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半月谈

首 页 >> 旅游 >> 旅游动态 >> 李 田:挺起中国美育的脊梁 >> 阅读

李 田:挺起中国美育的脊梁

2017-07-27 14:15 作者:李 田 来源:中国美育网 编辑:焦健

转发评论 分享到新浪微博

习总书记在讲话中勉励同学们要“珍惜韶华,潜心读书,敏于求知,做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又要“努力做到又博又专,愈博愈专”。特别是新颖提出“广大青年都是一块玉,要时常用真善美来雕琢自己,不断培养高洁的操行和纯朴的情感,努力使自己成为高尚的人”,同时也要求学校“立德树人”的教育要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灵活方式结合起来”。

显然,这些勉励和要求虽然并未使用美育概念,却更深层。更广泛也更现实的蕴涵着美育,这既体现为事实上是将美育用以育人的美亦即美育的美确认为“真善美”的美,又指出美育在立德树人上具体的教育内容、目标和方向。从而有助于提高中国美育特别是高校美育的教育境界和教育功能,致使能够赢得崇高的教育地位和神圣的教育尊严。这至少要体现在如下诸方面:

其一,将青年比作一块玉,这不仅恰如其分,绝妙无比,而且这本身就是一种美称,富有美育意义。因为在中国数千年的传统文化中玉乃是一种美的象征,是少有尘世污染的清白、纯洁、素雅、尊贵乃至神圣的“美玉”、“宝玉”、“吉祥玉”。用玉来称谓青年既彰显了青年本性、本质、本色的青春之美,又体现了对青年的喜爱、珍惜、尊重和渴望的崇高的关怀之情。而从另一公用的价值视角来看这玉还是拥有天然美质的没有雕琢的璞即璞玉或玉璞。而玉之用则在于“成器”,而成器则需要雕琢《礼记.学记》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特别是要成“大器”、成“至尊之器”、成“礼之贵器”、成“国之重器”,则更需要整体上、全面的、精细的雕琢,而这雕琢也是一种重新塑造,一种按照美的规律、美的要求使其更美的塑造。显然,这雕琢对青年来说就是教育和学习。“成器”则是成人成才,乃至成“大才”、成“栋梁之才”、成“巨人”之才。因此,“用真善美来雕琢”便具有更深层、更全面、更理想的教育意义。其中用“真”来雕琢就在于“智育”,用“善”来雕琢就在于“德育”,而用“美”来雕琢则在于“美育”。这既要看到“真善美”三者在教育上是不可分离的关联一体的,是共同相对于“假恶丑”而言的,又要看到三者中美是最高形态,一方面不真不善便不能美,一方面美是真善达到最高境界的显现,美是至真至善的光环。因此用真善美来教育实际是将学校的育人立人和成才教育推上更全面、更人文、更理想的教育最高境界,那将是用真善美谱写的最宏大最绚丽的青春交响诗,那将是为青年未来人生画卷涂上真善美的最佳底色。

其二,用真善美的美来规定美育的美,不仅有助于提升美育博大精深的人文内涵,拓宽其跨界的审美视域,而且有助于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华美学观。这是因为这美一方面具有海纳百川的巨大包容性和广阔性,在自然界、社会界、艺术界、科学界和人本身普遍存在着和显现着。一方面又是具有“内涵”的美,包括其文化内涵、真理内涵、道德内涵、价值内涵和美学内涵,对各种单纯声色性的形式之美具有超越性。因此这美包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各种形态的美,诸如孔子说的“里仁为美”的美和“尽善尽美”的美,孟子说的“充实之谓美”的美和“浩然之气”的美,老子说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水之美和那种“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空灵境界的大美,庄子说的“大道之美”夫道,覆载万物者也,洋洋乎大哉“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这也是“天地人”合一的大美。这美也包括杨振宁说的那种“学科之美”、“物理学的美”、“宇宙结构”的“最终极的美”、一种“客观的大美”,也包括大诗人屈原的“秉德无私,参天地兮”的“内美”之美,包括当代的那些“最美人物”的美。显然,这是拥有最高境界的美、彰显美的神圣性的美、令人敬畏的美。如此之美纳入美育,便在以美化人、育人和立人上提升美育的高超的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和教育价值,因为这既有助于涵养人的精神境界、道德人格胸襟和视野,提高人的审美素养、美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又能激活人的科学思维 ,哲学思维和创造思维,增强人的想象力,感悟力和发现力,并提供创新灵感的来源。这就使得丰富高校美育的内容提高高校美育的水平成为一种可能,一种必然。

