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半月谈

首 页 >> 时政 >> 时政聚焦 >> 人民情怀:全运会的靓丽色彩 >> 阅读

人民情怀:全运会的靓丽色彩

2017-09-05 09:00 作者:张泽伟 来源:半月谈网 编辑:郑雪婧
分享到:

初秋时节,全运会——我国最高水平、最大规模的体育盛宴,又一次隆重举行。

这四年一度的国家运动会,在其58年的历程中,跟随中国社会变迁、体育观念革新,不断调整其功能和角色。

如今,由于健康中国建设驶入快车道,大众体育迎来美好时代,在天津举办的第十三届全运会也体现出浓郁的人民情怀。

全运会,与祖国共同成长

全运会既是新中国体育事业发展演变的缩影,也是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见证。

全运会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百废待兴中走来。在外交困局中,没有国际舞台,就自己搭建;在经济困难时,需直面种种挑战,体育来鼓劲。1959年在北京工人体育场举行的首届全运会,是中国人的联欢大会、竞技舞台、精神食粮。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迎来改革开放,重返奥林匹克赛场的中国体育掀开崭新一页。

全运练兵,奥运夺金。在国内赛场经受洗礼的中国健儿,成了国际赛场的风云人物:朱建华连续打破男子跳高世界纪录,中国女排夺取“五连冠”,跳水、举重、乒乓球等涌现多支“梦之队”……

此后,全运会与奥运会更加密切地连接在一起,项目设置逐渐与奥运会接轨,非奥运项目陆续退出全运会舞台。奥运会夺金的运动员,其成绩会带入全运会,成为地方体育部门的骄傲。全运会的举办时间也做出调整,从1993年后固定为四年一届,且放在奥运会后的次年举行。一届全运会的开幕,就意味着新一届奥运备战周期的开始。

在“金牌战略”“奥运战略”下,中国竞技体育蓬勃发展。2008年北京奥运会闭幕时,中国在金牌榜上超过美国名列第一,竞技体育实力攀上了史无前例的高峰。

金牌,不是体育的全部

在一次次取得辉煌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深刻意识到:金牌,不是体育的全部。我们甩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不能再成为“体育的跛子”。

事实上,早在全运会创立之初,普通群众就是全运会的主角。首届全运会设置的项目几乎都是群众项目和跳伞等军事项目,这一模式持续了多届。后来,随着对奥运和金牌越来越重视,资金、资源更多地投向了竞技体育,大众体育发展相对滞后。

可喜的是,近年来这一趋势正在得到扭转。此届全运会,更是一届不同以往的全运会。在这里,人们看到大众体育精神、观念正在重回赛场。

天津是中国近代体育的发源地之一,这里提出了著名的“奥运三问”,篮球、网球、赛马等项目都是从天津起源推广。可以说,天津见证了中国近代体育的萌芽、成长、壮大。在这里举办全运盛会,具有特殊的意义。

为了适应新时期体育改革发展趋势,这届全运会进行了不少改革探索。除了追求安全、节俭、绿色、精彩外,更从项目设置、体制机制方面入手,重新审视全运会的功能及定位,对全运会的综合价值和多元功能进行深入挖掘,使其成为推动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窗口和舞台,成为推进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协调发展的有效平台,成为推动体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助推器和风向标。

在“全运惠民,健康中国”主题下,这届全运会吸纳了马拉松、轮滑、羽毛球、乒乓球、太极拳等广受百姓喜爱的19个项目,为普通群众提供了展示、比拼的舞台。

全运会回归全民

从上世纪90年代起,全运会比赛项目设置完全与奥运会接轨,除武术外,非奥项目完全退出了全运会。然而在这届全运会上,让人喜闻乐见的群众项目重新登场:广场舞跳出了新时尚,轮滑滑出了新轨迹,太极推出了新感觉……

放眼“全民”、立足“全民”的全运会,就是要回归大众、回归生活,给予人们更多的参与感、获得感。

本届全运会,让更多中国百姓“动”起来。据统计,最终站上本届全运会决赛场的“业余选手”达到8000多名。如果加上之前的海选、预赛等环节,这届全运会吸引的参赛者不计其数,参赛人群覆盖各地及各行各业,体现了“全民”特质。

来自贵州的围棋小将方若曦7岁开始学棋,10岁进入冲段棋手行列。如今,15岁的她在全运会围棋决赛中接连战胜各路选手,为贵州夺得了全运会历史上的首枚围棋比赛金牌。

“围棋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它激发我拼搏向上,对生活更有热情。”方若曦说。

湖南农业大学舞龙队教练彭成根带领一队大二学生参加了全运会舞龙决赛,他说,舞龙不仅是一门技艺,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湖南农业大学专门开设了舞龙课,每年有千余人次选修。学校的龙狮俱乐部,每周都安排固定时间练习舞龙。

除了扩大百姓的参与度、满足大众的运动热情,本届全运会还切实增强了百姓的获得感,“全运红利”更多地惠及百姓。天津的街头、小区,增添了很多健身设施;本届全运会的47个比赛场馆,在全运会闭幕后将面向群众低价或免费开放;天津还推出了“体育惠民卡”,持卡市民在相关体育场馆、健身场所、户外体育营地等进行体育健身消费,每年可享受最高200元的财政补贴。

在全运会设置群众项目,推出惠民举措,并不是权宜之计,而是要以此带动群众参与体育活动,形成全民健身的长期效应。

体育运动的魅力,决非只在夺金之时,每个拼搏进取的瞬间,都值得喝彩。全民参与、乐享其中,将中华体育精神在群众中传承发扬,意义之重胜过奖牌本身。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当前,全民健身的号角已经吹响,健康中国的蓝图正在绘就。愿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比翼齐飞,铺就体育大国迈向体育强国的道路。(半月谈记者 张泽伟)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