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半月谈

首 页 >> 时政 >> 人物 >> “小商会”挑起农村建设“大梁” >> 阅读

“小商会”挑起农村建设“大梁” 民营企业家变身新乡贤反哺农村

2016-06-17 09:05 作者:陈毓珊 来源:半月谈 编辑:魏春宇
分享到:

“饮故乡的水,走故乡的路。我们必须回报家乡父老。”49岁的江西新余市水北商会会长邹细保,带领当地民营企业家修建养老设施,照看留守老人;捐赠教学楼,资助贫困生;走访特困户,积极筹善款……探索出一条回报家乡、服务社会、联合发展的新路子。

饮水思源,新乡贤反哺农村

地处五县十乡接合部的新余市水北镇,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镇,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今年1月离任的原水北镇党委书记周金林介绍:“3年来,地方政府陆续立项投入交通建设资金1300余万元,公租房建设600余万元,中心幼儿园建设500余万元……尽管公共财政投入不断增加,但每年财政收入有限,农村公共服务设施欠账多,建设任务繁重。”

随着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快速推进,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民生保障改善等方面的建设任务十分艰巨。解决这些问题,最大的制约因素就是资金不足。政府公共财政投入无法将所有事情大包大揽。

像邹细保一样,在当地,从农村走出去的企业家,经过多年打拼富裕起来后,多数有反哺农村、报效桑梓的愿望。但由于没有良好的系统反哺机制,所起的效果十分有限。“一个人的力量有限,但若一群人拧成一股绳,其能量便是源源不断。”邹细保说。

2012年9月,涵盖各行各业的新余本土企业家聚集一堂,成立了江西首家市直属乡镇商会——水北商会。同年12月,商会党委正式成立,搭建起了“党建+商会”的新平台。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商会企业形成合力,探索出一条回报家乡、服务社会、联合发展的新路子,3年来向社会各界捐款捐物累计达7000多万元。民营企业家参与新农村建设和社会治理的新模式应运而生。

老有所养,敬老爱老成农村风尚

年轻人在外打拼闯天下,老年人留守家园盼子归。在广袤的农村地区,劳动力大量外流,留下家园谁来建设?留下老少谁来照顾?这一直是让邹细保最为牵挂的问题。

他告诉半月谈记者,但凡在外打拼有些成绩的,都会想把家里的老人接到身边享清福。然而老人年纪大了,很难重新适应城里的生活,没有朋友、生活拘束,倒不如在老家待得自在。

正午时分,水北镇上村邹家村组的“颐养之家”热闹不已。整洁的餐厅,免费的饭菜,消毒碗柜、彩电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20多位孤寡老人围坐在桌前,一菜一汤的清爽搭配吃得香甜。

80岁的邹仁英老人,老伴已去世,子女常年在外。如今老人每天三餐有人管,去食堂和乡亲们吃饭、聊天、打牌,生活有滋有味。

给老人们掌勺的邹思祥介绍,2014年12月,上村建起了这个老年“颐养之家”。村里75岁以上老人都可以免费来吃三餐,心态健康了,饮食规律了,得大病的也少了。

邹细保说,这样的“颐养之家”,水北镇共有27个。商会会员共捐资850多万元,推行农村就地养老,解决了358名留守老人的一日三餐和日常活动,推动形成尊老爱老的良好风尚。

以老带新,公益事业蔚然成风

事实上,“颐养之家”的建设并非一帆风顺。邹细保说:“最初我拿出50万元建上村这个‘颐养之家’,并没有其他人跟着捐钱。”由于历史原因,一些率先富起来的农民企业家在当地群众中的形象并不好,农村同样存在着“仇富”现象。他回忆,“以往有企业家捐钱挖个水塘,旁人都会觉得是挣了钱在炫耀,也会传出些风言风语。”

一个人做好事不难,一群人做好事不易,一直坚持做好事就更不简单。自打水北商会成立之后,便在本土企业家之间形成带动效应,为返乡企业家提供了平台,促使越来越多的有志之士投身到新农村建设中。3万元、5万元、8万元……水北镇的公益“活水”正不断被引入。

邹细保介绍,从熊坑村走出去的企业家熊氏四兄弟,捐资3600多万元,为遭受特大洪灾的本村乡亲重建家园,一个崭新的新农村在灾后废墟上拔地而起,成为当地老百姓口口相传的美谈。

新乡贤们带给村里的变化远不止这些。新建教学楼、设立奖学金、资助贫困生,不让一个优秀大学生失学;捐资190万元,加宽五塘村委道路10公里,解决了3个村委8600多人的出行难问题;走访特困户,对大病救助筹善款……水北商会的援助之手,伸向通往百姓的“最后一公里”。

“我们这些本土民营企业家对当地农村现状比较了解,看得清短处,摸得到痛处。”邹细保说,“以往想要做好家乡建设,村里想召开党员大会商量个大事小情都找不到人。现在我们这些做出了些成绩的企业家在百姓面前还说得上一些话,顺理成章就成了农村发展的带头人。村干部工作遇到什么难题,老乡家里有个什么纠纷都会想到我们。传递社会正能量,我们理应担负起这份责任。”

好人效应,让美丽乡村不断繁荣

说起水北之“变”,邹细保最大的感触就是民风的变化。水北民风素称“彪悍”,人们凡是认定的东西便一定会坚持到底,因此人与人之间容易发生纠纷。如若纠纷加剧,就极易演变成一场群体纷争。

然而,正是在这“民风彪悍”的土地上,“精工水北,信义天下”的水北精神也源远流长。周金林说,总结“水北精神”,是希望能将水北人团结起来,让他们以家乡为荣,让先富者带动后富者,让后富者以先富者为榜样。

如今,老百姓口中说不完、道不尽的好人好事已成为水北镇的另一张名片。随着时间的推移,“好人效应”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不仅水北镇乡民间的纠纷和矛盾少了,治安稳定了,还形成了“人人向善行善,人人奉献爱心”的浓厚氛围。

邹细保说,近期最大的愿望,就是继续参与社会民生事业,延续壮大农村居家养老规模,在2至3年实现水北镇20个行政村2000多位老人的居家养老全覆盖。此外,商会还将设立水北专项教育奖励基金100万元,继续奖励优秀学生和教师,每年资助约140名贫困大学生。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邹细保眼中的公益,不仅仅是捐款捐物那么简单。“今年过年回家,发现村里特产的芋头片再没出现在餐桌上。”他说,“家乡有很多美食、习俗、文化产品都在逐渐消失,我也想出一份力,将那些能够传承传统特色的能人巧匠们请回来,开农家乐、特色作坊,不仅能解决一部分就业,也能将逐渐消逝的传统文化保留下来。”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