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半月谈

首 页 >> 教育 >> 动态 >> 总书记考察后,国科大鸣响“三重 >> 阅读

总书记考察后,国科大鸣响“三重奏”

2017-10-27 10:41 作者:范钟秀 来源:半月谈网 编辑:王静
分享到:

在国科大玉泉路校区教学楼内,汪景琇院士(右二)正在面试考生 金立旺摄

殷切的期待,沉甸甸的嘱托

2013年7月17日,中国科学院北京玉泉路科教园区迎来一位特殊的客人——习近平总书记。此次考察行程中,有一个特别的目的地:刚更名不久的中国科学院大学(简称国科大)。

在国科大礼堂会议室,习近平总书记同中国科学院负责同志和科技人员代表座谈。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汇报了中国科学院工作。李振声院士、潘建伟院士、国科大博士毕业生冯端分别就盐碱地治理、量子信息领域科研等先后发言。

在听取大家意见和建议后,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指出,党中央对科技界寄予厚望。中国科学院要牢记责任,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临别时,一群国科大的研究生围拢过来,习近平总书记同他们一一握手,询问他们学习生活情况。他对同学们说,我们处于一个伟大的时代,有着伟大的目标,可谓生逢其时、责任重大。希望同学们珍惜宝贵的青春年华,坚持理想,脚踏实地,既勤于学习、善于学习,打牢知识功底、积蓄前进能量,又勇于探索、勇于突破,不断认识科技世界新领地,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

最近,半月谈记者在国科大采访,师生们对4年前总书记考察的一幕幕仍记忆犹新,对“四个率先”的要求反响热烈。尤其是“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令国科大人备感振奋,深觉责任重大。

国科大,这所中科院创办的高等学府,正以“科教融合”的办学理念,围绕“科教融合、育人为本、协同创新、服务国家”十六字方针,牢记总书记嘱托,演绎出“让大师到学生身边来,让未来到学生身边来,让前沿到学生身边来”的创新人才培养三重奏,让“国科大模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尤其是本科生教育改革创新的一张动人名片。

讲授线性代数课的席南华院士课间为本科生解答问题

周向宇院士给本科生上微积分课

让大师到学生身边来

国科大前身是成立于1978年的新中国第一所研究生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如今每年授予的理学博士学位占全国比例超过30%。这样一所体量庞大、育才无数的研究生院,为何决定开始招收本科生?

校长丁仲礼院士的回答很朴素:我们觉得,中国科学界目前还缺少顶尖人才,而这样的人才必须从本科开始培养。

一年招300多人,国科大的本科生教育似乎雄心不大。但是,国科大真正的雄心在于,让这300多人中涌现出未来中国科技的领军者、中国创新事业的接班人。用丁仲礼院士的话说,学生不但要对科学有好奇与热爱,更重要的是要有报国情怀。

大学教育,课程是重要环节。在国科大,知识的创造者要成为知识的传播者。中科院系统享誉海内的高水平科研人才队伍,为国科大提供了3000余名专任教师。在此基础上,国科大搭起了导师制精英培养的四梁八柱。由院士、杰青、千人计划学者、长江学者等科学家组成的本科生学业导师队伍,成为国科大学子学业擘画与志业奠基的领路人。

上一个学年,在雁栖湖校区为研究生授课的两院院士有44位,既有从教40年、年近八旬的丁一汇院士,也有70后院士周琪。为本科生授课的院士11位,累计授课九门、授课410学时,其中本科生数学课就有席南华、袁亚湘、周向宇三位院士授课。

老师们纷纷把自己的看家本领带进本科生的课堂,让学生得以接触最为鲜活的科学创造力;除了以学期为单位立足基础性、系统性的骨干课程,国科大还有大量主题灵活、知识密集的短课程,让学生快速把握某一领域的最新进展。很多课程“史无前例”,让学生备感解渴。

国科大电子电气与通信工程学院院长吴一戎院士2017年春季开设了一门小班课程“电子学的历史与创新案例”,坦言讲得非常过瘾。他向半月谈记者介绍,这门课的意义在于,让学生真正弄清楚电子学这门学科“到底有些什么”,自己进入这个领域学习“到底为了什么”,“只有弄清楚这些,才谈得到创新”。

2016年8月31日,国科大成立国内首个“未来技术学院”,白春礼、丁仲礼、江雷、张丽萍共同为未来技术学院揭牌

让未来到学生身边来

2016年8月31日,国科大又一个新学院宣布成立。成立大会有5位中国科学院院士,6位中科院相关研究所负责人出席。为何这所学院让国科大校方如此重视?只因它是一所面向“未来”,“无中生有”的学院:未来技术学院。

