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半月谈

首 页 >> 时政 >> 时政聚焦 >> 第三届中国地方改革创新成果在京 >> 阅读

第三届中国地方改革创新成果在京举办新闻发布会

2017-10-11 13:52 作者:张羽 来源:半月谈网 编辑:郑雪婧
分享到:

【编者按】“十三五”时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同时“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基层治理改革创新。“将改革进行到底”地方经验报告会暨第三届中国地方改革创新成果新闻发布会(以下简称“发布会”)既有效回应了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中关于“认真组织好农村改革试点工作,及时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的要求,也与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必须顺应新形势新要求,坚持问题导向,调整工作重心,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开创农业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要求高度契合。此次发布会旨在总结地方改革先进经验、探索农村改革新路径,以促发改革先导性作用。

9月26日,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联合主办的“‘将改革进行到底’地方经验报告会暨第三届中国地方改革创新成果新闻发布会”(以下简称“发布会”)在北京召开。安徽省天长市、湖北省京山县、山东省东平县、广东省新兴县作为地方治理改革创新探索者、实践者,以及七十余家境内外主流媒体的记者朋友们一同参加了会议。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院长邓大才教授介绍了地方改革创新实践的总体情况。他认为,安徽省天长市的农村综合改革可称之为一条“攻坚之路”,其基本特点可以用四个“全”来概括,即天长市通过全面启动、全域覆盖、全程创新、全员增效的改革手段,迈入农业现代“经营之路”,实现农村全面发展新跨越。湖北省京山县的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可总结为一条“精改之路”,以精细的因村施策、精致的分类配股、精准的节点定权和精深的静态管理,让群众参与其中,充分自治。农民不仅有获得感,更多地是对政府的认同感。山东省东平县以产权改革推进脱贫的“克难之路”,特点在于:在贫穷的地区通过产权改革发展了集体经济,引进了先进制度,不仅跑出了东平的改革速度,而且进一步提升了东平改革的高度。广东省新兴县的一二三产业改革是一条“融合之路”,一产优先,引领“接二连三”,实现产业共生;企业主位,助推“农企一体”,实现主体共生;机制协调,明晰“主体权责”,实现制度共生;多元驱动,促生“产县共荣”,实现发展共生,最终实现共创、共享、共融、共生。这“四条路”的几个共同特点是以产权改革为动力、以机制建构为手段、以盘活资源为抓手、以共享共赢为目标,这对于中西部贫困地区的发展之路大有借鉴意义。

接下来,安徽省天长市、湖北省京山县、山东省东平县、广东省新兴县的地方改革实践代表分别作了经验分享与成果汇报。

 安徽天长:农村综合改革让田野充满新希望

安徽省天长市稳步开展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稳妥落实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统筹推进其他涉农综合改革,有效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具体来看:一是农村股改,一石激起千层浪。作为全国首批29个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县(市)之一,天长市“按照边试点、边总结、先入轨、后提升”的思路,通过改革,农民对集体资产由“看得见,摸得着,管不着”到“既监督,又当家,还分红”,农村工作呈现出“农民有动力,干部有压力,集体资产有活力,基层组织建设有合力”的新格局,达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二是“三权分置”,地有人种,人有事做。通过确权登记颁证、土地有序流转、适度规模经营等一系列措施,不仅让农民吃下“定心丸”,而且解放了农村劳动力,激活了农业生产力。三是综合改革,田野里充满新希望。天长市通过推进基层农经体系改革,打造得力的农经管理队伍体系,确保农村改革发展“事有人干、责有人负”;推进农事服务体系改革,形成市镇村三级网络,一条龙服务,既规范了管理,又壮大了集体经济,还降低了农户生产成本;推进农村金融制度改革,有效防范金融风险,解决“三农”融资难题;推进农村产权交易机制改革,确保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公开公平有序。天长市的农村综合改革与“十三五”时期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的要求高度一致,着力突破农村生产关系变革困局,探索农村生产力发展新途径。

湖北京山:聚焦群众获得感 因村施策精配股权

京山县是全国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29个试点县(市)之一、湖北省唯一试点,通过因村施策,精配股权,推动股改精准落地,盘活了农村集体资产、资源,极大地增加了农民获得感,有效提升了农村治理水平。其特点主要体现在:第一,按照不同村庄类型的资源秉赋差异分类推进,探索出了可推广可复制的“3342”工作法,即清地确权、清产核资、清人分类的“三清理”明晰底数;确定资产量化范围、民主决定股权设置、静态管理的“三步走”固化股权;规范股权占有、收益分配、有偿退出、股份继承的“四规范”赋予权能;成立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和土地股份合作社的“两合作”激活要素。第二,聚焦关键环节,创新股权配置新模式。通过因村配股,量化到人,实现资产折股到人、资源折股到人、“双资”折股到人、系数分配到人;依据节点配股,尊重历史,按历史改革节点配股、按搬迁时间节点配股来打破单一的“人头股”设置模式;采取层级配股,兼顾现实,设置集体股权、村组两级配股以此充分保障成员对全部集体资产的合法所有权;按照贡献配股,权责对等的原则,依劳动年限配股份、依赡养承诺换股权、依历史贡献补资金,股权与历史贡献挂勾,保障成员权益;参照民议配股,群众认可,按民需定股权类型、据民意定股权搭配、依民愿定配股比例。第三,激活发展动能,放大试点效应。通过25个试点村股改“精品”的打造,京山县不仅实现了农民财产性收入稳定增加,农村集体经济持续壮大、乡村治理水平明显提升,而且现代农业也得到迅猛发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明晰产权、唤醒农村沉睡资源的改革重头戏。

