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半月谈

首 页 >> 时政 >> 环球看点 >> 从塔桥看英国人的妥协智慧 >> 阅读

从塔桥看英国人的妥协智慧

2017-11-08 09:07 作者:桂涛 来源:半月谈网 编辑:王静
分享到:

如果你穿过伦敦冬日清晨的浓雾,踏上泰晤士河上的塔桥,这座钢铁与花岗岩铸成的庞然大物一定会让你对英国增加一份认识。有人从塔桥看到英国人崇尚的贵族气质,有人从塔桥看到“日不落帝国”当年的辉煌,我从塔桥看到英国人的一大智慧——善于妥协。

伦敦塔桥的设计在世界桥梁建筑业中有一定地位。两岸两座用花岗石和钢铁建成的高塔,高约60米,分上下两层。下层桥面可让行人通过,也可供车辆穿行。如果巨轮鸣笛而来,下层桥面能够自动往两边翘起,此时行人可改道从上层通过。从外表来看,塔桥的两端是维多利亚时代的砖石塔,但实际上塔身的主要结构是钢铁的。里面装有用来开合各重1000吨桥梁的水力机械。塔桥自建成至今,机械功能一直正常,从未发生故障。巨轮鸣笛示意后,上升机械只需一分钟便能使桥面升起。

伦敦塔桥建成于19世纪末,它是维多利亚时期典雅华丽的建筑风格与工业革命产生的机械力量完美结合的产物,也是英国人千年来试图驯服、利用泰晤士河的成果体现。

塔桥的设计是为了同时满足航运和路面交通两方面的需要,现在,桥板每年要升降500次左右。既连接了泰晤士河两岸繁忙的交通,又不干扰伦敦的港口运输,成为桥与船之间相互妥协、和平相处的经典,“桥船不两立”成为历史。

如果你站在塔桥上往西看,也能从这繁华伦敦的一座座大楼中将英国人的妥协精神尽收眼底。比如玻璃外墙的伦敦市政厅,仿佛一个在风中摇摆的肥皂泡,看着歪歪扭扭,却是精心设计,目的是让建筑在地面的投影减少到最小,使得北侧泰晤士河边的人行道总是阳光灿烂,这对阴多晴少的伦敦十分重要。

再比如,伦敦金融城内200多米高、外形为梯形的利德贺街122号大楼,原本设计成一个立方体,但为了不遮挡从伦敦西面看圣保罗大教堂的视野,只能削去一块,被冠以“奶酪刨”的绰号。

改一改,变一变,桥还是要建,大楼还是要盖,但船也要过,阳光和视野都不能少。通过妥协,换取矛盾的双方并存,而非一方消灭另一方的你死我活,从而争取最大利益,这就是英国人的思维方式。

不知是英国的历史让英国人善于妥协,还是善于妥协的英国人塑造了自己独特的历史。翻翻历史,英国几乎所有政治制度的确立,都是以妥协方式完成的:1215年的《大宪章》是王权同贵族的妥协;1688年的“光荣革命”是资产阶级、新贵族同封建旧贵族的妥协,议会两院在妥协,朝野两党在妥协,劳资双方在妥协;今天,史无前例、千头万绪的“脱欧”进程中,英国人又靠着妥协,花了不到一年时间,就基本平衡了国内各方利益,统一了思想,明确了程序,拿出了对欧盟谈判的基本目标。平心而论,实为不易。

重传统、善妥协的“内在气质”,让英国历史虽然充满阴谋算计和残酷战争,但基本没有出现法国大革命那样的激进变革和颠覆性变化。这让英国历史始终在持续积累、妥协应变中平稳发展,有人将其描述为“稳而不滞,变而不剧”。也正是因为如此,各种极端思想在英国很难掀起波澜,主张渐进改革、妥协的“保守主义”始终是英国的底色。

妥协不等于软弱无能。正是善于妥协的英国人为现代世界奠定了几块厚重的历史基石:宪政制度、资本主义、工业革命。

伦敦塔桥是世界桥梁史上的经典,现在也已成为伦敦甚至全英国的标志。据说,塔桥使用120多年来,桥板只有一次没能顺利开启。那是在1894年6月30日,大桥通车仪式举行当天,威尔士亲王阿尔伯特·爱德华——即后来的英王爱德华七世,在典礼现场亲自拉动扳手,塔桥桥板却令人尴尬地一动不动。其实,他拉动的那根扳手只是象征性的,真正操控桥板的塔桥工人在一段延迟后,才看清了信号,开启了桥板。(半月谈驻伦敦记者 桂涛)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