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半月谈

首 页 >> 精准扶贫 >> 中国扶贫榜样 >> “第一书记”杨波:六年驻村情深 >> 阅读

“第一书记”杨波:六年驻村情深深

2017-01-11 15:26 作者:左春林 来源:贵州日报
分享到:

韭菜坪,乌蒙巅,贵州屋脊,海拔2900.6米。

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大湾镇海嘎村,贵州海拔最高的自然村,坐落在韭菜坪半山腰,一个“藏在”石旮旯中的彝族村寨。

驻村对杨波来说,是一件平凡的事。他已经在贵州最高峰的海嘎村驻了六年了,每天进村入户,找资金、跑项目,从大湾镇到海嘎村的路,他闭着眼睛都能找到。

驻村对杨波来说,又是一件不平凡的事。连续三届的驻村工作改变了他太多,从对群众的感情到工作的方法,他多了许多的朋友亲人,甚至多了一个故乡。

同来的驻村帮扶干部已经换了3届,六盘水市钟山区大湾镇海嘎村“第一书记”杨波却一直扎根在海嘎。

倾注精力办实事 称呼从支书变兄弟

2010年,六盘水市钟山区民宗局28岁的杨波服从组织派遣,到“贵州最高村”——海嘎村驻村,这个有着365户人家、1623人的彝族小山村1998年才通路通电,村民住茅草屋、吃望天水,2010年的人均收入才1600多元。

没有路、没有网、甚至没有手机信号,面对艰苦的驻村条件,杨波立下了“不破贫穷誓不休”的誓言。

饮水问题一直是海嘎村民心中的痛,高海拔、少降水,每年11月到次年5月都是枯水期。

杨波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了村里用水的事,他连续多次跑到水利部门争取项目,请专家到当地考察、勘探,针对海嘎高海拔、梯度大的情况,制定了专门的“四级提水”做法,从大湾水库分四级提水至海嘎。

该项目共投资820万元,每天可提水1000方,不仅解决了海嘎村民的生产、生活用水和季节性用水困难,还解决了部分景区用水问题。

为了进一步改善村里的基础设施,杨波四处协调争取,安装140盏太阳能路灯,完成315户村民的“四在农家”改造,把通组路、串户路全部建成,还与移动公司沟通解决了移动信号的覆盖问题……随着一件件实事的落成,杨波也从村民口中的“杨支书”变成了“杨兄弟”。

发展产业领民富 村民从贫穷到小康

“来的时候说的誓言还没实现,我绝不能走!”放心不下海嘎村发展的杨波在2013年下派第二批驻村干部时,又主动向单位申请继续留下。

留下来就要干出个样子!杨波认为,要带领村民脱贫致富,还是要走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的路子。他向有经验的农户、专家请教,向各个部门咨询,经过多方求证后,利用海嘎海拔高、日照强的特点,引导村民种植脱毒洋芋、苦荞和中药材,由于品质高、卖相好,现在村里出产的洋芋、苦荞,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各地。他与驻村队员四处协调,申请注册了“黔之脊”绿色食品商标,从6家单位争取了200余万元建了9个种养基地,成立了“海嘎四季青种植农民合作社”。陆续把韭菜坪高山上特有的产品开发包装卖出大山,将“土疙瘩”变成了“金元宝”。

为了让贫困户也跟上小康的步伐,杨波争取扶贫资金30万元引进养蜂项目,做强品牌“韭菜蜂蜜”,由合作社经营,村民用现有蜜蜂及劳动力入股,预计年产值近60万元。又接连引进50万元的村养猪项目,重点扶持20余户贫困户入股。他还将区里的精准扶贫“特惠贷”政策对46户159名贫困户进行全覆盖,整合资金,引导贫困户名义参与城市智能停车场等资源平台的经营管理,通过逐年连续收益,人均每年可增收近万元,他还争取整合了各项资金,为村集体在城区置办了100平米的商铺,各种项目的落地实施,把海嘎村建设成了“人人有股份,户户有产业”的扶贫格局。

6年努力下来,2015年,海嘎村民的人均纯收入已由2010年的1600元增长到了7230元,300户1325贫困人口减少到现在的46户163人,村集体经济更是从零突破到了30万元。

抢抓机遇搞旅游 村貌从农村到景区

2014年12月,杨波的父亲离世,而杨波因为海嘎通讯不畅,位置偏远,没有见上父亲最后一面。听闻这个消息后,海嘎村有20多位村民代表奔波200多公里自发来到了六枝伴着杨波送走父亲最后一程。看着村民们写满期待的脸,已经成了“海嘎人”的杨波牵挂着海嘎特色民族村落建设、民族民间文化挖掘、精准脱贫等事宜,第三次背着行李,来到了海嘎。

这一次,杨波对海嘎的发展有了更清晰的方向,作为一个彝族居民为主的村落,民族文化氛围浓郁,又恰逢韭菜坪景区开发建设的大好时机,杨波明白只有发展乡村旅游才能打好海嘎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两张牌”。

为传承好本地民族文化,杨波多方奔走,协调“少数民族发展资金”近300万元,为村里建起了文化广场,组织30个能歌善舞的彝族少年成立了海嘎民族文艺表演队,把党的好政策、身边的新鲜事、本村的好典型编成歌舞,双语表演,既教育熏陶村民,又给游客展示。

好的环境在造福村民的同时,也是吸引游客的资本。杨波借助区里推动村寨1+N提级改造的契机,积极动员村民将房屋改建为具有彝族特色的农家旅馆,并对接区旅游公司,引导村民拿出房间的30%作为农家客栈,交由区旅游公司统一经营,定期向村民分红。他又组织开展为村民开展导游培训、洗车培训、农家乐开办培训、厨师培训等服务业培训课程,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创业、就业,让村民有了一技之长。

杨波说,他对家庭有愧疚,但对事业无悔。共产党员、第一书记,面对这两个金子一样闪光的词汇,杨波说,驻村没有完成时,帮扶永远在路上。(左春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