 山东东平:以农村产权改革攻坚长效脱贫

受东平湖库区、黄河滩区地理区位影响,东平县移民多、贫困人口多,村级积累少、空壳村多。作为移民大县、农业大县和扶贫重点县,移民如何长效脱贫、农民如何脱贫致富、农村如何持续发展,是亟待攻克的难题。为此,东平县坚持问题导向,全力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破解农村经济发展难题,构建脱贫致富稳固长效机制。其做法主要有:一是产权改革,创新股份投入机制,破解“动力不足”难题,夯实发展基础,包括土地资源份额化,激发内在资源动力、集体产权股份化,盘活内部资产动力、国家投入股权化,提升外部扶持动力。二是产权拓展,深化股份合作机制,破解“方法不灵”难题,激活发展潜力,从市场联动、聚合多元要素、创新资源配置方法,到政府推动、搭建交易平台、创新流转流通方法,以及社会参与、引入慈善超市,创新协同推进方法,外带乡土支持、建立互助协会,创新内生内动方法。三是产权衔接,优化精准精细机制,破解“途径不畅”难题,提升改革发展效力,例如精准施策,构建需求导向机制,畅通政策落地途径;精确分类,创新两区共建机制,畅通产业脱贫途径。四是全链升级,建立共建共享机制,破解“效益不显”难题,释放改革红利。

广东新兴:促进融合共生 打造中国样本

面对一二三产业难协调,农民难增收、县域难发展的困境,广东省新兴县通过以温氏为代表的龙头企业带动传统农业现代化转型,基于农业产业内在需要带动二三产业发展,走出了一条一二三产业“融合共生”的中国道路。具体而言,一是一产优先,基于农业升级的内生需要,延伸发展二、三产业,实现产业融合共生;二是企业主导,借力风险先担和利益共享,构建农企利益共同体,实现主体融合共生。三是机制协调,创新政府引导与监督职能,明晰企业社会责任,实现制度融合共生。基于产业内生需求,以一产带动二三产发展的形式,新兴县走出了一条不同于传统产业融合模式但符合我国“三农”实际的新道路。

地方汇报结束后,四个地方的改革实践代表们和徐勇、邓大才等专家学者走上主席台,接受媒体记者的提问。

据悉,中国地方改革创新成果新闻发布会此前已成功举办两届,秉承着高规格、高品质的活动理念,广泛邀请海内外知名广播电视媒体、平面媒体和互联网媒体,对各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等领域的体制改革及实践创新成果进行全方位、立体式的宣传报道,以促进地方改革创新经验的宣传推广,展示地方改革“创新名牌”的含金量,助推各地区地方改革创新进程;同时也以此为契机,鼓励各地方政府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既当改革的促进派,又当改革的实干家”的要求,朝着“基层更有活力、基础更加扎实、基层队伍更有战斗力”的目标,积极打通基层治理能力治理体系的“最后一公里”。【完】

【安徽·天长】

一改百活,让田野里充满新希望

——安徽天长深化农村综合改革见成效

安徽省天长市认真贯彻中央改革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稳步开展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稳妥落实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统筹推进其他涉农综合改革,有效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央视《新闻联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乡村之声”栏目、大型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等先后报道了该市农村综合改革成果。当地农民自豪地表示称:“农村改革。30年前看小岗,30年后看天长”。

股改:一石激起千层浪

作为全国首批29个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县市之一,天长市按照边试点、边总结、先入轨、后提升的思路,全面完成151个村股份合作制改革,共确认集体经济组织成员50.7万人,以户为单位发放股权证书11.3万份,42.6万农民成为股东。通过改革,农民对集体资产由“看得见,摸得着,管不着”到“既监督,又当家,还分红”,农村工作呈现出“农民有动力,干部有压力,集体资产有活力,基层组织建设有合力”的新格局,为中西部地区提供了可复制经验。

——分红从无到有,农民有动力。杨村镇光华村是第一个让天长农民享受分红的村子。“分红大会召开时,大家心情特别激动。股改刚启动时,没人当回事,通知领钱了,家家户户才翻箱倒柜找股权证。”村民王玉忠回忆说,全村共发放了30万元左右,每个股民领了108元,不在于钱多少,而是让大家看到了权益。农民能从集体收益中分到钱,与集体资产之间产生直接利益关系,参与村级事务的积极性自然高了。过去村里开群众会有时要花钱请,现在不用请,一通知就来了。光华村党总支书记任宝贵如是说。

——期待越来越高,干部有压力。股改后,“分红”成为天长农民茶余饭后的热点话题。60岁的光华村村民王玉虎每天去村部转转,研究公告栏,琢磨着合作社有哪些项目能让村民们分红,能分多少?村干部也坦言,集体经济没有发展,一年不分红可以,两年不分红自己脸就红了,三年不分红村级事务就难办了,等换届时,群众肯定不会选我们了。村干部压力大了,也就有了干劲,现在各个村相互比着干,村干部对发展集体经济从以前“不尽心”到现在“很上心”。

——激活一潭死水,集体资产有活力。以前,村集体资产的出租发包都是村干部说了算,缺少群众监督,往往价格较低。股改后,群众对集体资产关注度极大提高,从以前“不在意”到现在“很留意”,集体资产晒在了阳光下,流转交易程序公开透明,避免了优亲厚友、暗箱操作。2016年,全市村级集体经营性收益1411万元,其中:经营收益578万元(包括房屋出租、自营电灌站、光伏发电、高炮广告、林木转让、收取企业及土地流转服务费等),土地水面发包及上交收入585万元,投资收益248万元。

