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半月谈

首 页 >> 时政 >> 科技 >> 科技创新“双城记”: 释放深港 >> 阅读

科技创新“双城记”: 释放深港互补性红利

2017-07-25 08:47 作者:陈宇轩 来源:半月谈网 编辑:郑雪婧
分享到:

近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了《2017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该报告显示,如果以国际专利申请量为依据,在全球最重要的25个科技创新区域中,深圳-香港区域排在第二位,超过硅谷所在的旧金山湾区,仅次于排名第一的东京湾区。

一个是产业基础雄厚的硬件之都,一个是科研条件一流的国际化城市,同处粤港澳大湾区的深圳与香港拥有截然不同的创新禀赋。近年来,深港两地的科技资源正在加速融合,互补性红利逐步释放。

基础研究合作

90%以上的创新型企业是本土企业、90%以上的研发机构设立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人员集中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资金来源于企业、90%以上的职务发明专利出自企业、90%以上的重大科技项目发明专利来源于龙头企业……过去,“六个90%”是深圳创新体系的显著特征:企业扮演绝对的主角,而来自院校的科研成果占比不高。如今,来自香港的科研力量正在改变这样的状况。

在香港城市大学,一个由深港两地研究人员组成的科研团队成功研制出了超纳镁合金材料,研究成果已发表于国际知名学术期刊《自然》杂志。据该团队负责人、香港城市大学深圳研究院院长吕坚介绍,超纳镁合金材料可用于制造生物降解植入材料,一些需要在体内植入医疗零件的病人,在未来或许可以避免通过第二次手术取出零件。

目前,香港和深圳的研究人员共同攻克科学难题逐渐成为一种常态。来自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的数据显示,近年来,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大学和香港浸会大学在深圳开展了大量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以及产学研合作。截至目前,六所香港院校累计在深圳联合培养各类人才9211名,设立科研机构72家,转化成果及技术服务269项。

越来越多的深圳企业与香港高校建立了常态化的合作平台。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为例:2016年6月,深圳市大数据研究院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揭牌;2016年底,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与部分企业共同发起成立机器人与智能制造产业协会;2017年3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抗乳腺癌新药研发团队”联合深圳的制药企业,进行创新型新药设计……

“在基础研究方面,香港与深圳各有优势,互补性很强,要成为国际一流的科技创新中心需要双方资源的深度融合。”香港应用科技研究院行政总裁汤复基说。

创业资源共享

在“高大上”的学术性科研合作之外,“接地气”的创新创业平台也成为深港两地科技创新互通有无的重要渠道。

毕业于香港大学的李德豪2004年发明了一套云端容灾审计系统,这个系统可以自动对企业的数据进行备份和审计并保存在云端,以确保紧急状况下数据仍然完整可用。

然而,即便是在香港土生土长,李德豪的创业之路也并不顺利:拿不到投资,客户很少。2009年成功申请专利后的四五年间,他甚至一度要靠卖房来维持公司的运营。

2014年12月,深圳前海管理局、深圳青联、香港青协三方发起成立了“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一个支持深圳与香港青年共享创业资源的孵化器。自2015年8月入驻该孵化器以来,李德豪公司的产品在内地已拥有超过70家客户,公司业务扩展到佛山、南京、上海等地。

在李德豪看来,雄厚的产业基础、鼓励创新创业的氛围是深圳的优势资源。“在深圳,香港创业者能够对接到内地广阔的市场资源,政府提供了很多创业资助计划,创新创业的氛围好。”李德豪说。

活跃的风险投资是深港两地最重要的共享资源之一。同样在深圳创业的香港人姜伟说,香港的投资机构风格稳健,倾向于投资一些商业模式比较成型、已经接受过市场验证的项目。相比之下,内地投资机构对早期项目更感兴趣。“种子期、天使期的项目,有时需要在略‘天然’的土壤里‘野蛮生长’。”姜伟说。

来自深圳前海管理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4月底,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已成功孵化香港创业团队86个,目前在孵的香港团队53个,半数获得了种子轮、天使轮及以上融资,融资金额接近2亿元人民币。

香港资讯科技联会会长邱达根说:“深圳拥有硬件和产业优势,内地市场足够庞大,而充满创意的香港创业者正在寻求产业落地机会,两地的优势一拍即合。”

科技人才互通

“科技创新最重要是人才,深港两地要成为世界级的科技创新中心,关键是要人才互通。”香港中文大学信息工程系主任、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汤晓鸥说。

汤晓鸥是全球人脸识别技术的权威专家,是中共中央组织部“千人计划”入选者。他牵头组建了香港中文大学和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的联合实验室,为深港两地人脸识别领域的科研人员提供了互通交流的平台。

官方数据显示,深圳自2011年实施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孔雀计划”以来,到2017年5月,已经有超过2000名海外高层次人才到深圳从事科研工作。而香港的“优秀人才入境计划”,2006年至今也吸引了不少内地人才落户香港。

值得关注的是,在科技人才培养的源头——青少年科学教育方面,深港两地的科教资源也正在进一步融合。

日前,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与深圳市南山区共建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创新科学教育基地,中国科学院将为粤港澳三地的中小学科普教育提供更多科研资源支持:一方面开设博士课堂、机器人课程等科学教育课程,另一方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与研究学习活动。

“中科院有很多高端科研人才,深圳的创新氛围很浓厚,参加这样的课程和活动能够让香港青少年接触到创新的前沿领域。”香港培正中学校长谭日旭说。

据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助理毕亚雷介绍,中科院的资源未来将覆盖粤港澳三地超过100所中小学校,促进粤港澳青少年科学教育水平的提高。

“香港的国际化创新环境、发达的服务业,与深圳的产业、风险投资等资源,要取长补短,实现设施互通、人才共享。香港和深圳要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新契机,推动‘港深创新及科技园’的建设,让科技资源的融合更加深入。”汤复基说。( 半月谈记者 陈宇轩)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