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半月谈

首 页 >> 时政 >> 人物 >> 刘天仁:一个山村的“梨树之父” >> 阅读

刘天仁:一个山村的“梨树之父”

2016-06-17 09:08 作者:黎华玲 来源:半月谈 编辑:魏春宇
分享到:

凭借肯学肯干的执著劲带领村民致富

63岁的刘天仁是重庆永川区吉安镇黄沙村村民,被当地人称为“梨树之父”。1968年,15岁的刘天仁初中还没毕业就选择回到家乡,任果树技术员一职。当时,重庆各地时兴种柑橘,刘天仁所在的黄沙村5社也随大流种植了几百棵柑橘。由于技术匮乏、管理无序,柑橘树很久都没挂果。

刘天仁告诉半月谈记者,他的父亲当年也是随大流中的一员。“柑橘树一直没挂果,大家都找不出原因,干着急。我至少是读过书的,应该挑起这个大梁,帮助大家找出原因,解决问题。”

在城镇交通还不算发达的上世纪70年代,刘天仁每周步行几十公里到县城向果树站的老师请教,到县城书店买回书籍进行研究,遇到不认识的字就查字典问老师。一本五六十页的农技小册子,硬生生被他翻阅、做笔记,变成手感厚度约100来页。一张果树栽培技术的传单,折痕处已经裂开,他也舍不得扔,一直揣在胸口的衣兜里。

“没办法,勤能补拙,不懂就得学。”刘天仁回忆起当初的勤奋劲,也忍不住给自己竖个大拇指。

当时,村民们还习惯于延续祖辈种粮卖粮的生活,对刘天仁种果树的热情不仅不理解,还不时揶揄几句。刘天仁埋头于柑橘园的管理,将压力转化为动力,松土施肥,除草浇水,打药治虫,修枝整形,日日年年……终于,柑橘园于1974年迎来了第一个丰收年,产量达3000余斤,到1977年总产量达35000斤,收入7000元,全社人均增收近50元。

永川区政府工作人员余淼说,在猪肉8毛一斤的70年代,50元可是一笔不菲的收入。“那个年代,农民手里有这笔钱,走路都不一样。”黄沙村5社致富的消息不胫而走,镇政府召集数百人前来参观、取经。1978年秋天,刘天仁带领全村人走上了种果树致富的道路。黄沙村新建了一个占地70余亩,拥有3100余株柑橘树的果园,从规划、放线、打窝,到购种、定植,刘天仁亲自参与、指导。

在全村人的共同努力下,1984年全村柑橘产量达到50余万斤,仅刘天仁所在的5社产量就达10万余斤,人均增收250元。黄沙村成为当时誉满重庆的富裕村。“那时候的黄沙村就像现在全国闻名的华西村一样,走出去说自己是黄沙村的,脸上都有光。”余淼说。

凭借着肯学肯干的执著劲,刘天仁逐渐积累起丰富的果树种植经验。柑橘种植带来的成功感并没有让刘天仁满足现状。他开始琢磨着种植其他果树。“都说三十而立,那时30多岁的我,已经很明确自己这辈子都要和果树打交道了,既然如此,为什么不想想还能种啥子水果让全村更富呢?”刘天仁说。

半生辛劳钻研南方种梨技术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柑橘溃疡病开始在黄沙村蔓延。刘天仁通过学习和自身的经验,清楚地知道要防止溃疡病的扩散,需要砍掉病树集中烧毁,建立无菌区。无奈于当时果农的不配合,柑橘溃疡病的防治一直成效不佳。俗话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1984年秋天,刘天仁得知县果树站正在试验推广种植南方早熟梨。

然而,当他激动地将这个消息告诉家人时,并没有人赞成他的想法。但他依旧铁了心要试一试。

秋天还没过去,刘天仁找到村里信用合作社贷款500元,启动了种梨计划。他用这笔钱买了400株藤梨苗,在自己承包到户的1亩2分地里,建起了他的“南方早熟梨试验基地”。

吉安镇的村干部彭钢告诉记者,南方种梨子,这在以前是绝无仅有的。当刘天仁让妻子帮忙给梨树打药,妻子不帮忙反而到基地里搞破坏。即便如此,刘天仁坚持四处学技术、找老师、查资料,先后到武汉、杭州取经。在田间穿梭的日子里,他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照顾梨树。1985年,他收获1920个梨子,产量562.5斤。1986年,基地年产量达2300多斤。1987年,产量上升至5000多斤……数字不断攀升,刘天仁凭借着种梨树再次出名。

彭钢回忆道:“1987年我才十几岁,那时候,梨子在重庆很少见,要是有同学拿着梨在吃,我们都会很羡慕。”