——干群紧密团结,组织建设有合力。通过股改,各村均成立了合作社,村委会与合作社账务分设,将原来由村委会代管的各类资产变为合作社统一管理,经营性收益也由合作社统一支配,实现了集体资产管理由“群众疑心、干群异心”到“群众放心、干群同心”。干部轻装上阵谋发展。今年年初,151个村召开成员代表大会,群众对干部的满意率达到98%。

三权分置:地有人种人有事做

天长以开展农村土地确权为契机,紧紧围绕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大力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使农村土地释放出了新的活力。

——确权登记颁证,让农民吃下“定心丸”。2015年,天长被确定为全省第二批整县推进试点单位,去年5月,该市全面完成确权登记颁证任务,明确了土地承包经营权归属,给土地上了户口,承包土地有了身份证,真正让农民吃上了“定心丸”。

——土地有序流转,解放了农村劳动力。土地确权后,打消了农民的思想顾虑,有偿流转土地的意愿显著增强。全市土地流转面积79.6万亩,占承包地面积59.8%,大量农村劳动力从零散的土地上解放出来。可以安心外出务工经商,发展二三产业。许多农民表示,自己不种田,也有事情干,田给大户种,钱也不少挣。每年保底有600-800元/亩土地流转收入, 还有人均2-5万元打工收入,加上系列惠农政策,现在小日子很好过。

——适度规模经营,激活了农业生产力。为了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该市大力培育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目前全市登记注册的家庭农场数已达946家,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830个,其中天长市丰穗家庭农场是全国首个工商登记注册的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农业生产方式开始由分散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农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

全面发力:田野里充满新希望

农村改革需要系统推进,综合发力,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该市通过实施一系列配套改革,助推农村改革向纵深推进,不断取得新成效。

——推进农事服务体系改革。一方面整合农技、农机、畜牧、水产等涉农部门,统一设立农事服务中心。另一方面,整合全市农资市场资源,通过政府招标统一农资品牌、价格,由农事服务中心统一以招标价对外销售,政府财政予以补贴。同时,在各村设立代理农事服务点,形成市镇村三级网络,一条龙服务,既规范了管理,又壮大了集体经济,还能降低农户生产成本。

——推进农村金融制度改革。融资难一直是农村金融服务“三农”的瓶颈。该市通过制度创新,先后推出“兴农贷”“惠农贷”“农权贷”“劝耕贷”等一系列融资产品,通过设立担保基金、风险补偿基金和政策性保险等途径,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累计发放涉农贷款超亿元,有效化解了“三农”融资难题。

——推进农村产权交易机制改革。该市依托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现有的交易场所、服务设施和机构人员,借助安徽省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所成熟的软硬件平台和信息化手段,综合设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确保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公开公平有序。自5月23日上线以来,已进场项目43宗,成交项目22宗,成交金额481万元,与过去相比大幅增值。如其中一笔,杨村镇桥南村12亩林权转让,起始价14.2万元,成交价22.6万元,增值率59%。

【湖北·京山】

股份权能改革的“京山实践”

——湖北京山探索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纪略

金秋时节,稻谷飘香。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湖北省京山县3520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上,到处是一片秋收的喜人景象。

钱场镇盛老汉土地股份合作社也迎来了收获季节,荆条村村民曾必昌作为入股社员,每天在合作社忙着收稻、捕虾,幸福喜悦的笑容时时洋溢在脸上。

“我去年加入盛老汉土地股份合作社,流转土地17.76亩,2016年年底分红17850元,目前在合作社务工,收入要比原来高许多!”在附近村庄,像曾必昌一样,以承包地入股盛老汉土地股份合作社,由农民变成股民身份的共有180名,去年年底共享合作社217.83万元的分红。

同样,在京山县新市镇城畈村,59岁的村民袁国祥和1815位村民共享村集体经营性资产带来的分红收益,去年一家五口人分得红利15620元。

荆条村村民以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入股,城畈村村民按村集体经营性资产占比入股,年终享受收益分红。这仅仅是京山县探索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后,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的一个缩影。

今年9月,京山县作为湖北唯一、全国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29个试点县(市)之一,已圆满完成各项改革任务,即将接受农业部验收。

近期,记者赴京山实地探访了股份权能改革“京山实践”的前后历程,分享其中的改革经验。

勇于探索实践 “3342”工作法全省推广

2015年6月,京山县被纳入全国29个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改革的大幕徐徐开启。

改革试点以来,京山县在全国率先探索出了可推广、可复制的“3342”工作法。即:清地确权、清产核资、清人分类“三清”明晰底数,确定资产量化范围、民主决定股权设置、静态管理固化股权“三步走”固化股权,规范股权占有、收益分配、有偿退出、股份继承“四规范”赋予权能,成立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和土地股份合作社“两合作”激活要素。通过模式化推动,确保了改革精准发力、精准落地。

在“三清”过程中,全县确权到户耕地808131块、107.22万亩,签订承包合同10.5万份,发放经营权证10.5万本,承包地块面积不准、四至不清、空间位置不明、登记簿不健全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全县356个村共清理核实农村集体资金1.41亿元、资产8.88亿元、资源103万亩,共确定集体经济组织成员43.76万人,涉及11.45万户。

“股份权能改革解决了农村集体资产权属模糊、产权虚置的问题,激活了农村生产要素潜能,达到了农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为广大农民增加收入,加快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开辟了一条新路!”今年2月7日,京山县委书记周志红在湖北省农村工作会议暨扶贫开发工作会上介绍“京山经验”,该县总结出的“3342”工作法被作为优秀的改革经验在全省交流,受到省委书记肯定。

