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半月谈

首 页 >> 时政 >> 人物 >> 赵海伶:在小县城做创业英雄 >> 阅读

赵海伶:在小县城做创业英雄

2016-10-24 08:30 作者:章正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郑雪婧
分享到:

在秦巴山脉长大的赵海伶,小时候望着青川县城的大山,梦想有一天能走出家乡。如今在北京,面对台下的嘉宾和国内顶尖的创业者,她毫不怯场地说出自己的观点:“情怀是做事的底线,不是讲故事的武器。”

与很多上台演讲的选手不一样,赵海伶上台之前没有化妆,只是穿了一件白色的衬衫,配了一条黑色的裤子。“每个人对穿着有不同的理解。”她笑着回答记者。

1988年出生的赵海伶,皮肤白皙,个头不高,操着一口带四川口音的普通话,这几年唯一没有变化的就是短发。她创办了青川海伶山珍商贸有限责任公司,用她的话说“就是把青川的山货卖到大山外”。

可别小看她,在2010年创业的时候,为了进山收山货,她买了一双新鞋,没过一个月就穿烂了。那时,她从家里要了2000元作启动资金。到2014年,她的公司实现了1000万元的营业额。

家里条件不错的她,由于父母工作太忙,童年在乡下保姆家度过。与农村很多孩子一样,她上山砍柴、下地弄猪草、去河里洗澡……

夜深人静的时候,她躺在床上,眼前浮现的画面是农村热闹的景象,人们忙着插秧,她甚至觉得老家像梵高《收获景象》那幅画,这成为她创业的原动力。

小学六年级的时候,妈妈问她想不想去外面上学,赵海伶虽然一直摇头,但是她无法拒绝母亲。她从青川县来到了绵阳市。初中就外出上学,让赵海伶养成了独立的性格。

2006年,她来到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上大学。她向家里要了1万元钱,和另外一个同学合伙在校外租了店面,开了一家咖啡馆。白天上课,晚上做服务员,有时别人点了一杯20元的饮料,陪着等到凌晨1点。她觉得赚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2008年5·12汶川地震,她与家人失联了一个星期。电话打不通,消息也中断了,得到的关于家乡的消息都是悲观的,她开始感到绝望。经历了一周的煎熬,她接到妈妈的电话:“妈妈什么都没有了,以后给不了你以前的生活了。”她却告诉记者:“我非常开心,起码家人没事。”

地震让她对亲情有了不一样的理解。两年后她大学毕业,果断放弃留在成都工作的机会,笃定地回到家乡,但是在家乡干什么她没有想好。

一次偶然的机会,她遇到了阿里巴巴来青川进行灾后援建的人员。在闲聊中她得到启发,可以通过淘宝把本地山货卖到全国各地。

说做就做。但当时正住在活动板房的她,遇到了难题——没有网络和快递。她抱着笔记本电脑,穿梭在政府办公的板房“蹭网”。那时候,她最兴奋的就是听到“叮咚”声,意味着有买家询价。一旦有订单,她就趁着下午顾客比较少,来到当地市场收山货。晚上12点后她还要给货物打包,早上6点必须起床,把货物放到去成都的大巴车上,委托对方快递员发货。

快递慢了,她几乎每天都在向顾客道歉;担心卖相不好,她要拿刷子仔仔细细地刷掉山货上的泥土;生意不好时,她逐个登陆论坛发文章推销商品。

回想创业之初的情景,“我觉得自己很快乐,一点杂念都没有。”那时候,她一个人进货、打包、发货,连自己赚了多少钱都不知道,用她的话来说“我在县城创业,没有生存压力”。

2011年,她招聘了第一名员工,还获得了阿里巴巴“全球十佳网商”的称号。她还记得,那时候青川正在修路,她拿着行李箱,翻过一座山才能坐到车去外地领奖。

赵海伶的名气渐渐大了,上门找她的媒体也多了,可她的心态没有变化,接受完采访之后,她照常坐到电脑前卖东西。成为“典型”之后,她得到了很多关注,但与团组织的关系最为亲密。

“一次团组织开会,室友刚好过生日,晚上领导就拿着蛋糕到房间,让大家一起给她过生日,这让我很感动。”她说,“只要团组织有活动,我第一时间就会参加。”

如今,赵海伶已经转型,从网上售卖转变为做供应链,有自己的品牌、加工厂、种植基地和实体店。

生意做大,给她带来了管理的难度,“我们一个基地就要面对上百名山区的农民,要用他们听得懂的方式来沟通,不能太文绉绉”。

很多年轻人认为做这行挺简单的,结果不少人来这工作几天就走了,原因是太枯燥了。赵海伶算了算,她的公司这几年沉淀下来的骨干成员有20多人,大部分都是本地的年轻人。

很多年轻人上门请教她创业的秘诀,她回答:“选择自己能承受失败的项目。”在她看来,“作为一个在县城的创业青年,要相信自己在很多方面并不比大城市的年轻人差。通过创业,在小县城里也能成为‘英雄’,也能实现理想。”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