1987年,刘天仁当选为永川县第十届人大代表。1988年,他被评为重庆市劳动模范。1992年,永川县全县开始种梨技术推广培训工作,刘天仁负责指导全县的果树技术。

为了更多地掌握先进的果树生产管理知识,刘天仁参加了中央农业广播学校永川分校的学习,并于1995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通过不断总结、试验,他逐渐摸索出了种梨的一整套经验。1993年,永川县政府以他试验的技术为蓝本,在仙龙镇、黄瓜山镇、吉安镇、五间镇等7个乡镇大规模种植梨树,形成远近闻名的“百里优质水果长廊”。

如今,刘天仁试验成功的“永川梨”种植技术,已传播到了云南、贵州、湖南等省份。

他对果树事业的潜心钻研精神和执著追求感动了四川农业大学的张光论教授。1994年秋天,张光论教授来到吉安镇,把四川省教委的“南方苹果”科研项目交给了刘天仁。在张光论的指导下,刘天仁组建了当时的四川省第一家,也是最大的一家农民股份制科研机构——四川省南方苹果研究所,并任所长。

当年,刘天仁建起了一个占地50亩,拥有1.2万株、34个品种的南方苹果试验基地。有了大学教授的指导,加上自身对果树种植的长期实践,刘天仁的南方苹果试验进展得十分顺利。2年后,试验基地的果树成功挂果。1997年该项技术在永川的双竹镇、黄瓜山镇推广500余亩,1999年亩产量达2000余斤。

由于刘天仁在果树种植方面的突出贡献,曾有多次转为国家干部、上调进城的好机会,还有多家单位高薪聘请他作园艺师,他都婉拒了。他说:“我是农民,干的是农业本行,离开了土地,离开了果树,就没有了生命力。”

重病缠身不忘技术传承

在几十年的果树种植技术钻研和推广中,刘天仁总是坚持将自己的一技之长毫无保留地传授于人,不计个人得失。为了让自己毕生的种植经验被更多的乡民掌握,他自编技术材料,免费向邻里乡亲发放。遇到种植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他也欣然前往村民的山头现场教学。

可能是太过辛劳,他最终被病魔缠身。2005年,他被诊断出罹患尿毒症。自此,他的身体每况愈下。为了进行换肾手术,原本殷实的家很快便入不敷出,甚至到了借钱买药的地步。后来,社会各界捐款15万元让他顺利进行了换肾手术。术后,每月2次的透析治疗让刘天仁活生生变了个人。

曾经壮实的他,如今瘦骨嶙峋,唯独双脚和双手肿胀得吓人。记者看到,他的手臂上透析治疗后留下的创口沿着血管鼓着大包。由于双脚肿胀,他不得不随时穿着宽松的拖鞋。

即便是这样的身体状况,他还是舍不得离开果园。2012年,吉安镇提出打造品牌农业,利用科学技术发展富硒功能梨的目标。因身体原因沉寂了几年的刘天仁再次回到大家的视线中。修枝、授粉、施肥、疏果,在专家指导下,刘天仁带领当地的果农学习添加硒元素。2013年,他管理的梨园喜获丰收,他栽培的无公害绿色农产品“水晶黄冠富硒梨”受到市场欢迎,带动周边群众积极参与富硒功能梨的种植。

彭钢说:“他在种果树这块有经验,大家都服他。”如今,凡是要推广新品种种植,当地政府都会找刘天仁去做老百姓的思想工作。患病后,如何将毕生所学的梨树种植技术更好地推广出去,切实帮助果农致富增收,成了他最记挂在心的大事。为此,他加入了吉安镇富硒梨技术攻关课题组,曾多次与吉安镇农业技术中心的工作人员商量,如何以简单有效的方式推广种植技术,并手把手教果农如何修枝整形、防虫治病等。

果农刘忠奎说,如果不是刘天仁几十年如一日地钻研梨树种植技术,如今的黄瓜山或许只是一片只够自给自足的菜地。靠着种梨树,当地的果农还积极投身农家乐建设当中。每年梨树开花或者梨子成熟的季节,成千上万的城里人更是驱车来到黄瓜山赏梨花、摘梨子。

“我这个病,不知道哪天人就没了,我现在能教一个是一个,看到越来越多的父老乡亲掌握种梨树技术,靠着种梨树奔小康,我觉得这辈子值了。”刘天仁自豪地拍着胸脯。

重庆的夏天比其他地方来得要早一些。炎热的天气下,梨树林中依旧活跃着刘天仁的身影。他挨个拧着梨树枝,说这样可以让梨子的水分更足、更甜。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