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半月谈

首 页 >> 今日谈 >> 重庆长效机制确保“脱贫不返贫” >> 阅读

扶持政策不断、帮扶队伍不散——重庆长效机制确保“脱贫不返贫”

2017-05-19 16:53 作者: 李松 来源:半月谈网 编辑:王静
分享到:

2016年7月6日,重庆市巫山县一企业工作人员在为猕猴桃进行疏果、套袋作业 王忠虎/摄 

通过两年扶贫攻坚,地处西部的重庆已有9个贫困区县“摘帽”、150余万贫困人口越过贫困线。脱贫之后要防返贫,重庆正在探索稳定脱贫长效机制,“扶持政策不断、帮扶队伍不散”,既使到户产业稳定发展、保障政策持续覆盖,也巩固“摘帽”区县发展动力,夯实脱贫基础。

到户政策延续巩固稳定增收基础

巩固脱贫成果,产业是重点。没有持续增收渠道,就谈不上稳定脱贫。重庆为贫困户量身定制的一项产业长效机制,就是财政涉农补助“配股到户”,让贫困户参股加入合作社,分享产业收益,依托产业持续增收。

在南川区长坪村,吴伦寿没想到,自己当了一辈子农民,如今变成了合作社股东,除了土地流转、务工收益,每年还有1000多元股权分红。区财政扶贫资金按4000元/股的标准,向村里包括吴伦寿在内的54名贫困户配股,并参股到猕猴桃种植合作社。根据协议,合作社年利润在100万元以下时,贫困户股东每年按入股资金的8%分红;利润在100万元以上的,分红收益为合作社利润的5%。

“产业帮扶不能搞成‘一锤子买卖’,‘头年一哄而上、来年一拍两散’,而要依托优质项目,实现持续增收。”南川区委农工委书记唐军说,“配股到户”后,长坪村贫困户股东户均土地流转、务工、分红等各类收入在7000元以上,增收效益明显。参股的农民,没有出现返贫情况。

在南川,贫困户虽然脱了贫,但产业帮扶政策不会中断,仍有一个过渡期。根据政策安排,类似“股权扶贫”这样的长效增收项目,贫困户脱贫3年内仍可以保留股权,享受分红收益。同时,脱贫户发展种植养殖、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产业的,连续3年给予贷款贴息和免费技能培训。扶贫小额信贷产品优先向脱贫户倾斜。

不仅产业帮扶不中断,与脱贫户生活直接相关的教育、医疗等倾斜性保障政策在一定期限内依然延续。地处重庆主城的渝北区,在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同时,建立2016~2020年1%农村低收入人群滚动帮扶机制,重点覆盖医疗救助、教育资助政策,低收入家庭子女学前教育每年资助2160元,小学寄宿生资助1000元。同时,区级设立重大疾病医疗救助基金,专项覆盖农村低收入人口。

驻村干部“脱贫不脱钩”助推村社发展

巫溪县石锣村贫困户陈清源最近完成一件“大事”:在驻村干部帮助下,他建起50多平方米羊圈,买了20多只山羊,有了稳定收入来源。谈起脱贫前景,陈清源说最感谢的还是金书记。

陈清源口中的金书记,就是巫溪县环保局办公室主任金良体。从2015年7月以来,金良体担任石锣村扶贫“第一书记”,帮助村里搞规划,制定一家一户脱贫方案。

石锣村地处秦巴山区腹地,土地贫瘠,农民靠“一亩三分地”脱贫难度不小。仔细梳理石锣村情况后,扶贫工作队和贫困户一起商定发展山羊、种植核桃。扶贫工作队还协调交通部门,申请30万元产业路项目,解决运输难题。

贫困村脱贫快,还得干部带。扶贫攻坚以来,重庆累计有1.8万多名党员干部深入贫困村社,谋划扶贫方案、实地负责落实,成了群众脱贫的主心骨、领路人。同时,重庆多个区县明确提出,贫困村“销号”后,扶贫集团不撤,驻村工作队不走,帮扶责任人不散。

在南川区风吹村,村民潘常友搞起了乡村民宿,每年收入有3万多元,摘掉了“贫困帽”。但驻村“第一书记”李大能最近还是多次踏进老潘家门,催着他赶紧到区就业局组织的微企培训班报到。“培训班是免费的,专门提供餐饮、食品卫生、住宿培训等实用技能,最适合老潘这样的农村创业者。”李大能告诉半月谈记者。

不仅为潘常友这样的脱贫户提供政策信息和专业指导,李大能等10名驻村干部最近还在谋划特色产业发展。“风吹村在今年初实现整村脱贫,但按照‘脱贫不脱钩’的要求,驻村干部仍然要扎根农村,巩固脱贫成果。”李大能说,除了帮助农民发展乡村旅游之外,村里通过农地整治、统一流转,引入专业合作社,规划发展香水梨、香榧两个千亩效益农业基地,让风吹村的产业真正做大做强。

“摘帽不摘政策”推动落后地区发展

脱贫攻坚既重视到户扶持,也重视解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问题。贫困问题是一个历史现象,绝对贫困解决了,还有相对发展滞后的问题。重庆稳定脱贫长效机制的另一大抓手,就是明确贫困区县“摘帽”后,原有政策可继续享受,同时叠加新扶持政策,打消基层“刚脱贫,又返贫”的担忧。

“摘帽不摘政策”,首先体现在帮扶力度不减上,原有对贫困区县倾斜的涉及社保、教育等20多项政策“锁定”,不管“摘帽”与否,力度不减。同时,市级新出台的针对贫困区县、贫困人口的政策,原则上应由贫困区县承担的部分,全部由市级财政出资,区县不再配套。

重庆潼南区于2015年底脱贫摘帽。“潼南区人均财力约为15万元左右,与全市平均的16.9万元还有差距,本级财政收入也不宽裕。”潼南区财政局副局长彭荣说,初步测算,按照原有政策,贫困帽一摘,潼南区每年约有2.8亿元上级转移支付可能取消,对潼南这样一个发展相对落后的区县而言影响不小。而现在“摘帽不摘政策”,财政支持力度不减,发展就更有信心了。

同时,新增政策项目取消区县配套,对基层推进民生建设帮助尤为明显。重庆武隆区水务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武隆以喀斯特地貌为主,工程建设成本高,加之本级财力薄弱,很多水利设施想修却修不起。但按照新政策,仅2016年武隆区各类水利建设项目就可减少配套资金7800多万元,投资压力明显减轻。(半月谈记者 李松)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