下足“绣花功夫” 精细配置股权

自股改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创新集体资产股权配置方式成为深化改革的推进难点,“股权类型简化、配股方式僵化、配股效果泛化”等问题日渐凸显,导致股改虚滞难进。

基于此,京山县聚焦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的关键环节,下足配股“绣花功夫”,以划定配股范围、确定配股方式、制定配股内容为重点,创新了因村设股、精致配股的股权配置模式。具体而言,就是因资配股,覆盖全面;节点配股,有史可循;层级配股,有实可依;贡献配股,赋权灵活。这种创新配股模式的探索响应了农民对股权占有的多样需求,为深化股改试点指明了方向。

据县经管局局长李敬东介绍,京山县针对不同地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规模不等、村庄集体资产数量占有不均的问题,因村制宜,划分“资产型、资源型、双资型、双资匮乏型”四种村庄类型进行量化配股,实现了全域覆盖。

新市镇城畈村是城中村,经营性资产庞大。该村量资产配金额,全村可量化经营性资产为1.569亿元,配置股份49116.5股,每股可量化经营性资产3043元;而雁门口镇界子山村无资产,则只能以山林农田资源面积配股;钱场镇榨屋村既有资产,又有资源,则以量双资同时配股;而在新市镇白谷洞村无资产,资源出租后还未到期,为了到期之后分红有依据,则选择了配系数作依据,在此次股改中以每人一股的方式进行了虚拟配股。

配股过程中,家庭联产承包制实施前与实施后的村民配股能否一刀切?嫁出去的女儿户口在本村是否享有权益?迁入的农户怎样对待?对村里做出了贡献的村民是否可以增加贡献附加值?

实践中,京山县创新探索出了分时分段节点配股、照顾现实层级配股、按劳赋权贡献配股、民事民议协商配股,对上述疑问一一给出了答案。

新市镇城畈村分时分段节点配股,该村1982年前在本村出生的老户,每人配置20股基本股,1983年后出生的村民则不享有这部分基本股;永兴镇京源村农户白国敏出嫁后户口仍在本村,但由于清人分类时登记疏忽导致被排除在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之外,后经问题上报和检查验证,本村采用层级配股方法,用预先设置的集体股进行了弥补,保障了其权益;新市镇白谷洞按劳赋权贡献配股,1954年入社时上交农具的有90户老户,每户均获得了10000元现金补偿,作为对历史贡献的交待。新市镇城畈村、京源村、八里途村设置“农龄股”体现其贡献价值,劳动年限越长,成员所持股权的份额越多。

“我们在基本股的基础上还设置了农龄股,主要是想消除农户思想上的顾虑,体现一种平衡。”新市镇城畈村支部书记庹大明介绍,股改过程中,曾召开村民代表大会60余次,小组会议200余次,小范围户主会上千次,按照“尊重历史、照顾现实、权责对等、群众认可”的原则,圆满完成了清产核资、清人分类、股权配置等难点环节,保证了股改的公开、公平、公正。

在股权配置关键环节,京山县将股权类型、配股方式交由各村民主议定,充分吸纳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意见和建议,切实保障其知情权、参与权和决议权,最终实现股权改革的惠民目的,让广大群众有获得感!

激活发展新动能 增加群众获得感

资源变资本,农民变股民,每年红利账上存。这是京山县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后的一种真实写照。

改革激活了农村生产要素潜能,推动了社会、资本、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向农村聚焦,不少在外创业的成功人士返乡领办创办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全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到1800多家,参与流转土地的经营主体800多家,流转面积26.56万亩。其中,股革后,参与流转土地的经营主体增加261家,流转面积增加6.45万亩,入股土地面积增加1.99万亩。通过股份权能改革,盘活了闲置资金,资产和土地资源,增加了集体经济收入,壮大了农村集体经济实力。2016年,全县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9787.28万元,比改革前增长28.6%。

改革后,农民不仅拥有耕地、林地承包权和经营权,还拥有了集体收益分配权等更多的财产权利。新市镇城畈村户均占有量化经营资产22.76万元,去年举行首次股东分红大会,可纳入分配净收益707.2万元,按合作社章程规定,提取公积金、公益金后,1815位村民共同分享460万元股份红利,三年户均分红7018元。

“我们一家五口,共分得168股,每股93元,第一次分红就有15620元。”城畈村村民袁国祥感慨:以后的日子,更有盼头啊!

失地村民吴大瑞一家5口人,配有股份239股,先前只有打工收入,2016年底凭所持股份获得三年分红22227元。通过股改,城畈村村民改变了先前靠务农或打工的单一收入模式,实现多渠道增收。

城畈村是湖北省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以来,第一个实现当年挂牌当年分红的股份合作社。此外,2016年,钱场镇盛老汉土地股份合作社分红217.83万元、罗店镇马岭村两家土地股份合作社分红140万元。全县成员股份分红达3393.60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829元,比改革前增长22.4%。

“京山县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精致、精巧,兼具公平性、历史性和现实性,较好解决了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认定中的外嫁女和迁入户的问题。推进过程中有规划、有步骤、有成效,改革走在了湖北省乃至全国前列。”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院长邓大才教授在实地调研京山县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工作后,给出了这样的评价。

改革无止境。京山县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在国家的重托下,群众的期盼中,在改革创新的大道上勇往直前,日臻完善,路子越走越宽,步伐越走越稳!

