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半月谈

首 页 >> 时政 >> 科技 >> eSIM时代,运营商的末日还是新生 >> 阅读

eSIM时代,运营商的末日还是新生

2018-04-04 09:25 作者:刘艳 来源:科技日报 编辑:常磊
分享到:

自近日中国联通宣布在国内首发Apple Watch Series 3的eSIM和LTE功能,并选择在上海、天津等6座城市率先启动“eSIM一号双终端”业务后,坊间便传出“运营商的末日要来了”的声音。

eSIM,即嵌入式SIM(embedded SIM)的缩写。顾名思义,与传统可插拔的SIM卡不同,eSIM是将SIM卡直接嵌入到设备中,最终让SIM卡槽消失,让设备拥有更轻薄的机身,并可实现与终端直接交互。它通过APP或者云端,在全球范围内将终端智能设备连接到所选择的当地网络,让设备始终处于最佳网速的状态。

人们之所以有了这样的想法,是因为eSIM通过空中写卡的方式实现远程配置,理论上能够自由切换运营商网络。同时,eSIM将不仅限于手机,一切可携带、便携式电子设备均可通过它实现上网、语音通话等功能,物联网因此又增加了新备注。

但这不意味着在选择运营商上可以任性,你需要获得运营商同意,更要国家监管层面的放行。

面向更大的物联网市场

将传统SIM卡直接嵌入到终端设备芯片上,让用户无需插入物理SIM卡,这是eSIM提供的看得见的便利。而eSIM的真正价值则体现在,它为物联网这个广阔的市场预设了连接条件,使移动通信的范围从手机向更多设备扩展。

eSIM的概念并不是最近才有的,技术难度也远未到高不可攀。在eSIM的推广上,苹果与三星一改在专利战中的针锋相对,二者始终统一战线推动该项技术的落地。

但如果把eSIM仅仅看作是几个手机厂商的“兴风作浪”,这样的看法未免有些片面了。

当频繁更换的SIM卡无法适应未来的物联网环境时,eSIM卡的优势尤其是它的“一号多终端”的特性,将使具备eSIM技术优势的企业在物联网市场上大有作为。

虽然物联网的大规模实现还尚需时日,但未来无论是汽车、家电、智能设备,还是公共设施的互联都将高度依赖网络却是不争的事实。为此,国内的运营商已经在利用eSIM卡积极部署自己的物联网平台。

通信行业著名科技自媒体人王云辉说:“从人与家庭的连接到万物连接,eSIM卡将为运营商带来新的增长点,但他们的商业模式也将面临一次前所未有的颠覆。”

王云辉强调,在以物体作为通信连接点的物联网江湖中,运营商面对的不再是单个消费者,而是整个垂直领域,还要面对业务模式、技术特征等方面的调整,这就要求电信运营商不仅需要在功能方面创新,更要在运营方面作减法,通过降低成本等方式获得更多客户、更高收益。

运营商间的竞争或将加剧

SIM卡与手机联手走进了空前繁荣的智能手机时代,并使电信运营商虽然只有向用户销售SIM卡一种主商业模式,却创造了二十多年的辉煌。虽然eSIM卡的出现不会直接颠覆运营商现有的商业模式,但可能会加剧运营商之间的竞争。

此前,中国联通率先与苹果公司开展eSIM终端产品合作,建成了全球首个运营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eSIM管理平台,研发出中国市场唯一的eSIM电子证书服务体系,完成了IT支撑系统的全网升级改造,推出了基于eSIM的消费物联网解决方案,也促成了这一次eSIM业务的登场。

这样的铺陈并不代表eSIM顺利落地。事实上,全球电信运营商在eSIM开展初期普遍选择了“不合作”的态度,因为SIM卡就像电信运营商驻守“领地”的一道“壁垒”。

如通信行业专家马继华所说:“以SIM为基础,运营商完成了整个通信鉴权和客户管理,也掌控了整个产业链的核心。如今,几乎所有的业务都绑定在号码之上。”

好在,失去控制权对电信运营商来说只是一种“远虑”,毕竟所有的eSIM技术、标准以及号码管理,至今都是以运营商的技术路线马首是瞻,终端企业更必须与电信运营商一家一家谈合作协议,用户转网更换运营商还有号码和规则等门槛。

只是,运营商的竞争模式必须进行相应调整,才能让得到的远远超过失去的。(记者 刘艳)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