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半月谈

首 页 >> 精准扶贫 >> 中国扶贫榜样 >> 第一书记“夫妻档”的苦与乐 >> 阅读

第一书记“夫妻档”的苦与乐

2017-01-16 10:29 作者:李子路 来源:大众日报
分享到:

在山东省选派的第二轮第一书记中,有一对“夫妻档”,他们就是来自省外办的张纪习和省立医院的宋开兰夫妇。

回首两年来的第一书记工作,既有帮包村发生巨变、村民快速增收带来的喜悦与欣慰,也有不为人知的艰辛与苦涩。近日,记者跟随两位第一书记的脚步,来到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区古城镇李彦村和东明县焦园乡郭堂村,探访变化,感受他们的苦与乐。

“治穷病要找到穷根”

当被问及当初为什么报名第一书记时,两人都提到了自己的家乡——临沂。到村任职前,省直选派第一书记的集中培训正好也在临沂。“在家乡培训,特别有感情。我们俩都是从穷地方走出来的,知道贫困地区的老百姓是多么盼望着过上好日子。”宋开兰说,“沂蒙精神深深感染着我,每次看到农民用小推车支援前线的画面,一股热流就往上涌,就迫不及待地想为贫困地区老百姓做点什么。”

等到真正走马上任,两人感觉肩上的担子沉了起来。

宋开兰所在的郭堂村祖祖辈辈以种粮食为生,一年下来一个农户也就收入几千块钱。“治病首先找病根,治穷病首先要找穷根。”学医出身的宋开兰喜欢用这句话来比喻自己的工作方法。她经过一番考察之后,决定动员村民种葡萄。她从龙口、蓬莱、莱西这些葡萄种植区请来了专家,化验分析当地的黄河滩涂土质,确定种植品种,并成立了葡萄种植合作社,统一技术指导和销售,使村里的葡萄种植实现规模化、标准化。很快,郭堂村家家户户种上了葡萄,还间作套种大蒜、西瓜、辣椒等经济作物,每亩地收入是前些年的四五倍。

村民毕玉洲老两口有三亩地,全种上了葡萄,还套种了大蒜和辣椒,今年秋季一算账,每亩地收入近万元,比种粮食翻了好几番。他高兴地对记者说:“可比以前收入多啦,照这个干法,后年就有钱盖好房子啦!”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张纪习所在的李彦村。

来到李彦村,记者看到,虽然天气寒冷,村民们却在地里忙着用水泥柱和竹杆搭建冬枣大棚。沿途两边,这样的冬枣大棚每隔一段儿就会出现几座。张纪习说:“这两年来,李彦村最大的变化,就是建冬枣大棚。”

李彦村有1500多亩枣树,村民大多植冬枣,收入水平比郭堂村稍强一些,但随着近两年陕西冬枣在市场上走俏,沾化冬枣受到冲击,行情一年不如一年。村民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张纪习到任不久就带领村民到临近的下河乡青城村考察,那里的冬枣大棚起步早、收益高。2015年5月,利用30万元省产业扶贫资金,李彦村引进了冬枣大棚技术,为14个贫困户建起了30亩冬枣大棚。

村民王仲祥就是其中之一,他种了4亩枣树大棚。“原来大田枣每亩能挣3000元左右,现在大棚枣每亩收入翻倍。”王仲祥说,“我还不是挣得多的,有些户每亩能挣上万元。”看到冬枣大棚挣钱,2016年村里又有120多亩枣树覆盖上了大棚。靠冬枣大棚,李彦村110个贫困户基本实现脱贫。

“把劲使到老百姓心坎上”

“咯噔一下,我就醒了。”宋开兰向记者描述第一次到郭堂村的经历,她引用司机的话说,“从省道拐进村,车只要一颠簸,就知道‘到站’了。”