【山东·东平】

东平湖畔景色新

——东平县以产权改革促进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东平,一个“美得让人醉心”的地方,因水患多发、资源匮乏、基建滞后等历史原因,亦成为“穷得让人揪心”的地方。数据显示:2016年,东平县共有省市级贫困村112个,建档立卡贫困户16032户、39629人,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致贫原因复杂……早日脱贫致富,成了人们翘首以待的愿望。

农村产权改革,如同一束亮光,穿透重重浓雾,破除万千险阻,照耀着这片全国第二、山东省第一的移民大县。

“东平产权改革”让东平县80万群众翻了身,过上了好日子,土地重新焕发了生机,让农民看到了希望,一条崭新、生机勃勃的大道展现在世人面前。

逼出来的改革——寻一把钥匙 开桎梏之锁

东平县集库区、山区、老区于一体,向来被认为是山东省农村改革的“首选地”“试验田”。

多年前,东平县域内700多个村子,像全国大多数农村一样,土地碎片化,机械化偏低,大量农民选择了外出找活。为了让土地活起来、动起来,东平县大胆尝试、总结经验、推行发展“边角经济”,探索出“集体+公司(大户)+群众”“集体+群众”“集体+公司(大户)”三种模式,破解了417个经济空壳村(薄弱村)的发展难题。这一模式就是日后风靡全国、影响深远的“边角经济”。数据表明:通过发展边角经济,东平县716个村居增加了集体耕地3万亩,每年可实现集体增收3000多万元。同时,苗木花卉的种植将村庄变成了大花园,村级不用投资就实现了村庄的绿化、美化,全县每年可减少相关开支1000多万元。

改革,需要一种舍我其谁的精神。东平县积极探索土地股份合作增收模式,成立泰安市首家土地股份合作社,引导土地入股、农民入社,推进土地股份化、产权资本化、农民组织化、农业产业化。彭集街道的安村引导全村群众转思维、寻路子,组建安大土地股份合作社,发展粉皮加工、生态养殖、有机蔬菜、中药材种植四大产业,让昔日土里刨食的农民华丽转身,人均纯收入1.7万元,让过去欠债度日的村集体甩掉穷帽子,集体收入突破百万元。

“多条管子引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阀门放水”是东平县26村的经验之作。2016年,东平县被财政部确定为探索集体经济发展试点县,彭集街道的马流泽、赵楼等26个村担当了“先锋队”的作用,对村镇银行金融创新进行了尝试,让原先一穷二白的村有了致富平台,群众在家门口率先解决了就业。

山,还是原来的山,水还是原来的水,却因改革赋予了不同的色彩,土地成片经营,农作物种植实现了机械化,农产品有了“商老庄蟹田稻”“东平湖鲤鱼”“大羊核桃”等多项国家地理性标准产品。

东平县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山东省率先注册了首家县级农村产权交易所,这一打破冰封之举标志着东平农村综合产权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刻不容缓、趁热打铁,东平县各乡镇迅速行动,相对应组建了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服务站,将交易范围扩展至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林权、水面养殖权、“四荒”资源使用权等十三类农村产权,构建了完善的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体系,创造了“东平速度”,实现了“东平突破”,塑造了“东平特色”,形成了“东平现象”。

一路行来,成绩点点,东平县用“改革”这根金线,把一个个经验凝聚而成的“钻石”串联,形成了一挂光鲜、闪亮的“珠帘”。

种好试验田——只要认准的事 即使再难也要坚持

东平的特色,发源于库区,形成于库区,彰显于库区。

上世纪50年代末,几十万移民群众为了建设东平湖水库,舍小家,为大家,导致库区移民群众每家土地不足一亩。

土地,对东平农民而言,就是命根子。

“如何在黄土地里刨出金坷垃?”是东平县探索的重点、目标。自2013年以来,东平县利用航拍测绘手段,核对二轮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确定权属、地块、位置、面积等,实现地权收益一体。目前,全县716个村庄已全部完成确权颁证。在全部确权的基础上,引导农户以家庭承包地自愿入股,建立以土地股份合作经营为主的经济合作社。在资源股设置上,实行“租金保底+分红”,确保成员家庭承包地的收益权。银山镇南堂子村背山面水,村民收入主要来自旅游和渔业,人均仅2分多的山坡地。该村将所有土地集中到集体,成立了“最美乡村”土地股份合作社,按人口分为1453股,村民人均一股,以户为单位发放股权证,作为领取保底金、分红的依据。截止2017年8月,东平县已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94家,入社农户9860户,入股土地7.6万亩。

通过清产核资、界定成员、量化股权等环节,东平县对集体资产资源存量较大的村进行了股份改革。在股权设置上“因村制宜、分类设股”。截至2017年8月,东平县716个村(居)全部开展了清产核资,468个村实施集体产权改革,共量化集体资产5.6亿元、集体资源12万亩。

“政经分离”是东平县“产权”工作的一大亮点。该县以股份合作为纽带,将土地、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有机聚合起来,促进经济持续发展。马流泽村由村集体领办股份经济合作社,自主发展草莓采摘园项目,2016年村集体收入20余万元。

