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半月谈

首 页 >> 时政 >> 经济观察 >> “盘活存量资金”释放改革信号 >> 阅读

“盘活存量资金”释放改革信号

2013-08-11 07:23 作者:韩洁 程士华 徐海波 来源:半月谈网 编辑:lh
分享到:

 

近段时间,“盘活存量”成为宏观调控热词。继6月19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货币资金要“用好增量,盘活存量”,7月3日又再次强调,要研究激活财政存量资金,把闲置、沉淀的财政资金用好。

当前形势下国务院为何要强调盘活存量资金?这一表述的背后传递出怎样的财税体制改革信号?面对更加凸显的财政收支矛盾,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将发生哪些变化?

让大量“沉睡”的财政资金活起来

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在作2012年度审计报告时表示:中央部门预算执行情况总体较好,但一些部门预算执行仍不到位,预算的约束力有待增强。

如此次审计涉及的部门预算有16%未执行,形成结转结余356.34亿元。一些单位还存在违规多申领财政资金、套取或挪用财政资金用于发放津贴、修建办公楼等违法违规行为。

针对审计报告披露的问题,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各部门、各单位既要积极整改,及时纠正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又要针对一些方面存在的预算执行不到位、资金层层积淀等情况,以整改为契机,把挤占挪用的钱归位,把跑冒滴漏的钱堵住。特别要进一步盘活存量,把闲置、沉淀的财政资金用好。

这些沉淀的财政资金缘何存在?盘活这些存量资金,突破口何在?

“盘活存量资金的提法比较少见,是对传统财政管理理念的一个冲击。”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财政审计研究室主任汪德华说,通常财政资金的配置是在预算环节讨论,提出盘活存量,意味着要对已经分配好的资金、已经决算后的资金余额动手。

中央财经大学财政学院院长马海涛认为,盘活存量的逻辑在于,一方面我们缺钱,但同时我们又有大量的资金趴在账上没动。之所以要盘活财政存量资金,核心是要把一些没有按照预算进度执行、依然趴在账上的一些沉睡资金用起来。

当前,究竟有多少结余财政资金沉淀在账户上?审计报告披露的,恐怕只是冰山一角。汪德华认为,之所以要盘活存量,在于正常的预算管理程序效率存在问题,突出体现在央行国库库底的财政资金近年来一直在3万亿元左右的高位。“这意味着历年分配到各部门的资金并没有完全用出去,成为沉淀、闲置资金。”

而沉淀在地方的财政存量资金究竟有多少,目前也尚无完整账目。专家表示,只有先摸清各级财政存量资金的家底,才能制定有效激活措施。

湖北某市财政局一位负责人告诉半月谈记者,财政等政府部门有争取预算的任务,但许多预算往往超出自身消化能力,最终钱花不出去,就沉淀在财政账户,但更多的情况是,到年底突击花掉。还有一些转移支付资金,被上级部门以各种理由拖延,迟迟不予支付也导致了存量财政资金。

“如何盘活财政资金存量,把沉淀睡眠的财政资金激活,不仅是总理关心的,也是各级财政部门迫切希望能做好的。”安徽省一位基层财政部门工作人员表示,目前,盘活财政资金存量的范围如何界定、如何使用等具有可操作性的规定,还没有统一的规则,基层财政部门盼望中央早日把这些指导性文件发布出来,这样就能行之有据了。

倒逼财税体制改革提速

之所以有不少财政资金处于沉睡状态,主要是预算管理、项目管理评估、财政资金拨款、考核问责等制度存在问题,需要深层次改革来解决。专家指出,激活财政存量资金不仅要解决钱的问题,更要改革相关制度。对此,国务院常务会议也明确提出,要把整改作为推进改革的“催化剂”,倒逼预算管理、审批制度、决策机制等方面的改革和创新。

“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的部署,传递出加快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的改革信号。”马海涛告诉记者,解决沉淀资金闲置问题,首先要细化预算编制,推进预算管理制度改革。

