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半月谈

首 页 >> 时政 >> 环球看点 >> “世界工厂”面临“转型之痛” >> 阅读

“世界工厂”面临“转型之痛”

2010-06-04 16:36 来源:半月谈网综合 编辑:134261
分享到:

漫画:“世界工厂”面临挑战

企业劳资矛盾、贸易摩擦和“用工荒”等事件,让中国出口遭遇了一连串的“内忧外患”。人们对“世界工厂”的生产经营方式提出了质疑,“世界工厂”面临转型考验。

农历新春之后,美国、欧盟、阿根廷等国家和组织相继对中国油井钻管、铜版纸等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贸易保护措施再次密集“发威”。与此同时,全国范围内出现劳动力短缺,“用工荒”倒逼企业改善员工薪资待遇,尤其是出口型企业要素成本面临上升压力。连日来,广东一些大型出口企业频频发生劳资矛盾引发的极端案例,更加引发社会和企业的反思。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改革开放恰逢全球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机遇期;在国内,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成为产业工人,“人口红利”克服了企业资本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低廉的产品价格在国际市场上获得优势。内外双重动力导致中国形成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对外需依存度高的出口模式。这种模式,解决了大量适龄劳动人口的就业问题,中国通过商品输出快速积累国民财富,世界各国也得以享受“物美价廉”的中国制造,中国也因此获得“世界工厂”的称号。

但是,经过三十年的发展,中国出口已经达到全球规模第一,“几何式”增长阶段难以再现,中国固有的出口模式也变得越来越不可持续。

首先,中国制造处于初始原材料供应国和最终消费产品生产国之间,受着两端利润的挤压。据专家测算,我国加工贸易产品在国内的直接增加值平均只占其出口额的17.7%,而加工贸易出口额约占我国出口总额的五成。这也是我国经济对外依存度高和过多依赖物质资源消耗的重要原因。此外,代工工厂缺乏自身品牌与技术,光靠低廉人工所创造的附加价值很低,依靠数量才能获取足够的利润已经不具有持续性,从而动摇了中国内地成为“世界工厂”的地位。

其次,中国靠低成本红利创造的劳动力结构已走到尽头。实际上,自2003年以来,适龄劳动人口比重下降使得劳动力市场已由“无限供给”转为“有限剩余”,短缺背景下,劳动力价格上升使得廉价劳动力时代一去不返,并最终将转化为产品成本,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势正在一步步丧失。此外,国内劳资矛盾日显,在一些地区已经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部分企业启动加薪来稳定就业局势,重新核定中国工人的工资,很有可能成为“世界工厂”的一种新趋势。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

首页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