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半月谈

首 页 >> 时政 >> 科技 >> 《敦刻尔克》:用实验手段讲述伟 >> 阅读

《敦刻尔克》:用实验手段讲述“伟大的失败”

2017-09-08 08:51 作者:韩浩月 来源:科技日报 编辑:郑雪婧
分享到:

 

《敦刻尔克》上映数日,关于它是“神作”还是“平庸之作”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争论产生的缘由很简单,个人的观影经验主导了自己的判断与立场——对《记忆碎片》《盗梦空间》《星际穿越》抱有膜拜之心的诺兰粉丝们,自然对诺兰在《敦刻尔克》中的用意心领神会,而长期观看商业片、形成了固定商业片审美逻辑的观众,则觉得《敦刻尔克》意犹未尽,不像是部完整的电影。

简单把《敦刻尔克》归类于文艺片或商业片是武断的。从诺兰既往作品的风格来看,他已经形成了往商业故事中猛灌文艺元素的创作倾向。《敦刻尔克》的海陆空三线叙事被一些观众认为“烧脑”,其实只是稍微专心一点,就能看出诺兰已经尽量用易懂的剪辑靠近观众了。《敦刻尔克》的争议点不在于看懂看不懂,而在创作上的反常规。

反情节、反故事、反高潮……诺兰故意与院线大片的受众对着干,归根结底是反商业。《敦刻尔克》是诺兰酝酿多年想要拍摄的电影,但直到拍完《星际穿越》后,才有了实际拍摄的时机与条件,如同许多导演内心都有一个“拍完它死也甘心”的电影梦一样,《敦刻尔克》就是诺兰的心结,真实的“敦刻尔克大撤退”场景在他的脑海中已经无数轮浮现、酝酿,并早已形成了故事的格局、气质,诺兰只需要找来投资、架起机器、把它从脑海中拷贝出来……筹拍前,诺兰甚至没打算使用剧本,在制片人下了“没剧本就不许拍”的命令后,才写了薄薄70来页的剧本。已经有任性资本的诺兰,是不要这70页剧本也能拍完《敦刻尔克》的。

原因很简单,《敦刻尔克》是一个漫长的片段而不是一个完整的故事,影片从几个英国士兵穿过街道、通过封锁线、奔向海滩开始,就进入了高潮,和其他士兵一样,影片镜头主要对准的士兵,不知道自己在四十万等待撤退的军队里处在什么位置,不知道炮弹和子弹什么时候落在脑袋上,由作战时的集体瞬间变成撤退时的个体,士兵们的无力感在于接受了命运的宣判。落水获救后的战斗机驾驶员胆战心惊地躲避在船只的角落,藏身于商船底层的士兵们为了谁堵被击穿的弹孔、谁下船减轻船体重量而撕破脸……战争电影最常见的“英雄主义”消失无踪,影片根本没有“鸡血”可言……

诺兰说《敦刻尔克》是他最具实验性的电影,这种实验性,恐怕不是体现在叙事方面,而是创作理念的颠覆,诺兰想知道,当观众习惯了接受“伟大的胜利”之后,是否愿意尝试理解“伟大的失败”,在习惯了为“个人英雄主义”喝彩之后,是否会被“英雄主义的泯灭”而激发更深沉的思考。实验归实验,在影片结尾,保险起见,诺兰还是给了《敦刻尔克》一个煽情的机会,当坐在英国本土火车上的士兵,准备接受民众的耻笑时,有人拍车窗,递进来两瓶属于胜利者庆功用的啤酒,在士兵心情复杂地接过啤酒后发现,大量的民众在追赶着火车,为他们送来了各种各样的食物,这个结尾的催泪效果,不亚于绝大多数商业电影。

在《敦刻尔克》的映衬下,这场历史上著名的撤兵事件,已经被诺兰寻找到了最合适的表达,它以一种妥帖的态度,向观众解释了战争、输赢成败与人性之间的关联。它不是尽善尽美的电影消费品,但却不会因为凭空消失了一些娱乐看点而成为二流电影。

最后,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敦刻尔克》没有采取3D格式拍摄,国内引进时,也没有转制成伪3D,这显得很有良心,也使得观众终于不用脸上架一个别扭的眼镜,来欣赏这部特别适合于IMAX观赏的2D作品。比起诺兰在创作上的不甘重复,他对电影本质的认识与守护,堪称保守或者说复古。追求电影技术进步的创作者越来越多,而愿意在理念方面继承传统、在创新方面敢于尝试的人越来越少,这就是为什么很多观众在看完《敦刻尔克》后产生“幸好还有诺兰”这种想法的原因。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