“请进金融大佬”是东平县利用外部资本,为农村发展产业写下的精彩注脚。朝阳庄村是一个四面环山、交通闭塞的小山村。东平县把南山集团请来,发展乡村旅游,让“青山绿水变身金山银山”。汉世伟集团是养猪行业的“大哥大”,集团把养殖基地搬到接山镇,发展生态养殖,让土地效益成倍增加。除了让大集团、大资本直接入驻,东平县还让村庄以土地入股、提供服务等方式获得长期收益。通过合作经营,东平县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分别达到174家、330家、1325家。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东平县通过股权量化,资金打捆使用,发展项目,使“输血”向“造血”转变,为群众打造一座“花果山”;采取“互联网+”模式,让农产品触网,在为群众增加就业岗位的同时,也把东平县内的优质鱼、核桃、莲藕、粉皮等销往全国各地;东平改革,将大量闲散、零碎、撂荒的土地集中起来,集约经营,先后培养、发展、脱颖而出了数十家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农村产权改革,释放村干部积极性,拉近干群关系,夯实农村基层执政根基;农村改革让东平的山水变得更青、更绿,生态环境脱胎换骨,东平湖畔景色更加迷人,成为全面旅游目的地。

吹响冲锋号——聚集脱贫攻坚 谱写东平答卷

“盖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东平县是山东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群众能否实现小康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产权改革+脱贫攻坚”是东平县一直遵循的原则、目标,东平县在农村产权改革的征程上、砥砺奋进、前赴后继,谱写了一曲动人、清新、嘹亮的乐章。

自2014年以来,东平县实施了“移民避险解困、黄河滩区迁建、易地扶贫搬迁”三大工程,利用4年时间,规划建设24个社区安置点、30个特色产业园区,彻底解决库区移民5.1万人、滩区居民4436人和危居贫困人口15762人的安居和生产生活问题。东平县土改工作中,探索出了一条“搬迁扶贫”之路,让群众搬离了“水上漂”“滑坡体”,住上了宽敞、舒适的楼房。多少次,夕阳下、社区内,很多乔迁的群众聚集在健身广场内,享受着先进、齐全、温馨的服务,一座座如同花园般的社区既有城市社区的先进,又有乡下风轻云淡的恬淡,成为东平的骄傲与自豪。

为了避免移民群众“一搬了之”的问题,东平县利用群众旧房拆迁后留出的空地,发展产业,探索推广“产业园区+移民社区”模式,让群众“搬得进、稳得下、能致富”。据州城街道湖韵苑社区的群众说,自从乔迁新居后,中央、省、市、县的领导来了不少,让广大群众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目前,东平县在11个移民社区周边规划了30个产业园区,已有21个项目落地建设,有效带动1.2万余名库区贫困移民就业创收。

东平县充分发挥扶贫资金杠杆作用,以村为单位探索建立扶贫资金互助协会,解决了农民小项目资金短缺问题。截止目前,东平县已有35个村、8922个农户入会,吸纳互助资金总额1148.86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1013.83万元,村民自筹资金135.03万元。

为发挥社会力量,开创大扶贫开发格局,东平县以政府为引导,创新性地组建“慈善扶贫超市”。慈善超市向扶贫包保人员实名制发放“专用卡”,为贫困人口提供零距离服务。

脱贫攻坚的最终目标是要激发贫困群众的内在动力,让贫困人口长效脱贫、不再返贫。东平县以农民需求为导向,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补充,坚持“扶贫与扶智”相结合,开展多样化、多类型农业培训和技能培训,不断提升贫困人口技能,增强其脱贫致富的“造血”能力,有力促进了贫困人口脱贫。通过扶贫攻坚,2016年东平县精准退出贫困村52个,占全县贫困村数量46.4%,脱贫8373户、21296人。

“将改革进行到底”。东平县通过产权改革,有力促进了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在此基础上,东平县积极推进社会建设,围绕农村如何养老这一普遍性难题,开拓出了“村居养老、互助养老、幸福养老”的新路子。截止2017年6月,东平县共建设农村幸福院298处,农村幸福院覆盖率达到了42%,解决了1万余名农村独居、空巢、高龄老人的养老难题。

立下愚公移山志,不信东风唤不回。在脱贫攻坚的声声号角声中,在农业改革主战场上,东平县80万人民群众正在脱贫攻坚战场上奋力拼搏,乘势而上,与全国人民一道大踏步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广东·新兴】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走出三产融合“新兴之路”

——以小镇建设、全域旅游、新农村建设为切入点,探索三产融合、四化同步、城乡统筹的发展新路

近年来,得益于省委、省政府的好政策,新兴经济社会发展迅猛。至2016年底,全县GDP达243亿元,比2012年增长50.8%,人均GDP在2014年就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经济振兴指数”在全省粤东西北74个县(市、区)中多次排名第一;在世界品牌第十届峰会上入选“2016中国最具投资潜力特色魅力示范县”200强,位居广东入选的12个县首位。

在经济振兴发展过程中,新兴走出了一条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之路。去年初,云浮市委五届八次全会根据国务院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指导意见》,要求新兴加快禅意生态名城建设,争创县域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县,为全国创造新鲜经验。新兴县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产业融合为抓手,初步形成三产交叉融合、互促互融的现代产业体系,构建“三产融合、四化同步、城乡统筹”的新格局。去年7月,新兴被国家发改委、农业部等7个部委评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多业态融合型)的试点县,在第16届中国经济论坛被评为“2016中国创新榜样”奖,成为全国唯一获此殊荣的县域单元。

站在新起点上,新兴三产融合如何实现新突破?对此,新兴县委书记唐谊表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发展大势,新兴要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在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现代产业体系的基础上,以小镇建设、全域旅游、新农村建设为切入点,探索一条“三产融合、四化同步、城乡统筹”的发展新路。

发展态势:三产交叉 融合共享

2016年底,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工作的通知》,在全国各省份确定了137个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县(市、区、旗、场)进行重点建设和指导,并总结推广鲜活地方经验。广东省跟进国家政策出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要求以县域为主要建设单元,推动具体三产融合举措;以特色农业为主要发展方向,挖掘三产融合中的资源禀赋;以特色机制为主要亮点,服务于产业融合。

