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半月谈

首 页 >> 时政 >> 经济观察 >> 金控集团不是坏东西,但欠监管 >> 阅读

金控集团不是坏东西,但欠监管

2018-04-12 09:03 作者:谢玮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编辑:常磊
分享到:

从金融机构、大型央企、民企到互联网公司,伴随着综合化经营的大趋势,集齐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基金等牌照的金融控股集团,引得各类资本趋之若鹜。金融控股集团遍地开花,其潜在风险也早已进入监管视野。

去年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明确要求,严格规范金融综合经营和产融结合,人民银行负责金融控股公司等金融集团的基本规则制定、监测分析和并表监管。

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强化金融监管统筹协调,健全对影子银行、互联网金融、金融控股公司等监管,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

3月2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非金融企业投资金融机构监管的指导意见》。在许多业内人士看来,这意味着非金融企业投资金融业被正式纳入监管,补齐金融监管短板的步伐正在提速。

混业经营趋势下各类金控集团快速发展

目前,我国对金融控股集团尚且没有明确的定义。从历史沿革看,金控集团的发展最早可追溯至本世纪初。2002年,国务院初步批准综合金融集团开始试点,中国光大集团、中信集团和中国平安集团成为首批试点。

此后,出于产融结合、综合化混业经营等多种原因,各类金控集团发展的步伐显著加快,形成了架构各异的各类金控平台。普华永道发布的一份报告将其按平台主体和资本来源分为六大金控模式:一是央企产业集团;二是地方平台类金控集团;三是民营金控集团;四是互联网企业金控集团;五是非银系金控集团;六是银行系金控集团。

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行长白鹤祥引述过一组数据:明天系金融控股公司持股的金融机构多达44家,其所控股的金融机构资产规模合计超过3万亿元。同时,由于其业务活动相互交叉,业务复杂程度又高于一般的金融机构,具有明显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特征。

与此同时,近年来BATJ等互联网龙头企业通过不断排兵布阵,也分别持有相当多数量的金融牌照,但整体并未纳入统一监管。有不愿具名的银行业人士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说,以蚂蚁金服旗下的支付宝为例,其实质上打通了货币市场的支付和信贷市场的存款。支付一定有沉淀资金,必须进行头寸安排。平台将钱存到银行,跟银行签订协议利率,通过利率优势吸引大批客户存款。风险在于,信贷市场上的资金是有期限的,而支付并没有期限,假若支付平台出现大量支付,银行大量提存,就会出现像挤兑一样的风险。

分业监管的“真空地带”

与金控公司快速发展的现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此前在分业监管的背景下,我国针对金控主体的监管曾处于缺位状态。

近年来,从万宝之争等险资举牌争议,到安邦保险原董事长吴小晖在沪受审,再到杠杆叠加、通道涌现的大资管业务背后的影子银行风险,暴露出分业监管的“真空地带”。

央行新任行长易纲在其首次公开亮相时谈道,当前中国部分领域和地区的金融“三乱”问题突出。“不规范的影子银行快速上升势头虽然得到遏制,存量仍然较大;一些机构在未取得金融牌照的情况下非法从事金融业务,部分非法金融活动借助金融创新和互联网之名迅速扩张;少数野蛮生长的金融控股集团存在着风险,抽逃资本、循环注资、虚假注资,以及通过不正当的关联交易进行利益输送等问题比较突出,带来跨机构、跨市场、跨业态的传染风险。”

对此,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认为,金融控股公司下的子公司涉及多个金融行业,监管标准、监管方法不尽相同,出于资本回报最大化的目的,金融控股公司很可能利用这种差异进行监管套利,将资产和风险向监管尺度最宽松的机构转移。一方面拉长了金融链条,形成交叉金融风险;另一方面也削弱了微观审慎监管的效力,使金融机构实际承担的风险远远超过其资本承受范围。“部分产业资本建立金融控股平台后,忽视自身主营业务发展,盲目向金融业扩张,并将其作为转型‘利器’。在对金融风险知之甚少,并缺乏相应风险管理能力的情况下,部分产业资本这种重发展、轻风险的经营思路,导致金融风险迅速集聚。”

“金控不是坏东西”

“金控这一组织形式并不是一个坏东西,本身并不是产生金融风险的主要来源,只要加强管理,依法合规经营,风险是可以控制的。”中国光大集团董事长李晓鹏曾表示。

3月24日,李晓鹏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8年会上再次发声:“当前大家对金控比较关心,甚至热议,主要是有个别的企业借金控的名义来淘金,个别企业滥用金融牌照,肆意操纵关联交易,盲目加高财务杠杆,严重偏离了金融控股集团的本质,扰乱了金融秩序,形成了风险隐患,对金控未来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李晓鹏分析了上述乱象出现的主要原因:一是一些部门和地区放松了对股东资质审查,让没有实力和管理能力的股东,成为金融控股集团的股东;二是金控集团形成泛金控势态,经营过程中不规范,个别主体利用各类金融牌照实现自身产业扩张;三是法律地位不明确;四是监管工作不完全到位。

“当前金控的定义还缺乏统一的标准,我认为,并不是说一家机构持有多张金融牌照就可以算金控。”李晓鹏表示,可以通过出三个字对其衡量:一是高,通过金控集团运用多牌照优势,提高经营效率,减少经营成本;二是真,通过金控集团的多牌照优势,为客户提供多种服务;三是实,金控集团的本源是服务实体经济,要对实体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关于如何规范金控企业,李晓鹏建议:第一,清理一些不规范的金控公司,特别是纠正虚假注资、资金来源不明等违法行为,禁止金融机构通过关联交易进行金融扩张;第二,严格审查金控集团的股东背景,对金控经营者的管理能力和金控集团从业者的专业素质,应设置更高的门槛;第三,要尽快出台金控监管标准和法律法规,明确金控的法律地位;第四,在现行体制下不宜快速放开对金控的准入,建议在全国范围内选择5家左右资本雄厚、管理规范、金融稳健、内部管理健全的金控集团进行试点,逐步推进金控的综合化。

监管升级,补齐短板

监管架构变革为适应混业趋势、减少灰色地带提供了基础。去年11月,“国务院金融稳定委员会”成立,定位为国务院统筹协调金融稳定和改革发展重大问题的议事协调机构。今年3月13日,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公布,银监会和保监会合并,组建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同时授予中国人民银行拟定重要法律法规的职责。

3月24日,中财办副主任杨伟民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下一步加强对金控集团的监管,还是要补齐短板。

3月2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此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设立上海金融法院的方案》《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非金融企业投资金融机构监管的指导意见》等文件。会议强调,加强非金融企业投资金融机构监管,要坚持问题导向、补齐监管短板,明确企业投资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的目标,强化股东资质、股权结构、投资资金、公司治理和关联交易监管,加强实业与金融业的风险隔离,防范风险跨机构、跨业态传递。

在许多业内人士看来,这意味着非金融企业投资金融业被正式纳入监管,补齐金融监管短板的步伐正在提速。

曾刚认为,在监管实施层面,应尽快明确非金融企业主导的金控公司的监管主体,并将其纳入监管体系是短期内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当然,由于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具有系统性,在分类监管基础上,还需要强化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之间,以及不同监管部门之间的协调。可以考虑在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下,设立针对金融控股公司监管的专门协调机制。”(记者 谢玮)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