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半月谈

首 页 >> 时政 >> 科技 >> 寻找中国科幻的明天 >> 阅读

寻找中国科幻的明天

2016-10-27 09:04 作者:张漫子 来源:半月谈 编辑:郑雪婧
分享到:

近来,中国科幻盛事连连:中国科幻高峰论坛、第27届银河奖颁奖典礼、第七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颁奖盛典……对接连获得雨果奖的中国科幻而言,2016年不失为一个“赛点”。“从买菜大妈到高层领导,每个人都在和我谈科幻。”雨果奖获得者刘慈欣在2016中国科幻大会现场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沸点以前,炽热之下,“科幻明天要去哪儿”的冷思考成为中国科幻界思索的焦点。

两尊雨果奖燃起的科幻热

从《三体》到《北京折叠》,科幻大奖雨果奖两次垂青中国科幻作家;立项的中国科幻电影数量从个位数跃升至近百部;中国“科幻圈”从相对小众到热门话题……这些迹象不禁引人遐想:华语科幻文学已达到世界级水准?

刘慈欣直言,中国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的增强令中国科幻文学在世界上更有存在感。

然而,中国科幻此前已“蛰伏”多年。

少有人知道,为中国科幻敲响第一声锣鼓的是梁启超。20世纪初,他用文言文翻译了凡尔纳的《十五小豪杰》。此后的1903年,在日本留学的鲁迅还将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大炮俱乐部》和《地心游记》日文版,用文言文体例翻译成中文。我国最早的原创科幻小说是1904年发表的《月球殖民地小说》,作者笔名“荒江钓叟”。此后,作家老舍也创作过一本名为《猫城记》的具有科幻色彩的小说。这样算来,中国科幻可以说已经走过了一个多世纪。

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阎晶明说,中国文学从来不缺乏幻想,然而将科学的精神注入文学作品,而不仅停留于幻想,是现代中国才出现的事情。

中国科幻经历过上世纪80年代的沉寂,在科技进步、国力增强的90年代迅速升温。科幻创作从青少年文学和科普作品之间的窘境里破土而出,立足于现实社会,在虚构社会中勾勒,活跃和启迪人们的思想,传播科学并预见未来。于是产生了后来一系列佳作:陈楸帆的《霾》,韩松的《高铁》,宝树的《人人都爱查尔斯》。

科幻在今天意味着什么?“是一种‘高智力游戏’。我们的科幻已经试图对人类面临的某些当代难题、极限问题进行东方式的哲学思考,自然勾起人们的兴趣,同时也填补了主流文学中的某些真空。”科幻作家韩松说。

“一半海水一半火焰”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是《科幻世界》主编姚海军对我国科幻文学新生力量现状的概括。

的确,近半个世纪以来,国内科幻文学整体上仍属于小圈子文化,不少科幻写作者都在静默中耕耘许多年,目前能够引领潮流的科幻文学重磅力作相对匮乏。雨果奖获得者郝景芳此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一两部作品的热潮,往往给人开启时代的假象,但事后看起来,要称得上“黄金时代”,需要一大批作者持续的创作来支撑,需要科幻产业每一个环节的专业力量。

针对中国科幻圈现状,刘慈欣表示,“中国科幻仍处于不太成熟的阶段”。他坦言,任何一个国家的科幻类型文学,不可能凭一两本书就达到世界级水准,得有很多本这样的书才行。他说,中国科幻文学缺少读者基数,市场占有率还不够;作者基数也小,美国的专业科幻作家队伍庞大,至少有几千人,而在中国,不足百人。

2016年初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指出,将支持科普创作人才培养和科普文艺创作,大力开展科幻、动漫、视频、游戏等科普创作,推进制定对科幻创作的扶持政策,从而进一步推进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增强制作创新能力。

“科幻作品作为一种在科学基础上展开理性想象的文学艺术形式,能够激发读者和观众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民众的创造力正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最关键的基础。”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党组副书记、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徐延豪说。

这是科幻文学发展的机遇,也将为中国科幻带来新的挑战。“值得欣慰的是,近年来一批‘后新生代’科幻作家异军突起,他们不断地在想象力、实验性、思想性上寻求突破,努力尝试并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刘慈欣说。

科幻作者宇镭表示,科幻文学是否有动力继续发展,现在还很难断言,但它与过去二三十年相比已经大不一样。老科幻迷们也许会怀念当年只为了情怀和理念写小说的时代,但现代科幻的形式本来就是随着美国二三十年代新的商业小说杂志而生的。商业资本自然有它的目的,关键是中国科幻能够借助这次机会自己做些什么,“我们在科幻中经历过无数次的地球文明甚至宇宙的毁灭和重生,没有理由面对现实世界中的新变化而心生怯意。”宇镭说。

中国科幻走向世界之路

目前,几种典型的科幻产业发展模式已经初步形成,如美国科幻产业链围绕电影进行,日本科幻产业的重心在动漫。我国目前一些科幻作品的改编多在游戏方面。我国科幻产业已具雏形,却面临原创力不足、产业链初级、人才匮乏等短板,日益庞大的消费需求依旧面临本土科幻产品供给严重不足的窘迫。

科幻作者周辉认为,在科幻产业生态中,作者的任务不只是讲好一个故事,还需要与尖端的科学思维挂钩。相较于读起来轻松的网络文学,包含着凝重严肃话题的科幻作品在互联网上有时可谓“知音难觅”。

对于我国科幻产业发展所遇到的问题,姚海军把其概括为科幻产业发展的“后发综合征”。“这样一个科技和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没有时间按照西方科幻产业发展的历程一步一步走过来。游戏、动漫、电影等均是在同步进行尝试。这条路别人没走过,要做更多的探索和尝试。”

科幻作者唐豆认为,市场的趋利性和优惠的政策将会吸引资源的集聚,只要出现一流的科幻作品,就很有可能引发一波发展浪潮。怎么写出好作品,是作家要解决的问题。而把好作品更广泛的推广,是出版者的课题。

不少科幻作家表示,一方面,我国缺乏科幻精品,缺乏从书到影视作品都大受欢迎,并衍生出一系列周边产品,成为现象级、能覆盖全产业链的作品;另一方面,科幻产业链无法通过市场的手段有效链接,我国缺乏权威的、有影响力的、与国际接轨的科幻平台。

专职科幻工作者的收入稀薄、身份认同等问题成为科幻创作精品匮乏的一个重要原因,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科幻产业链的升级和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科幻与创意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吴岩认为,科幻作家作品走向成熟的机制至关重要,我们亟待建立一个好的作家作品成长机制。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