其三,“培养高洁的操行和纯朴的情感”“成为高尚的人”这不仅是立德树人所指向的具体内容和目标,也是“用真善美来雕琢”所要达成的,更是以美育人和以艺术育人的美育的更现实更有针对性的着眼处和关注点。高洁的操行是崇高圣洁的道德操守和人格品质,是用真善美铸成的精神境界,也包括摆脱时代性的狭隘的个人私利主义和享乐主义的染蚀而拥有崇高的人生价值追求,包括建立起大仁大义,公而忘私,舍己为人的内心原则。而纯朴的情感是与高洁的操守相关联的互为表现的,是消除了时代性的浮躁,狂热,虚假,低俗,华而不实的一种素养的情感。因而,只有拥有这种操行和情感的人,才能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信仰、有理想、有崇高精神境界的人,一个远离“假丑恶”脱离低级趣味的人。而这样的人正是我们立德树人的学校教育所要树起的人。也正是在这一树人的意义上我们看到了学校美育所特有的化人育人的功能和价值。这是因为美育的本质和个性就集中体现在情感教育上,旨在通过审美情感、艺术情感的发动而生成崇高的道德境界和高尚的人格品质。蔡元培曾明确界定“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并认为“物质愈发达,情感愈衰颓,......我提倡的美育,便是使人类能在音乐、雕刻、图画、文学里又找见他们遗失了的情感”,认为“当着重要关头,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概,甚至有“杀身以成仁,而不求生以害仁”的勇敢,这是完全不由于知识的计较,而由于情感的陶养,就是不源于智育,而源于美育。这就是说美育之陶养情感可以达到陶养道德境界和人格品质的高度,特别是美育的艺术教育在动情动心的作用上更明显。这正如习近平在文艺座谈上所指出的:“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我们要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也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我们看到美育在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美育要进入立美立德——立德立人的人的教育过程,并且成为这一过程的源头、起点、基点和不竭的推动力。因此,在高校的立德树人的教育中不仅不能淡化美育,取代美育而且必须加强美育、扩大美育,使美育进入教育的全领域、全过程。

其四,要求“做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这既是希望和要求青年学生要成长发展成为一个全面的人,一个完美的人,也是提出了在育人成人树人上的教育目标指向。显然这里的“德智体美”是与教育体系中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关系,但并不是指这作为教育的四育本身,而是受教育者身上所形成的四种素质、素养、能力和表现,并且是一个全面的人所必有的标志。因此,这里的美并不是指美育的美,而是指人自身的美,是美育的宗旨在于为人立美的所立之美,是美育也是一种“立美教育”的标志。那么这美育为人所立之美,也就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这美的方面究竟指的什么,包括哪些内容呢?这历来是美育的一个问题,一个浮动的多有争议的问题。而这在我看来其根本在于我们总是把美育看成是一种审美教育、一种艺术教育。而缺少美育更是一种立美教育的认同而淡化美育为人立美的功能和价值。而主要是看重美育在于提高人的审美素养和人文素养,但事实上美育的最高标志是在为人立美上。前文所说的用美来雕琢的目的就在于使其更美,至于为人自身所立之美亦即人的美则是指一个拥有“内美”与“外美”统一自身的完美人的美,这内美是指人的内在的精神境界之美,包括崇高信仰、仁爱情怀、道德人格即所谓心灵美;而外美则是与内美相关的外在表现,主要是指人的气质、风度、行为和文明举止乃至礼仪风范,即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表现和所谓“君子风范”的表现。只有这内美与外美的统一才能使人的美达到完美的高度。同时在这里还必须看到这美作为人的素质和素养,还必须与审美素养、艺术素养和美学素养相关联,亦即要有相关的审美素养包括审美趣味、审美眼光、审美情怀、审美自由和审美能力,以致成为一个“审美的人”,而美与审美更多地体现在艺术上,所以应有相关的艺术素养,包括艺术趣味、艺术情怀、艺术鉴赏力、艺术感悟与评论能力和正确的美学观,以致成为一个懂艺术甚至能艺术的“艺术的人”。这“审美的人”和“艺术的人”是从这完美人中派生出来的,同时又是对完美人的支撑。从而看到这美不仅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面”,而且是体现这“全面发展”的广度和高度的“一面”。而这一面正是美育的教育目标,是只有美育这一立美教育才能达成的,才能建立的。因此,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完美人的教育中,美育都不仅是不可缺少的而且是必须放在最高位置上和最终极位置上。