什么是未来技术?根据国科大的界定,它指的是人类能够预期或尚未预见到的,至今仍未实现应用的,将来某一时期才可被人类所掌握和使用的科学技术,一般具有“原创性、交叉性、颠覆性”的基本特征。

为什么要关注未来技术?丁仲礼院士说,未来技术学院是为至少15年以后的中国培养人才的,现在黑暗中的摸索,是要为未来中国的“硬实力”占得先机。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科院考察时指出,我们要引进和学习世界先进科技成果,更要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科技界要共同努力,树立强烈的创新自信,敢于质疑现有理论,勇于开拓新的方向,不断在攻坚克难中追求卓越。

跳出常规高等教育的格局,直接与未来对话,“想象不可能”,国科大的想法不可谓没有魄力。接下来,他们又一次迎来了教育模式“无中生有”的挑战。幸好,江雷院士和以中科院理化所为牵头单位的多家研究所决心做吃螃蟹的人。面向未来能源、面向未来材料、面向未来健康……经过反复论证,“七个面向”绘就了未来技术学院的发展蓝图,7个教研室很快建立起来。

既然是未来技术,就很可能找不到传统意义上具有权威性的老师,而是需要有兴趣、有激情,能和学生共同研究、共同成长的老师。用未来技术学院院长江雷院士的话说就是,“提供一个环境,创造一种风气,让厉害的和不厉害的合作成为最厉害的”。

未来科技的希望要从哪里孕育出来?国科大的答案是,在现有知识分工“之间”,在既有思考模式“之外”。让学生掌握各学科的公共语言进行讨论,在有趣的实验中引导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使其具有挑战传统权威的勇气和自信,是未来技术学院教育理念的重心。老师们期待的,是学生实现从传统教育的“填鸭”到自觉参与“玩”科学的境界之变。

积极迎接未来挑战,主动想象未来可能。其实在国科大的校园里,有这样抱负的学院还不止未来技术学院一家。人工智能技术学院、纳米科学与技术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等同样如此。丁仲礼院士说,20年前以为是科幻的东西,现在很多都已经成真了,时代到来得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快。

新生开学典礼后,2017级本科生与校领导合影

让前沿到学生身边来

在国际科学界,卡弗里基金会捐资设立的一系列研究所,向来被视为高水平科学研究的最前哨。2006年,中国科学院因其在物理学界的突出成绩,获支持建立卡弗里理论物理研究所。十年后,这个研究所整体重组,更名为卡弗里理论科学研究所,成为国科大直属科研机构的一员。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科院考察时指出:“科学技术是世界性的、时代性的,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把握时代脉搏。”而一次更名重组,不仅让卡弗里研究所的交叉研究有了更宽广的空间,更给国科大学子提供了瞭望国际基础科学前沿创新动向的窗口。

目前,研究所的量子计算卓越创新中心已在学界崭露头角,“机器学习与多体物理”等诸多新兴方向的学术活动办得风生水起。国科大本科生的身影不时出现在卡弗里研究所顶尖学者切磋争鸣的会场,海外名师传道授业的讲堂。

为培育中国为主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卡弗里研究所还着力与谷歌、微软等科技企业巨头展开合作,共商新科技蕴藏的产业变革先机。今年7月,谷歌公司工程总监Hartmut Neven应研究所之邀在国科大开讲人工智能新突破,在青年学生中反响极为热烈。

国际知名研究机构的引入,为国科大学子打开了一览科学潮流的眼界;众多国家科学大装置向国科大学子开放,则在动手实践的层面为他们提供了宝贵而丰富的机会。

中国科学院拥有全国超过一半的先进大科学装置和国家实验室,超导托卡马克、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这些国之重器,如今都能成为国科大学子施展身手的舞台,更不必说与国科大雁栖湖校区比邻的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规划之初即为国科大的深度参与作出了制度性安排。正如国科大核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王贻芳院士所言,只有在高水平科研环境中给学生“压担子”,他们的创新意识、学术水平和实践能力才能得到快速提升。

“我愿意坚信,我有生之年可以看到,中国科技在这一代人手里由‘并跑’迈入到‘领跑’阶段。”这是丁仲礼院士的心声,也是世人对国科大“科教融合”模式的期待。(半月谈记者 范钟秀)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