具体到新兴,三产融合政策与省一致,定位在“县域”而不只是“农村”。从县域角度出发,按照云浮市委全会定位,新兴逐步走出一条三产融合发展之路,为全国创造新鲜经验。

首先,龙头带动,内生动力足。新兴三产均衡,各有龙头带动。一二三产业比例,分别为24:43:33。一产当中有全国农业龙头企业温氏股份。据统计,2016年,集团上市肉猪1712万头,稳居全国第一;肉鸡8亿多只,占整个肉鸡市场的10%。二产有不锈钢餐厨具产业,新兴是中国不锈钢餐厨具之乡、全国最大的县级不锈钢餐厨具生产和出口基地,德国双立人、WMF也在新兴代工。最近,新兴二产龙头企业凌丰集团制定的《不锈钢水壶》标准,正式上升为国家标准,填补国内空白。三产有六祖文化和温泉,新兴是第二批“广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有3个4A景区,其中六祖故里旅游度假区正在创建国家5A景区,“岭南第一圣域”国恩寺正在申报国家文物保护单位。

其次,三产交叉,竞相促发展。一般经济发展规律是第二产业带动,反哺一产、带旺三产,新兴县却是一产带动二产,二产带动三产,二产当中也渗透一产和二产。在这个“接二连三”过程中,新兴逐步形成三产交叉融合、互促互融的现代产业体系。农业龙头温氏,从最初养殖,向上游的饲料、生物制药、农牧机械等发展,向下游的屠宰、食品加工销售、物流配送、金融服务等产业延伸,成为全产业链发展的一个示范。

最后,融合共享,创美满生活。新兴是六祖惠能的出生地和圆寂地,受禅宗文化浸染的新兴人,始终坚持“融生、融合”“共荣、共享”的原则,人们发了财要回馈桑梓,企业发了财要回馈社会,形成一种融生共享的模式。譬如,由温氏股份董事梁焕珍女士和温氏股份共同出资设立的北英慈善基金会,累计捐赠资金超过1亿元。另一方面,温氏自创立起就坚持全员持股思想,上市后造就了上百个亿万富翁,上千个千万富翁,而作为“七户八股”发起人的个人财富并没有谁成为中国农业的首富,整个温氏家族占股才10%左右。温氏从簕竹镇起步,不少村民通过家庭农场与温氏合作,结果这个镇养育了40多个亿万富翁。在温氏带动下,凌丰、万事泰、翔顺、通力定造也都推行员工持股计划,实现和谐共享,齐创美满生活。

发展方向:产城融合 城乡一体

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工作作出重要批示,概括起来就是“四个坚持、三个支撑、两个走在前列”,要求广东在新起点上再创新局。怎么再创新局,新兴县委、县政府认为,关键一条就是咬定青山不放松,抓攻坚、补短板、亮牌子。概括起来,就是坚定不移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经济工作的主线,以小镇建设、全域旅游、新农村建设为切入点,推进新兴三产融合发展。

——以小镇建设为切入点,提升农村三产融合。

今年,特色小镇建设首次被写入新兴县委全会报告。新兴提出建设温氏小镇、六祖小镇、农牧小镇。温氏小镇计划以温氏总部为核心,打造成新兴城区扩容提质的主战场,发展方向分别为科技、金融、教育。科技方面,依托温氏股份60多名博士、400多名硕士和60多位外部专家组成的科技人才队伍,发展物联网、大数据、动物疫病研究,并争取承担更多国家和省级科研项目;金融方面,依托温氏财务公司,提升金融服务农业的能力;教育方面,加快黄冈中学、惠能小学等教育资源配套。六祖小镇,今年8月底刚刚入选广东首批特色小镇示范点,计划以国恩寺所在的六祖旅游度假区为核心,打造成新兴禅意生态名城建设的名片;农牧小镇,将以现代农牧产业转型为核心,打造成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片。

——以全域旅游为切入点,推进农村三产融合。

六祖文化,是新兴在广东乃至全国独一无二的名片。新兴将以六祖文化为龙头,打造禅意旅游线路,形成禅意旅游品牌。初步设想是打造两大全域旅游品牌,一个是寻根大道,从县城的惠能纪念堂出发,沿着六祖大道,途经香灯岗、白鹿台,直达六祖故里旅游度假区。目前,六祖故里旅游度假区正加快创建国家5A旅游景区的步伐,2015年至2016年底,新兴县委、县政府共投入约6000万元,对龙山景区的道路、中心街铺立面、亮化、绿化、一河两岸的基础设施等五方面进行升级改造。如今,经过升级改造的龙山景区集成河一河两岸的芦溪芳甸处处有景点、处处有禅意,瀑布水景与两岸的栈道辉映成趣,形成独特的风景线。

在这条寻根大道上,新兴引进中国·禅宗文化产业基地项目。项目占地面积1800亩,总投资20亿元,力求打造成全国乃至全球首部情景互动体验式的禅宗主体4D山水音画大典。其中,禅音堂由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著名国际音乐家叶小纲亲自主持成立,这是世界唯一一个集创作表演、国际交流、教育培训于一体的禅宗音乐基地。目前,一期工程禅境园——禅文化大型户外实景演出区正在热火朝天施工当中,剧目正在加快排练,很快将迎接首批观众。

另外一个全域旅游品牌,初步命名为“一花五叶”,串联起金台寺—象窝禅茶—天露山—金水台—狮子腰—藏佛坑等旅游资源,目的是改变旅游资源条块分割、过于零散的局面,形成“全域是景区、处处是景观、村村是景点、人人是导游”的发展局面。