其五,我们看到美育不仅在中小幼基础教育中十分重要,而且在高校包括各级各类各种专业的高校教育中也十分重要,美育不仅在人的教育上提供立美立德的教育内容和形式,还提供一种普遍有效的感性直观,参与体验,潜移默化,且充满趣味、快乐和自由,富有教育魅力的教育教学方式。这样应该说在高校教育中美育不孤、不小、也不短。所谓不孤,是说美育并不孤立、也不单行,而是与各种教育结盟、融合、相互依存,美育无处不在,同行的美育之友也无处不在;所谓不小,是说美育并不是挤在各大专业狭窄缝隙间的一个小专业、小学科,而是超越并包容各专业各学科的一种大教育;所谓不短,是说美育不是只在学校某一个年级完成的短期教育,而是贯穿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的一种长教育,甚至是可以通达学生未来人生全过程的超长教育。因此,美育在高校也是大有可为,这可见诸于以下各项1、讲话中要求学校“立德树人”的教育要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灵活方式结合起来”,而这种方式的最佳选择就是美育方式,这不仅是因为美育本身就有立德树人的内涵和功能,而且是因为美育之育人不是靠理论说教和价值灌注而靠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动情入心的内化及其心理积淀实现的。这本身就有教育魅力。2、讲话中要求要做到“又博又专,愈博愈专”而美育就不属于这各个专业的“专”,而属于超越专业的“专”的“博”方面 ,并且是这“博”的不可缺少的标志,而不博就不能有更大更高的专,所以是愈博愈专。那些各专业中的杰出人才、专家和“巨人”无不拥有这博的奠基,诸如爱因斯坦、杨振宁、钱学森等人无不具有美育方面的审美、艺术和美学上的博。这也许就是对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一种回答。3、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与美育合作优势互补相得益彰,这一方面是因为中国美育之根之源就深植在传统文化之中;一方面也是因为中国美育用以育人的美,艺术和美学本身就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孔子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依于仁、游于艺”既是美育,亦是传统文化。所以二者合作既可以提高传统文化教育的水平和功效,又可以提高美育的文化教育水平和功效。4、思政课和各种通识教育课乃至价值观、人生观的人文教育课,皆应与美育联通并相互作用。从而在这些教育课的内容中适当加入“真善美”的美和相关文学、美学和艺术乃至审美价值观的教育,同时又采用美育的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营造相关的教学情境和氛围。这有助于推动这些教育课中的知识的吸纳,理论的认同和情感与心灵上的共鸣,以致产生更大的可接受性和乐接受性,消除青年学生对这些非专业教育的某些“拒斥”和“厌学”心理,这就能增强这些教育课的教学功效和教育价值;5、 学校的各个专业的科学技术、工业技术和职业技术教育也需要美育,因为任何技术教育都需要“技术美学”的教育 。因为任何一件技术产品或“技术作品”都不仅要有它的质量和功能,也要有它的美,亦即不仅要有使用价值,也要有审美价值,诸如手机,机器人,复兴号高铁,港珠澳大桥等等,因为在现代文明中对于人们的生活实用与审美都是不可缺少的。6、学校总体上的公共教育活动和各种社团的教育活动更需要美育活动加入其中,以致成为他们中最活跃、最受欢迎也最有感染力和教育力的部分,诸如音乐演出、戏曲演出、绘画展、书法展、文学阅读、经典颂读、诗词大会等等,这不仅是美育,而且立德树人的教育亦互蕴涵其中;7、校园环境包括它的建筑、园林、雕塑、牌匾和各种文化设置都有审美价值,都是无声的美育,校园生活中的美育。它们不仅能提高学生校园生活的审美情趣和生活品味,而且当下校园的美感心理积淀,成为毕业后乃至未来人生中永不磨灭的美好记忆。

总上可以说,高校是美育的大场域、大高原,方显出美育的博大精深、超拔卓越,美育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美育具有不可抗拒的教育力量。习近平讲话是对这美育的巨大支持。于是,我们要挺起中国美育的脊梁,昂首前行。

(作者是中国人生科学学会美育研究会顾问兼学术总监、中国美育网主编、中国伶俐美育基金唯一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