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半月谈

首 页 >> 时政 >> 环球看点 >> 中国科研加速融入全球化进程 >> 阅读

中国科研加速融入全球化进程

2010-06-19 19:31 来源:半月谈网 编辑:134261
分享到:

据半月谈网记者杨骏、刘石磊报道,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3月30日实施总能量达7万亿电子伏特的质子束流对撞取得成功。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发表公报说,科学家希望通过在对撞机内实现极高能级的粒子对撞,模拟出与宇宙大爆炸后最初状态类似的环境,从而对宇宙起源和各种基本粒子特性展开深入研究。(《半月谈》2010年第11期)

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是世界上最大的强子对撞机,位于瑞士和法国交界地区地下100米深处的环形隧道内,隧道总长约27公里,内部安放了4个探测器,即紧凑缪子线圈、超环面仪器、底夸克探测器和大型离子对撞机。它们的建造和实验都有中国科学家的参与。据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所长陈和生介绍,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中国科技大学、山东大学和南京大学等单位对实验都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科学家正积极参与探测器日常运行值班和复杂的模拟数据分析,为用即将获取的实验数据发现包括黑格斯在内的新粒子和新物理做准备。这表明中国的科研正在加速融入全球化进程。

追赶世界科技潮流必由之路

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合作是中国科技赶上世界科技潮流,融入科研“活水”的必由之路。

法国巴斯德研究所以其在流行病学、免疫学等方面的成就蜚声全球。该所2004年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市共同创立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开展病毒学、免疫学及疫苗学等方面的研究。“巴斯德与中国的合作在20多年前就已开始,”巴斯德研究所所长艾丽斯•多特里对记者说,“在双方的紧密合作下,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发展迅速,到2012年将拥有400名研究人员”。

这个项目仅是中国科研全球化的一个缩影。从政府到科研机构,中国越来越重视国际科研合作,“走向世界”已是中国科技界的共识。卫生部部长陈竺、科技部部长万钢都有多年的留学经历,并曾长期在国外科研机构工作。他们的例子说明了科研全球化选择的重要性,而且正不断结出硕果。

去年,两支中国科研队伍首次利用IPS细胞培育出活体小鼠,是中国为全球科技进步作出重要贡献的例证之一。英国《自然》杂志称这一成果“为克隆成年哺乳动物开辟了一条全新道路”。其中一支科研团队的首席科学家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周琪认为,国际交流合作在科研中至关重要,他从中受益匪浅。他曾经在法国农艺研究所学习工作,获得了接触国际级科学家的机会,并进入了国际科研交流的大平台。他说:“我回国后就建议与法国农艺研究所建立联合实验室。现在,他们那里有研究人员来中国进行合作,我们也带法国的研究生。外来人才的到来,对改善我们的科研环境和科研文化,以及跟踪国际最新研究动向大有裨益。”

截至2008年,中国已与152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同其中97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103个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国际合作使中国科学家有机会接触最新的国际科研项目,参与顶尖的国际科研团队并体验先进的国际科研文化。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

首页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