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半月谈

首 页 >> 精准扶贫 >> 中国扶贫榜样 >> 第一书记向黎馨:带领群众脱贫是 >> 阅读

“第一书记”向黎馨: 带领群众脱贫是我分内之事

2017-01-17 09:50 作者:栗园园 来源:重庆日报
分享到:

向黎馨(右)正带领村民在规划好的核桃基地准备栽植核桃树。记者 栗园园 摄

硬化过的水泥路、整洁的村居、纵横的人行便道……近日,记者来到重庆市云阳县平安镇五湖村,这里已完全看不出曾经那个贫困村的影子。

“我作为平安镇的副镇长,分管扶贫工作,带领群众脱贫本就是我的分内之事。看到村里大变样,我也很高兴。”该村“第一书记”向黎馨告诉记者,对比一年多前,不通水泥路,无主导产业,群众吃水不便的五湖村,看着如今的村庄内心十分喜悦。

2016年8月,向黎馨到五湖村担任“第一书记”,工作地点变了,但是向黎馨的扶贫思路并未改变,在他看来,扶贫工作中应着重解决“扶谁”“谁扶”“怎么扶”三个问题,“只要念好这本‘经’,脱贫就不难。”

第一个问题是“扶谁”?“既然是扶贫,那么扶的就是贫困户,但关键在于对贫困户的精准识别。要想做到精准识别,就要靠一双脚!”向黎馨花了一个月时间,全村挨家挨户进行走访。

基于村里基础比较薄弱,在对贫困户的认定上,向黎馨采取“宽进窄出”的原则,对于符合贫困标准的家庭一律纳为贫困户;对于已达到脱贫标准,但底子不够扎实的家庭,则在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仍享受与贫困户同等的政策。

经过一个月的走访、识别,最终确定五湖村尚有贫困户13户,共56人,其中因学、因病致贫的占大多数。

紧接着的问题就是“谁扶”?“我们党员干部必须担起主要责任!”向黎馨说,扶贫工作开始之初,村里就成立了驻村扶贫工作队,建立了结对帮扶机制,为每户贫困户落实了帮扶责任人。

村民陈天菊患有心脏病,无劳动力,老公在家务农,儿子没有一技之长只能外出打零工,一家人一年收入1万多元,而陈天菊每月药费就要300多元。帮扶干部了解到她家情况后,为她申请了医疗救助政策,每月给予她233元的医药费补助,大大缓解了一家人的经济压力。

“要想脱贫,虽离不开政策的帮扶,但是村民自己树立脱贫信念更为重要。”向黎馨发现,村里无主导产业,村民大都不懂技术,再加上长期的贫困,村中懒惰的风气比较严重,很多贫困户仍存在着“等、靠、要”的心理。

为此,向黎馨组织村干部们成立了扶贫宣讲团,定期通过院坝会形式,开展扶贫立志宣讲活动,分享脱贫先进人物的脱贫经验和故事。

通过宣讲,许多贫困户的思想状态都有了极大改变,贫困户陈明田就是其中之一。此前一直在家游手好闲的他,渐渐变得勤快了,在村干部的帮助下,如今养了4头猪,近50只鸭子。

在五湖村众多致贫原因中,无主导产业是其中一项,在向黎馨看来也是最致命的一项。因为没有产业,则意味着经济无法发展,脱贫致富便无从谈起。

所以,怎么扶?还得靠产业!

为了寻找主导产业,村里邀请专家多方考察,最终选中了桑葚、软柿子两个产业。随后在村里规划了300亩土地,引进了相关农业公司,采取“公司+农户”模式,村民以土地入股,年底可享受到保底分红,一亩地年收入约200元左右。此外,村民还可选择到基地务工,工资约为80元/天。

根据村民自身发展意愿,有些村民不愿或无法参与这两项产业发展的,村里每年还得按人头,为贫困家庭每人补助700元资金,每个家庭最高补助2000元,助其自主发展传统种植、养殖业。

近段时间,向黎馨又有了新想法,决定发展核桃产业,并由村里牵头成立了农业合作社,正在积极规划400亩的核桃产业,预计3年后可见效。“这是一个长期规划,也能给村民拓宽增收渠道。”向黎馨说,村民平日也可以到核桃基地务工,赚取务工费用。

“现在,我们已经顺利通过市里验收,实现了整村脱贫。只要产业发展稳定,村民们日子是会越过越好的。”向黎馨说。(栗园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