

班上有一位孤儿,生活困难,自卑心理严重。为鼓励他自强自立,林老师发动全班同学开展“节约1块钱”的活动,每月都为他筹集生活费,帮助他顺利完成学业……现在这位学生在中山市创办了一家民营企业,事业有成。当他说起这段经历,依然感慨万千:“没有林老师的大爱,就没有我的今天。”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有一句名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也正是林冬妹老师的真实写照。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