当时,郭堂村和李彦村都是土路,下雨时泥水、污水横流,

不仅泥泞不堪,而且恶臭难闻。张纪习和宋开兰决定,利用道路整修专项资金,为村里改善道路。

如今,这两个村的村容村貌已是焕然一新,郭堂村的进村路宽阔平坦,村民们喝上了盼望已久的自来水,新装的路灯让村民夜晚走路不再担心。李彦村道路全部硬化,路边种上了冬青和白桦树,每隔50米摆放一个垃圾桶。

“做事前,多想想老百姓是不是支持,村民支持的事我们才做。”宋开兰说,郭堂村不种粮食改种经济作物的决定可不是一两天内作出的。上任一个多月后,宋开兰带着几十名村民到河南长垣、兰考和省内寿光、蓬莱、龙口等地参观学习。看到成方连片、一望无际的蔬菜大棚,村民有点动心了。等过了几个月,再次组织考察时,看到大串葡萄等待采摘,红通通的辣椒长势喜人,村民们彻底放心了。

李彦村当地有句方言,说什么事情办得好,就说“使到心里去了”。“其实就是说把劲使到老百姓心坎上,张书记就是这样的人。”李彦村村主任王荣星说,“张书记平时住在村里,吃喝和农民一起,干活也亲自上阵。夏天在大棚里干农活,我看他汗水不停地往下滴,整个人都快虚脱了。”

李彦村没有副产,村集体零收入。张纪习瞄准国家大力提倡的光伏产业,利用省产业扶贫资金30万元,建起光伏电站项目,预计年发电4.7万度,年收入4万多元。

除了抓产业项目,党建工作也毫不放松。刚来李彦村时,张纪习发现,有的党员在外地打工,有的光忙活自家的事儿,不愿参加党支部活动。两年来,发展了两名新党员和三名入党积极分子,每月一次的党支部会议也成为常态。

郭堂村离河南兰考县不远。“这可是个不能再好的受教育的地方。”宋开兰介绍,2015年7月1日党的生日这天,她带领80多名党员和群众到兰考县焦裕禄纪念园,重温入党誓词,参观兰考县防沙治沙经验。她说:“自打从兰考回来,村里党员面貌焕然一新!”

“最对不住家人”

两年驻村,宋开兰和张纪习聚少离多,有时隔几个周才能回到济南的家小聚一次,其中的苦涩,常人难以体会。他们觉得,最对不住的就是家人。

女儿大学毕业一年了,刚参加工作。“我们不在家这两年,跟女儿见面的时间很少,平时只靠电话交流,不了解女儿在想什么。她还处在成长的年龄,父母应该多了解、多沟通,可我们对她关心得很不够。”说起女儿,张纪习觉得自己很惭愧。

两人刚驻村时,女儿开玩笑说:“老虎不在家,猴子称霸王,我终于可以一个人当家了。”头两个星期,她买菜、做饭,生活过得有模有样。但很快就失去了耐心,经常靠买零食打发日子。“女儿独自当家,独自吃住,太孤单了。尤其是感冒的时候,自己不想动,连口热饭都吃不上。”宋开兰心疼地说。

张纪习说,除了女儿,感觉亏欠母亲也许多。他母亲今年91岁,患有多种老年病。“如果不去包村,我们回老家探望的次数可以多一些,可以多陪陪她,让老人开心。我们顾不上伺候老人,就只好辛苦老家的哥哥嫂子与姐妹们。”

除了家人,宋开兰和张纪习也少不了互相惦念。宋开兰说:“我爱人长期住在村里,生活条件差,一顿饭不自己动手就没得吃。他有次感冒没及时治疗,患上了气道高反应症,俗称雾霾咳。真担心他的身体。”

说到这里,宋开兰转而灿然一笑:“尽管遇到了工作家庭方面的种种困难,但两年来我和老张‘不忘初心’,始终牢记第一书记的使命,尽心尽力为老百姓办事。付出的再多,我们也觉得值得!”(李子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