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半月谈

首 页 >> 教育 >> 家长课堂 >> 家庭教育 >> 家庭教育,父亲岂能缺席 >> 阅读

家庭教育,父亲岂能缺席

2016-09-12 14:34 作者: 闫睿 来源:半月谈网 编辑:王静
分享到:

“爸爸去哪儿了?”这是5岁男孩潘聪时常问妈妈的一句话。他的父亲在政府机关工作,总是忙到很晚。全国妇联儿童工作部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家庭教育中,多是母亲唱主角,过半数家庭中父亲缺位。专家说,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各有侧重,父爱不能缺席。

通讯发达,父亲却成了“电子父亲”

一则名为“爸爸,你再不陪我,我就长大了”的微信文章让哈尔滨妈妈傅博看得很有感触。“丈夫从事贸易工作,常东奔西走。自己理解他的辛劳,可孩子童年的成长却等不了他。”

黑龙江省曲伟杰心理学校心理咨询专家曲伟杰举例说,他们所接待的青少年心理障碍来访者中,有近2/3存在抑郁、厌学、游戏过度,其深层次原因还在于亲子关系不和睦、家庭教育中的父、母亲存在缺位。

“一个奇怪现象是,近90%陪同孩子来做咨询的都是母亲,有时候父亲来了,也窝在楼下车里,不愿上楼。”曲伟杰说,很多父亲日常忙于工作应酬,认为孩子教育主要是母亲的义务,久而久之“心里有却行动无”,和孩子产生疏离感。

即便在家,也是各干各的。“为什么艾米爸爸一回家就给她讲故事,我的爸爸却只顾埋头玩游戏。”今年上小学一年级的王旭自言自语道,“可能我哪里犯了错,爸爸不喜欢我。”

90后王磊一毕业就结了婚,现在已经是一岁孩子的父亲:“孩子刚出生时,既要忙工作又要帮爱人照顾孩子,那时真是焦头烂额。”他坦言,自己年纪小,做父亲经验不足,直到现在也是边学边做。有时一忙起来,干脆就把ipad给孩子,让他自己玩。

随着电子通信发达,很多父亲在子女心目中变成“电子父亲”,交流用电话、微信就能解决。专家表示,“电子陪伴”再便捷,也无法替代父亲“有血有肉有情感”的形象。

父亲传递安全感不可替代

当前,受传统观念“男主外、女主内”影响,加上社会竞争激烈,生活成本加大,越来越多的父亲选择扛起打拼养家的重任,不自觉地淡化对孩子的陪伴。

“家庭教育,只是母亲的事情”是认识上的一大误区。曲伟杰说,父母二人的示范,对孩子的成长作用各异。母亲常使人心觉幸福温暖,父亲则给人以坚韧、安全的感觉,正所谓母爱似水,父爱如山。两者存在互补,而这往往被家长所忽略。

“人是关系的产物,父亲只有接近孩子、融入其生活,才能为其做榜样、树规范。”哈尔滨工程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郑莉说,父亲、母亲的角色定位不同,人由事成、情由事生,营造完好的家庭教育环境,父亲不能缺位。

“父亲在家庭教育中偷懒,实则吃大亏,会造成孩子在情感、甚至称呼上不认同。”曲伟杰分析,时代变换,“男女都一样”的角色定位已变为“男女不一样”,体现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二人角色缺一不可,且不可颠倒、偏颇。

家庭社会学研究者唐国建认为,在父亲的陪伴、处事风格影响下,女孩身上有了男子气概的影子,便潜移默化增加坚韧而非柔弱、理性而非感性的性格元素;给男孩带来的则是大胆、果断、自信、刚强的性格传递,同时有助于他们性别意识的形成。

完善的人格,得益于父母之全爱

从3岁左右自我意识渐显,父亲便是孩子模仿的榜样,容易通过仿效语言、行为获得认同感。7岁上学、尤其在进入青春期后,孩子易出现叛逆心理。

唐国建认为,父亲在孩子青春期时,应给予积极的支持与引导,以自己的过往向子女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对孩子的保护也宜由显变隐,多在需要时出现,留给孩子必要的身心成长、人际活动空间。

郑莉说,在父爱教育普遍缺位的今天,父亲宜少应酬、多在家,和孩子一起做喜闻乐见的事情,让女孩既懂得与男性亲密又知如何保护自己,让男孩有意学习父亲的言谈举止,拥有男人形象。

曲伟杰说,孩子上高中特别是进入大学后,父亲应更多给孩子传递“看得开、想得通、做得漂亮,摔倒还能再起来”的生活理念,引导他们向成年人做事、想事、处事的思维转变。在孩子面前,母亲不宜贬低父亲,父亲也不宜摆出大男子主义架势。

多位家庭教育专家还提醒,有了父亲的陪伴,并不意味着对子女事情大包大揽。“如果一切问题都由家长来解决,孩子就有可能失去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方式。这对孩子的成长也是非常不利的。”(半月谈记者 闫睿)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