——以新农村建设为切入点,促进农村三产融合。

簕竹镇是新兴农村三产融合发展试点镇,一条重要经验是“用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依托温氏股份,在巩固“公司+农户”养殖模式的基础上,提升为“公司+现代家庭农场”的现代化养殖模式。

同时,借助省级新农村示范建设工程推进三产融合。该工程在簕竹镇内建设包括主题牌坊、驿站、绿道、主题公园、村容村貌整治及标识等基础设施以及各养殖场升级改造项目。计划总投资6.1亿元,建设起止年限为2016—2018年。今年计划投资3.7亿元,1—6月累计完成投资4139万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1.19%。工程累计完成投资1.92亿元,完成计划总投资的31.48%。目前,投入建设的子项目有24个,投资总额23766万元,完成投资约19226万元;省道113线绿化景观升级改造工程已完成建设;温氏各养殖场升级改造项目正在进行工程施工。

借助新农村建设,簕竹镇将完成打造“幸福宜居一轴”“秀丽生态两岸”和“特色农牧廊道”为特色的省级新农村连片示范区和全国现代化畜牧业养殖名镇。

从簕竹经验出发,县委书记唐谊提出,新兴计划以“三江五道”(“三江”即新兴江、集成河、回龙河,“五道”即江罗高速、汕湛高速、高恩高速、六祖大道、省道113线)连接起更多新农村建设,目前县内有1077条自然村列入新农村建设编制规划。同时,统筹推进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把全县15条贫困村建成新农村示范村。

■链接:调查研究

现代家庭农场带来农企融合之变

9月新兴,热浪依旧。

40岁的郑文带坐在宽敞明亮的办公室里,悠闲地喝着茶,偶尔看一看挂在墙上的监控大屏。在大屏幕中,猪舍里上千头猪一边听着轻松音乐,一边散步。

郑文带是新兴县簕竹镇永安村的一名猪农,也是温氏股份的合作农户。去年5月,她和丈夫筹资120万元,其中36万元是通过免息贷款借的,分7次从每批肉猪盈利收入里扣除。在温氏技术员的指导下,郑文带一家建起密封式、大跨度的钢结构现代化养猪场。养猪场采用自动喂料、自动清粪、自动温控等全自动化控制系统,同时配套物联网系统,24小时监控生长动态及饲料管理情况。

猪场升级设备后,郑文带一家的生活发生了质变。

“按以前的传统养猪法,什么事都要自己干,一天干到晚,搞得非常累。现在则非常轻松,不用管猪吃喝拉撒,只需盯着屏幕防止它们打架就可以了。”郑文带说,以前夫妻两人拼命干,一批只能养500头猪,还要请两个帮工;新猪舍建成后,现在一批能养1200头猪,只需一个人看着监控屏就行了。“如有急事外出也不用怕,用手机也可以遥控指挥。”

更为关键的是,新猪出栏后,“猪全部由温氏股份回收,一般每年饲养两批,每批1200头,算下来年纯收益超过50万元。”郑文带笑着说。

养户增收的同时,养猪也实现规范化管理。养户在喂养的过程中有考勤记录,对每次喂料的时间都会有明细记录,每天按时喂猪。此外,温氏股份的所有合作养户手上都有一张“农户一卡通”,养户去温氏集团拿鸡苗、拿饲料的时候,只需要把一卡通放在机器上,输入鸡苗品种和数量,机器会给养户自动打出一份清单明细。养户凭借单子去拿鸡苗和饲料,不用直接支付现金,记到账上去,在结算的时候,用这张卡结算,输入账号和密码后刷银行卡付款。

新兴是养殖大县,生态保护与畜禽生产如何相得益彰?

在不少人的印象中,一提起养猪场,浮现在眼前的往往是苍蝇乱飞、臭气熏天的景象。然而,在这个现代家庭农场,猪舍里安装清粪系统,粪尿分离后,通过专门的管道抽送至发酵床上,升起发酵床四周的帘膜,发酵床里毫无臭味。“发酵床上铺上木糠、谷壳,再将猪粪铺于谷壳上,撒上菌种,用翻耙机将物料翻耙,日常加以管理运行。”郑文带说,利用“降解床+自动翻耙机”进行发酵降解处理后,粪污可达到零排放,发酵处理后成为有机肥,“粪污变废为宝,没有味道也没有其他污染。”

在温氏股份的技术支持下,这个现代化的家庭农场打造比政府更严格的质检,在政府抽检的基础上温氏还会对每一批猪进行全方位的质检,质检过关之后才能流向市场。猪长大以后,出栏之前每隔12天温氏集团都会派技术部去质检一次,确保猪的质量过关,如果超过12天了,又要重新质检。每批猪上市之前都要按比例送去抽血抽尿化验,化验出没有抗生素或者药物残留,确保质量合格才能上市。养户的每头猪种都有“身份证号码”,猪出栏的时候打一个耳标,全部有编号,这是国家统一规定的,如果发现猪肉有问题,就可以追查责任,所以现代化家庭农场养的猪从来不敢下国家违禁药品。

这个现代家庭农场之变,折射出农企融合带来的“乘法效应”。一方面,延长养猪产业链,温氏股份提供猪苗、疫苗、环保设备生产服务、全自动化控制系统研发维护等,转型成为农业综合服务提供商;另一方面,管理、信息、技术等要素优化配置养猪,起到优化农业生产体系作用;同时,依靠养殖流程、信息化改造,使得肉猪养殖效率大幅提升,实现1+1+1>3的几何级增长,而且让农户真正得利。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