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半月谈

首 页 >> 时政 >> 时政聚焦 >> 真来劲!“万瓦户”的新生活 >> 阅读

真来劲!“万瓦户”的新生活

2017-10-31 08:32 作者:孙清清 李碧念 来源:半月谈网 编辑:郑雪婧
分享到:

2000瓦的电磁炉、2000瓦的空调、2000瓦的电热水器、800瓦的电饭煲,还有电视、电脑、电吹风……这是河南省尉氏县南曹乡西黄庄村不少家庭的“标配”,所有电器功率加起来足有1万瓦。但长期以来,西黄庄村的“万瓦户”们有点名不副实,生活在“低压”下。

“万瓦户”们的奢望

西黄庄村是豫东一个平原贫困村,不靠山不傍水,没有村集体经济,村民一年四季全靠“土里刨食”。在西黄庄村长期有这样一个现象:电饭煲因电压低做饭夹生,空调、冰箱无法启动成摆设,夏天停电成了“家常便饭”。生活用电都无法保证,村民想搞点副业更是奢望。“村子要想脱贫,电力得先脱贫。”西黄庄村党支部书记翟国库说。

2016年,全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开始实施。当年10月,不到10天时间,西黄庄村新增10台变压器,矗起152根水泥电线杆,低电压在西黄庄村成了历史。村民家的冰箱、空调、电饭煲,这才开始真正派上了用场。

电力足了,村民干事创业就有了精气神。目前,西黄庄村人办起了自己的服装厂、木材厂、磨面厂、粮食收储点等,家门口就业创业成了新景象。

栽好梧桐树,必有凤来栖

36岁的翟继东是西黄庄村服装厂的老板,17岁初中毕业便外出务工,直到3年前回村投资60多万元开办服装厂。

“在外打了这么多年的工,手头有些积蓄,年龄越大越想家,就想回村里办个厂。”翟继东说,谁知服装厂刚建成,低电压却把他的脚步束缚住了。“一台空调启动都费劲,更别说几十台缝纫机同时启动了,经常不得不压减订单。”

如今电力足了,翟继东的服装厂得以正常开工,平均每天加工服装1000多件。厂里20多名工人都是村里的留守妇女,熟练工一个月工资能拿4000多元。今年以来,翟继东从原来的“有活不能干”变成了“活多得干不完”。现在,他又开始谋划着扩大厂房规模。

邓百川,四川绵阳人,常年在尉氏县城做食品加工生意。近两年,随着招工难加剧,他开始把眼光瞄准农村,但因为电的问题,一直不敢来。

今年1月,邓百川投资200多万元在西黄庄村建设的辣条厂正式投产。“辣条厂占地10亩,土地是村集体闲置土地,20多名工人全是村里的留守妇女。”翟国库说,这不仅盘活了村集体闲置土地,还带动村里留守妇女脱贫致富。

临近傍晚,西黄庄村北头的辣条厂还在连夜赶工。在一台台铆足马力的机器前,工人们穿着白色工装,正在娴熟地拣货、包装……

电表上的获得感

“以前村里电器少,电足够用。现在农村不少家庭都是‘万瓦户’,办厂搞副业更成趋势。电力不足,自然就成了‘小马拉大车’。”国网尉氏县供电公司总经理高腾飞说,进行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迫在眉睫。

长期以来,覆盖河南全省近90%面积、承担着全省近80%居民供电任务的农村电网薄弱,低电压问题突出,成为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瓶颈。

2016年6月,河南省政府与国家电网公司签署“十三五”电网发展合作框架协议,全省农网发展驶入快车道。按照规划,今年底,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将完成全省7310个中心村电网改造升级、8004个自然村通动力电和6000个自然村动力电增容的改造任务。

在西黄庄村,5年前一个月用电量仅有8000度,现在全村一个月用电量达20万度。这背后,是日益增多的“万瓦户”,他们见证着农村生活的大变化。(半月谈记者 孙清清 李碧念)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