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半月谈

首 页 >> 教育 >> 校园 >> 教师园地 >> 体育老师的春天来了? >> 阅读

体育老师的春天来了?

2016-06-24 11:10 作者:郭敬丹 吴振东 来源:半月谈网 编辑:王静
分享到:

“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这句话一直是体育课在中小学教学体系中尴尬地位的形象反映。近年来,全国多地探索体育课程改革。今年5月6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就推动学校体育改革发展和强化学校体育工作做出全面部署。改革中的体育课,能否重拾学生的青睐?体育老师的地位又能否迎来春天?

体育课正在“变身”

半月谈记者在上海采访了解到,上海自2012年启动了以高中体育专项化为引领的学校体育课改革试点工作。2015年,上海市教委又进一步扩大高中体育专项化课程改革试点范围,并正式启动小学体育兴趣化、初中体育多样化体育课程改革试点工作。据上海市教委介绍,改革的目的,是为学生的终身全面发展服务,帮助学生掌握两项可以伴其终身发展的体育技能,培养其终身锻炼的习惯。

在试点高中,按照学生喜好和学校条件,学校一般开设出4至10个运动项目,排列前几位的为篮球、乒乓球、健美操、羽毛球、足球、排球、武术和网球等;专项教学课通常实行两课连排,一堂体育课80分钟。多项目的设置既满足了学生需求,又充分体现了不同学校的体育特色。

据统计,上海的专项化试点已产生了积极效果,学生满意度达到81.5%,教师接受度达到89%。

“从政府到学者再到一线教师,我们的体育教育工作者为体育课的改革做了非常多的努力。”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院长汪晓赞认为,体育课在近年来发生了积极的变化,有不少学生从中受益。

上海市体育特级教师徐阿根对此也体会颇深。今年5月在复旦附中进行的体育课程汇报会上,包括高三学生在内的孩子们对体育课参与的热情让他感到欣慰。“体育课的变化才刚刚开始。但应该说,学生‘爱体育但不爱体育课’这种状况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改善。”

汪晓赞指出,体育课的指导思想正在发生变化。“也就是从过去的‘以教师为中心’朝着‘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转变。”

体育老师压力不小

“小学兴趣化、初中多样化、高中专项化”的体育课改,意味着教学内容的日渐丰富,不过,这也给一线体育教师带来了更大的工作量。记者调查发现,不少学校在职体育教师几乎都在满负荷甚至超负荷地工作。

上海市田林二中的体育老师于鸣明告诉记者,他曾对上海市徐汇区10所中小学的体育老师课时作过粗略统计。“每个体育老师每周至少上19节课。”于鸣明说,“这就意味着一天至少4节课,再加上组织课外体育活动、校队训练、班级比赛等等,周末几乎没有休息。”

他认为,体育课改的质量需要强大的师资力量来兑现。“现在我们体育老师人手不足,一些老师生病了也很难请假,因为确实挪不出老师来代课。长远来看,这会影响课程效果。”

在徐阿根看来,这种师资缺口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包括“历史欠账”。“根据体育老师新陈代谢的规律,本应每年补充新人员,但长期以来中小学普遍只重视文化教育,体育课则是‘能过去就行了’。”他分析说,“由此一来,文化课老师‘超额配备’,现在回过头来要招体育老师了,编制却缺少空额。”

此外,教师资格证的考取也在影响着体育教师队伍的扩大。2012年下半年起,上海开始试点全国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改革和定期注册,教师资格证也成为应聘者上岗前的必要条件,体育老师也不例外。

徐阿根说,目前教师资格证通过率很低,只有30%左右。“从规范的角度而言,资格证的确是必要的。但在当前大量需要体育教师的情况下,这也可能成为体育生求职的一道拦路虎。”

家长重视体育课吗?

“其实说到体育课的地位,这个地位是什么?”汪晓赞反问道,“可以看到,课改过程中,学校是重视体育课的。我们曾给一部分学生带上计步器检测,发现周一到周五,学生在校期间计步器的计数量是逐步走高的,但一到双休日,学生回到家里,步数就跌到谷底。”

“所以要问,学生家长重视体育吗?社会观念是不是有问题?”汪晓赞说。

于鸣明表示,一些学生家长怕孩子在体育课中生病受伤,给体育老师的教学带来很大压力。“体育课若赶上下小雨,班主任就会来要求干脆取消室外活动改成室内体育理论教学,因为有的家长可能怕孩子在雨中会感冒,进而对学校的教学安排产生不满。”

“但科学的运动理论清楚表明,如果是室外气温不低于25℃的小雨,孩子运动一段时间加上课后及时防护,根本不会产生问题。家长理念会给学校造成压力,压力最终会传到上课的体育老师这里。”于鸣明说。

华东政法大学教授傅鼎生认为:“体育运动难免会受伤,家长抱守‘伤不起’心态,就容易出现过分维权;学校害怕承担责任,只好减少体育运动,最终受损的是学生的整体体质和身心健康。”

体育课变“强壮”仍需时间

专家认为,体育课和体育老师地位的提升需要多方努力,这是一个在路上、需要时间的过程。

政策制度上来说,可以愈加细化。“比如教师资格证的考取,这是一件好事,但考核标准是不是可以更加明晰一些?”上海大学体育学院教授柏慧敏建议,体育课本身有不同于纯理论课程的特征、技能,教师资格的考核也应该就此进行细分,而不是“一刀切”的无论什么科目都考相同的内容。

针对“家长怕受伤、学校怕担责”的老大难问题,上海率先探索设立“上海市学校体育运动伤害专项保障基金”。上海市教委介绍,自今年3月1日起,上海开始试点这一基金,基金实行免责保障,只要发生校园运动意外伤害事故,当事学生就将获得最高50万元的赔付。

“理念的转变是最关键的。”汪晓赞指出,体育不仅仅是为了增强体质,它对人的心理和社会适应都有教育作用。“体育的功能价值应该得到正确认识和重视,它教给学生如何同他人合作、竞争、磨炼意志等,这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

柏慧敏则指出,体育老师最终还需要通过提升自己的专业性来稳固地位。“以前的体育老师可能什么都教,但什么都不精,但如今尤其对于高中阶段的体育课程来说,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专项、专业技能,只有自己真的懂行,学生才能‘服帖’,教学效果才能更好。”(半月谈记者 郭敬丹 吴振东)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