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半月谈

首 页 >> 教育 >> 家长课堂 >> 家庭教育 >> 不做“熊孩子”背后的“熊家长” >> 阅读

不做“熊孩子”背后的“熊家长”

2017-06-13 16:06 作者: 王大千 王鹏 来源:半月谈网 编辑:王静
分享到:

最近,一条“咆哮妈妈”的视频登上了网络热搜。视频中的妈妈因1岁儿子被女童误踩而情绪失控,不仅对女童反复拉扯,还与现场劝架的人激烈争吵。

我们在公共场合经常能遇到霸道无礼的“熊孩子”,然而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熊孩子”的背后,往往是素养缺失或教育错位的“熊家长”。孩子“熊”,首责在父母。

孩子“熊”,家长更“熊”

“我再也不想做亮亮(化名)的同桌了,他上课像蚯蚓一样在教室里蠕动,翻翻这个的铅笔盒,动动那个的作业本,老师罚站,他就发脾气把同学们储物柜里的东西一股脑扒拉到地上。”西宁市城中区北大街小学五年级学生刘芳(化名)对妈妈说。

孩子的抱怨简单又直接,但这样的事让家长忧心忡忡。一位家长告诉半月谈记者,自己的孩子有一次在学校被“熊孩子”抹了一头橡皮泥,老师安排她和对方家长见面商量解决,但对方家长以孩子小、闹着玩,又不是故意的等理由推脱,拒绝道歉。无奈,自己只能告诉孩子以后离这样的同学远远的。这位家长认为,这样的情况多发生几次,孩子的是非观肯定会受到严重影响。

近年来,“熊孩子”和“熊家长”的身影在生活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家住西宁一小区的韩女士烦恼地说,小区电梯里经常有小便,物业多次张贴禁止通告,有一次一个在电梯撒尿的孩子被她当场“逮住”,没想到随后来到的孩子爷爷却怼回一句“那孩子憋不住咋办!”

不久前,记者在北京开往西安的高铁上亲眼见到,一个年轻的妈妈打开手机给女儿看动画片,手机音量开到最大不说,随着女孩看到兴起,妈妈竟开心地抱着女儿随着音乐又唱又拍手,全然不顾周围乘客无奈的眼神。

半月谈微信公众号5月20日“话题”栏目发布的调查问卷显示:面对公共场合的“熊孩子”,46%的网友选择“躲远一点”,仅有13%的网友选择警告孩子或与其父母协商。

“好多家长护子心切,你说一句他有十句等着,孩子有恃无恐更加无礼,这样一代代教下去可怎么得了!”网友在问卷下留言道。

“溺爱+糊涂”要不得

西宁市北大街小学教师李国红在班主任岗位上已经有18个年头了。她告诉半月谈记者,每个孩子的天性都是善良的,就算“熊”也并非一天养成,“熊孩子”的背后一般都有“熊家长”。

“有的家长,孩子做错事,不是好好教育,而是马上站出来辩护,动辄就说他还是个孩子,为什么要对一个孩子如此苛刻?这样的处理方式,孩子从中接收到的信息是自己犯错没什么大不了,应该被原谅,无论做什么都不需要遵守规则,也不用负什么责任。”李国红说。

如今的家长十分疼爱孩子,自己省吃俭用也要给孩子买高档的吃穿用品,报各种补习班,然而唯独忘记了一件不需要金钱成本却十分重要的事情:以身作则。

李国红说,班上一个霸道孩子的母亲就是一个漠视规则者。她观察发现,这位母亲进学校大门从来不按规定登记,都是硬闯,学校保安拦都拦不住;来到教师办公室也从不敲门,推门就大声问某某去哪儿了……

教育学者说,希望孩子变成什么样,家长就要是什么样。教育最重要的是言传身教,可现在一些家长不仅不能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在孩子犯错时还不知警觉一味地护犊子,这样的行为只会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

北京伯格教育研究中心咨询师王羽亮说:“西方教育理念讲究自由和鼓励,也讲究自制和规则,但好多家长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以为让孩子自由成长就是娇惯放纵,培养孩子个性就是全世界都得给其让路。孩子在外随意破坏,打小朋友,家长不但不批评还振振有词:不能束缚孩子的自由,不能总批评,要鼓励。”

“这是完全错误的教育观念,自由与约束不能分开,否则孩子将来无法正常社会化。孩子做了错事必须纠正,而且是当场纠正,三次放任不管,孩子就容易混淆是非。”王羽亮说。

有的家长甚至认为老师管孩子是对孩子有偏见,找到校长要求对老师严肃处理。这样家庭的孩子,往往擅长伪装和表演,随时准备好了多张“面具”,应对各路人马。

家庭教育应“得其法”

“‘熊孩子’并非坏孩子,但如果不好好引导,将来很可能成为一身毛病、让人讨厌的人。”西宁市城西区虎台小学老师杨金花说。

半月谈“话题”栏目发布的网络调查问卷显示:参与调查的2.8万多名网友中有72%认为,“熊孩子”不是天生的,家庭、学校和社会都有责任,但出现“熊孩子”,首责在父母。

“刚出生的孩子是一张白纸,习惯培养、性格发展都是后来写就的,孩子其实是家长的一面‘镜子’,孩子犯错误,家长该先‘看病吃药’。”青海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唐萍说。

“一个孩子可以忍受一个大人不能忍受的变化,因为最初的性情是柔和易导的,不用花多大的力气就可以养成我们给它确定的类型;而成人的性情就比较执拗,只有用暴力才能改变它已经形成的类型。”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在他的著作《爱弥儿》中写道。

“在当下的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着‘教不得其法’的问题。教育方式过宽或者过严都可能造就‘熊孩子’。”唐萍说,过宽的教育方式使得孩子受到的约束过少,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他们会缺乏对是非的判断,在社会生活中缺乏对他人的体谅。

而过严的教育方式则会在孩子心中留下阴影。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到太多压抑,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变得沉默寡言甚至抑郁。若内心的烦闷无法排遣,就可能在学校和社会上以一种另类的方式释放,在其他人眼中也就成了“熊孩子”。

李国红说,其实父母与孩子之间最健康的关系是“亦师亦友”。“在教育孩子时,既要有原则,也要会变通。当孩子行为不当时,应在第一时间制止,让其承担相应的责任,同时给予改正的机会,对取得的进步及时提出表扬,将他们往积极的方向引导。还有就是,父母一定要为孩子做好榜样,以身作则,这是最重要的。”(半月谈记者 王大千 王鹏)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