财政部财科所副所长白景明认为,预算制度改革的核心是构建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政府。一方面要加快推进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改革,使有限的资金花得有价值有效果;另一方面要细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完善支出标准体系和支出方式。编好预算并执行好预算,防止同类财政资金新沉淀。

盘活财政存量资金,还要严格财政专户管理。审计报告显示,18个省本级设立的财政专户多达478个、存款余额相当于其国库库款的44%。这些专户资金大量滞存在国库之外,逃离国库监管,且闲置效益不高,容易产生权力寻租的腐败问题。

安徽省某县财政局局长透露:“有的部门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在还没到需要使用资金的时候,就把数亿元的资金放在专用账户上,半年或者更长时间都用不到,造成浪费,太可惜了。”

白景明建议,中央应尽量减少地方专户,将更多预算单位纳入国库集中支付,落实好国库单一账户集中支付制度。同时严格专户管理,进一步严肃财经纪律和财务制度。

财政部最近发布《关于加强地方预算执行管理、激活财政存量资金的通知》,要求地方各级财政部门定期清理结余结转资金,将结余结转资金管理与预算编制有机结合,切实消化和压缩结余结转资金规模。

汪德华指出,盘活财政存量资金,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还应健全绩效评价制度,深入推进预决算公开,细化公开内容。要创造条件充分发挥人大、政协、审计和社会公众对预算的监督作用,确保财政资金花得公开透明。
“盘活存量,面临的不仅仅是现有利益格局的阻碍,还将是对既有制度的挑战,带来的是一系列深层次的改革。”汪德华表示。

优化支出结构,政府要带头过紧日子

专家指出,盘活财政存量资金,除了激活那些趴在账上的闲置、沉淀资金之外,更重要的还在于优化支出结构,真正把有限的钱用在刀刃上。

当前我国财政收入已经告别了高增长时代。今年上半年累计,全国公共财政收入仅比去年同期增长7.5%,低于同期GDP增速。其中,中央财政收入增长1.5%,前几个月一度出现负增长。

“要解决财政收支矛盾就必须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把有限的资金用起来,不能让它闲置。”马海涛表示。

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王国华教授认为,当前亟须优化支出结构,确保钱花得科学有效,把不该花的钱,包括公款消费压缩下来。

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了下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方向。会议强调,要集中有限的资金用于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大对棚户区改造、节能环保、公共服务业、城市基础设施和促进消费等方面的投入,不断释放内需潜力,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满足群众迫切需要,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同时要坚决把扶贫、社保资金等群众的保命钱看住,把积极财政政策发挥好、运用好。

针对当前财政收支紧张状况,国务院还要求按照中央八项规定的有关精神,进一步压缩一般性支出和“三公经费”,政府带头过紧日子。

白景明表示,中央国家机关带头过紧日子,一方面强调要压缩不必要的支出,另一方面也传递出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把现有的资金用好,用在民生迫切需要的地方,提高资金使用绩效的重要信号。

7月18日,中央各部门集中向社会公开了2012年中央部门决算,绝大多数部门压缩了“三公经费”。根据2012年中央决算报告,总体看,2012年中央单位“三公经费”支出合计74.25亿元,比预算数减少5.59亿元。

在此基础上,财政部近期发出通知,要求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对2013年一般性支出统一按5%比例压减。重点是压减办公楼和业务用房建设及修缮支出、会议费、办公设备购置费、差旅费、车辆购置和运行经费、公务接待费、因公出国(境)经费等。

专家指出,政府带头过紧日子,关键要敢于在自己身上“动刀子”。落实八项规定决不能走过场,不能搞一阵风,而是要转化为各级政府的自觉行动,长期坚持。对一般性支出和“三公经费”,政府应当拿出“割肉”的勇气严格控制,努力降低行政成本。

同时,要从根本上加快建立约束政府花钱机制,要抓住契机完善财政绩效管理制度,并对官员乱花钱行为引入司法惩戒机制,确保各项监管制度执行到位,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把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到刀刃上。(记者 韩洁 程士华 徐海波)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