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半月谈

首 页 >> 时政 >> 环球看点 >> 【驻外见闻】在东南亚,铁路是一 >> 阅读

【驻外见闻】在东南亚,铁路是一种生活

2017-08-25 09:29 作者:凌朔 来源:半月谈网 编辑:王静
分享到:

泰国美功县的铁路市场

“一列客运列车在春武里府脱轨,工程救援人员正在赶赴现场!”12年前一天上午,正在泰国驻地的我突然听到当地广播台插播了这样一个消息。那时互联网还不怎么发达,广播是我们这些驻外记者的重要消息源。

“列车脱轨,是个大新闻!”我立马背上相机,驱车前往100多公里外的现场。但车开到半路,又开始广播:“经救援,机车牵引列车重回正轨”。我一脚刹车:“这和我想象的‘事故’不太一样啊!”

后来,我慢慢习惯了泰国火车隔三差五脱轨的“常态”。由于列车和轨道年久失修,脱轨、熄火、漏油等各种事故如家常便饭一般。那是10多年前泰国铁路的真实情况,也是那时候东南亚很多国家铁路状况的缩影。

2017年6月,带着对那个时代东南亚铁路的记忆,我再次踏上中南半岛,去寻找铁路上的新故事。

曾经厚重的前世

在很多东南亚人心中,铁路不单是一种交通方式,也是一段厚重的历史记忆。

1894年,丹麦人修建的曼谷至北榄府铁路成为泰国第一条投入运营的铁路线。1925年,这条铁路线实现了电气化改造,成为东南亚第一条电气化铁路。目前,泰国全国铁路总里程超过4000公里,在东南亚算是铁路大户了。

马来西亚铁路的运营历史更早,从文德港到太平市的铁路线1885年就已经开始投入使用,是英国殖民者掠夺当地锡矿资源的大动脉。1909年,马来半岛西海岸铁路线基本完成,并在1923年实现了与新加坡铁路网的对接。

老挝铁路史的原点可以追溯到19世纪八九十年代。1893年,法国殖民当局为了打通通往中国的湄公河航运,在老挝南部“四千美岛”上的东德岛与东阔岛两个岛屿间修建了一条7公里的铁路,以跨越湄公河上的一个大瀑布。

东南亚铁路是东南亚殖民大时代和西方铁路革命的混合产物。一些路段在战争中沾着血腥铺就而成,例如泰国和缅甸之间被称作“死亡铁路”的泰缅铁路,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占领缅甸而修建。工程使用了大量战俘和劳工,他们光着身子没日没夜地干活,生活条件恶劣。据当地人说,这条铁路线上,“一根枕木下就有一个被奴役的亡灵”。

今生依然落寞

20世纪中期前后,东南亚人纷纷摆脱殖民统治走向独立。但是在百废待兴的激情中,铁路,并没有成为各国当时优先考虑的发展方向。

原因很复杂。

从地理上说,东南亚分成两大部分,一是以菲律宾、印度尼西亚为代表的海岛国家,二是以中南半岛国家为代表的陆地或半岛国家。海岛国家岛屿众多,铁路显然不是最优的交通方案。半岛国家中,大多数国家都呈纵向长条型分布,但无论是越南、老挝、泰国还是缅甸,北方都有大片山区,从修建铁路的技术难度上说,超出了它们自身的技术水平和经济能力。

从城市结构与人口规模上说,东南亚城市化水平较低,大多数人还居住在农村地区。以泰国为例,除曼谷是千万级人口城市外,第二大城市清迈市区只有十几万人;老挝全国人口只有约600万。这对于极度依赖城市人口密度的铁路来说,发展环境先天不足。

在上世纪70年代之后,特别是在“四小龙”“四小虎”时代,东南亚大力发展航空业和公路网。中远途倚重航空、中短途发展汽车的交通策略,更是把铁路排挤到了一种可有可无的境地。客运方面,很多铁路发挥的是短途通勤功能,三公里一小站,五公里一大站;货运方面,由于许多货运列车时速不超过60公里,物资运输能力也十分有限。

别样的生活方式

虽然运输功能受限,但东南亚铁路早已悄然融入当地人的生活,渐渐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甚至就是生活本身。

在泰国中部沙没颂堪府美功县,有一座铁路市场。市场里,几百个摊铺沿着铁轨而设。摊贩们有时会把蔬果和海鲜临时铺放在铁路上,等火车快来时再清理走摊放在轨道上的货品。顾客们也会很自觉地避让在一边,等火车从距离自己不足一米的地方缓缓驶过。火车几时几分从哪个方向来,一天有几班列车从这里经过,这里的人们早已烂熟于心。我问一个菜贩子,你们希不希望铁路升级,改造成快速铁路?他的回答让我愕然:“不想,改造后我上哪儿摆摊儿去?”

在马来西亚柔佛州的昔加末,英国殖民者100多年前修建的干线铁路今天依然在勉强扮演着“干线”的角色。在几乎没有人的车站里我偶遇一位当地老人,她和老伴儿一早就从200多公里外的怡保出发,花费了好几个小时的光景,途经吉隆坡、芙蓉和马六甲,在昔加末小站下车。她告诉我,到处转转,看看风景,就是坐火车的目的。

在老挝万象唯一的火车站塔纳楞站,我碰见一个名叫颂汶的泰国人。他清晨从300公里外的泰国孔敬府上火车,历时6小时来到万象,对他来说,一天之内,来一场说走就走的出国旅行,自在而惬意。

沿着马来西亚、泰国、老挝的铁路线走过,我遇到形形色色的乘客:有外出的僧人,有拎着菜篮子的妇人,有放学回家的孩子,有孤身一人的背包客,有结伴而行的老人,唯独没有形色匆匆的赶路人。(半月谈记者 凌朔)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