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半月谈

首 页 >> 时政 >> 经济观察 >> 保健品营销为啥总是“连哄带吓唬 >> 阅读

保健品营销为啥总是“连哄带吓唬”?

2013-05-26 06:55 作者:郎秋红 来源:经济参考报 编辑:lh
分享到:

 

 

从事保健品营销多年,没想到自己的母亲却成了上当者。日前,长春市保健品经销者刘先生向记者揭露了保健品营销的种种黑幕。他表示,之所以要站出来,是觉得这个行业太乱,连哄带吓唬,老百姓想不上当都难。

体验店的秘密

这几年社区里出现了一些免费体验店,有的叫“中老年健康家园”,有的叫“健康馆”,因为不要钱,有时还发小礼品,吸引了不少老年人。其实,天下哪有免费的午餐?这是营销的第一步:搜集资源,锁定客户。

体验店里一般放着几台理疗仪器,都是免费使用的。顾客来了先唠家常。“阿姨,在哪儿上班?从哪儿退的呀?”听起来如沐春风,充满亲情,其实暗藏玄机。如果对方没工作就不再往下唠了,如果是有单位的,比如教师,就接着唠。老伴是做什么的?在家谁当家呀?为的是套出老两口的关系,知道谁当家,谁掌握钱。如果在家里说了不算,唠了也没用。还要唠孩子,几个孩子,一起住不。不和子女一起住的最好,因为子女可能不信这个,买完了有可能给退回来;和子女一起住的,家访时就要注意避开子女在家时间。

这样有个十天半月的,把对方的底儿摸得差不多了,开始进行信息汇总。把顾客分为ABCD四类,A是肯定能买的,B是做工作后能买的,C是可买可不买的,D是打死都不买的。前三类的顾客就可以领来公司参加活动卖东西了。

培训出来的“专家”

活动通常会在一个封闭场所进行,外人是进不去的。刘先生说,保健品行业虽然混乱,但是很少被曝光,因为看上去松散,实则组织严密。如果不在体验店混个十天半月赢得信任,是难以进入营销场所的。

活动一般一个月一次,通常选在周六周日进行,这个时间政府相关部门也在休息,可以避开检查。

活动开始时先讲课,45分钟到一个小时,讲病理、药理,然后再请出专家进行义诊。不过,保健品行业专家没有一个是真正的专家,所谓专家多数是培训出来的,为了不露马脚,体验店必须事先和他们沟通好,把顾客病史告诉“专家”。

比如,在检测单不显眼的地方作记号,脑血栓代号“N”,心脏病代号“X”。看到记号,“专家”心里就有数了,会说得特别准,让老人觉得遇到了“神医”。然后“专家”开始运用“话术”:“老人家,你家条件好,儿女还孝顺,吃吃试试吧。”

刘先生说,卖保健品的不怕退货,因为进价很便宜,就算卖10盒退9盒还是能赚几百块。

可调节的检测仪

现在老百姓都“精”了,有时不大信专家,那也不打紧,还有检测仪,你不能不信“科学”吧?

有一种仪器据称能测出血栓前状态。只要抽取1毫升静脉血,放在仪器里转10分钟,拿出来倒在纸上,就能看到血栓长短。刘先生说,“这种仪器到底科不科学我不知道,但是通过调节抽血量和仪器温度,可以人为控制检测结果。”

顾客第一次验血时可以把血栓调得长一点,有的老太太一看自己血栓那么长,都被吓哭了;等她买了东西第二次再来时,可以把血栓调短点,表明吃药见效了。“但是操作人员要记得在检测单上做记号,别整拧了。”——这么一顿连蒙带吓唬,哪个老年人还能沉住气不买产品?而且都是一掏就是好几千元或者上万。

其实,保健品有没有作用?有的保健品确实还是有作用的。但是商家忽悠得太过了。误导老头老太太“包治百病”,甚至“连脚后跟疼”都能治好。刘先生自己的母亲就被搞保健品的忽悠了,花几千元买了保健品,刘先生怎么劝也劝不住。刘先生说,“太坑人了。老人连正常体检都不去做了,真有病反倒耽误了。”(记者 郎秋红)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