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半月谈

首 页 >> 时政 >> 人物 >> 死磕“巨穗麦”的河北老农 >> 阅读

死磕“巨穗麦”的河北老农

2016-07-26 09:14 作者:半月谈 来源:范世辉 赵鸿宇 编辑:郑雪婧
分享到:

从31岁到79岁,从血气方刚到耄耋之年,河北省临漳县农民王珍一生都在专注做一件事——用茅草杂交小麦,培育优质高产新品种。

48年后的今天,王珍用茅草远缘杂交培育出的大穗多粒小麦(俗称“巨穗麦”)虽还未经权威部门审定,但已引得不少业内专家赞叹。“不迷信权威,不迷信书本,更不迷信‘洋人’。中国的科技创新,就是要解放思想,相信自己,大胆实践。”王珍说。

一生所求,只为让茅草和麦子“联姻”

茅草、小麦,两者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王珍却把它们“牵”到一起,成功育出具有茅草特性的小麦。

皮肤黝黑,说话铿锵有力,时而露出憨憨的笑容,以电动三轮车作为交通工具出行,这就是王珍。

一个农民,怎么走上了小麦杂交育种的道路?王珍笑着说,我给你看样东西。他转身拿出一个旧得纸页发黄的笔记本。

“为把我国建成世界上第一个粮食稳产高产的国家而奋斗。”笔记本的扉页上,王珍工工整整地抄录了这样一句话。

“这句话是周恩来总理说的,我搞杂交,就是要培育优质高产小麦。”王珍说,周恩来总理1958年曾经到临漳视察粮食生产,这让当时还是高中生的王珍深受鼓舞。

为此,王珍顶着家庭压力先后从育种科研能力不强的大学退学,放弃了城里邮电局收发电报的稳定工作。1968年,他到村农场做起了技术员。业余时间,他读了《遗传学》等大量专业书籍,并开始了小麦杂交的试验。起初,他将不同品种的小麦相互杂交,但是长出来的新麦子与之前的普通小麦没有显著差别。

天天泡在地里的王珍发现,田间的茅草长势旺盛,他灵光一现:可不可以将茅草和小麦杂交?把茅草穗大、粒多、茎壮、抗病的优点结合到小麦上,会产生什么效果?

就这样一个好似天方夜谭的想法,王珍一试就是十来年,失败,失败,还是失败,但王珍一直坚持,变换方法进行尝试。

“1977年,终于杂交成功了!”说这话时,王珍满脸的皱纹都绽开了,“你知道咋成的不?我突发奇想,先将高粱和小麦嫁接,进行了无性杂交,然后再将其后代与茅草杂交,就成功了。”

那年,他只收获了两粒种子,其中一粒还不饱满,是废种。靠着这一粒种子,王珍开始在自己的花盆里繁种。期间,质疑不断。王珍顶住压力,偷偷将麦子移植到农场里。这期间,甚至有某科研机构的业内人士嘲笑讽刺他。对此,他不为所动。

王珍埋着头,一年年定向选择,优中选优,找穗型、茎干中意的小麦麦种,年复一年继续培育,低头一干又是35年。

2012年,王珍杂交的“巨穗麦”成长进入稳定期,他也在好心人的帮助下开始大规模种植。“去年实测亩产为1280斤,今年1320斤,比普通小麦每亩增产300来斤。”王珍说。

前路尚远,

年事已高的他激情依旧

半月谈记者对比王珍培育的“巨穗麦”和普通小麦发现,这个小麦的穗型确实和当地漫山遍野的茅草穗型相似,普通小麦穗多数长六七厘米,他培育的小麦却多数长8~12厘米;小麦的茎干则明显比普通小麦茎干要粗,和芦苇差不多。

“我这品种不仅高产,而且营养价值也非常高,是有权威检测的。”王珍翻箱倒柜,找出两份鉴定结论:1986年,商务部谷物油脂化学研究所分析化验,其小麦蛋白质含量等几项指标较普通小麦高;1987年,河北农业大学种子研究中心鉴定显示,王珍杂交出的小麦不仅营养品质好,而且加工品质优良。

王珍的邻居陈富林介绍,王珍培育的小麦穗大粒多,虽然还没通过有关部门的新品种审定,但已经引起当地不少群众的兴趣,大家都跃跃欲试。

然而,业内人士介绍,王珍杂交的“巨穗麦”离成为一个可以推广的优良品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中国农业大学两位专家最近两年来一直在跟踪王珍的研究。其中一位专家告诉半月谈记者,一个优良品种的形成需要走严格的审定程序,在申请优良品种前,要弄清楚这个品种如何进行田间栽培管理等一系列问题,比如播种量、水需求、病虫防治等。这些,都需要王珍做进一步的探索。

如今,王珍79岁,年事已高,但他豪情不减,激情依旧。

“过去,总怕自己辛苦培育的种子流失,研究成果被别人剽窃了,不敢大张旗鼓地种植、研究,也不愿把种子送出去参加各种审定。”王珍说,“如今,我放下了所有的思想包袱。”

在企业家支持下成立新型小麦研究所、给有关部门写信推荐、寻求科研院所专家支持……如今,王珍正在通过一切可能的努力,争取让自己的“巨穗麦”早日获得“名分”。

科技创新,就是要相信自己、大胆实践

实际上,“巨穗麦”只是王珍认为自己用茅草杂交的比较成熟的品种。除此之外,他还有很多杰作:一茎多穗麦、夏播小麦、黑色小麦、红色小麦、多年生小麦……每一个品种都被人称奇。

王珍家正房的屋檐下,摆放着50多个花盆,几个花盆中,绿油油的新苗格外引人注目。“这是茅草杂交培育的一茎多穗麦,目前的小麦品种都是一个茎干只长一个穗,我培育的这个每个长叶子的地方都会长穗。这个品种已培育成功,收获了一次。”王珍兴高采烈地说。

王珍杂交成功的夏播小麦,在当地也是“零的突破”,一旦被认可,世代只种植冬小麦的当地农民又多了一种选择,可以一年种两季麦子;他杂交出的多年生小麦,只需种一次便可年年自发生长,虽然王珍自认为产量不行没有经济价值,但还是让很多人刮目相看。

不少人认为,王珍敢想敢干,把诸多的“不可能”变成了“可能”,他在用茅草杂交育种中体现出的“科技创新品质”,值得科研工作者学习。

业内人士介绍,远缘杂交是世界性难题,很多科研工作者连想都不敢想,但王珍没有被此束缚。他说,如果按照常规的科研方法,小麦与小麦杂交,增产空间非常小,产量只能徘徊。只有利用远缘杂交,从大自然发现优异的野生植物作为父本,产量才有可能大幅度提升。※

编辑:高远至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