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半月谈

首 页 >> 今日谈 >> 2017,他们奔跑的新姿态 >> 阅读

2017,他们奔跑的新姿态

2017-12-29 08:29 来源:半月谈网 编辑:王静
分享到:

编者按: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2017年,各行各业涌现出众多牢记使命、不忘初心的践行者,他们是可敬可佩的人群榜样,他们是勇往直前的时代楷模。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感召着所有人。

这一年,天舟、大飞机、量子卫星、“复兴号”……众多“中国神器”或连通未来,或遨游太空,或纵横南北,或跨越海疆。一系列重大工程在彰显国家科技实力的同时,也把这个时代的知识英雄、科技功臣推上了历史前台;这一年,全国有28个贫困县脱贫摘帽,扶贫干部奔走在脱贫攻坚的第一线上,也走进了贫困群众的心坎里;这一年,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企业家迈开更大的步伐“走出去”,寻求发展的新天地,实现着互利共赢;这一年,那些扎根基层的教师和医护人员,将自己的青春热血融化进基层肥沃的土地中,滋养着我们这个时代奋勇前行;这一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度过了90岁的生日,在日新月异的和平建设时期,强军兴军仍是国家安全最可靠的保障;这一年,变革之势汹涌,改变世界之能澎湃。从象牙塔中、实验室里,到田间地头、工厂车间,广袤的中国大地上无数创业者挺立潮头。他们充满斗志,满怀激情,正努力用智慧和汗水浇灌新的希望。

让我们走近他们,一起感受时代的强劲脉搏。

11月20日,在浙江苍南站,乘客乘坐“复兴号”G7350次列车出行

那些参与重大工程的科技工作者们

半月谈记者 阳娜 王琳琳 马晓澄 刘羽佳

2017年,一大批自然科学研究取得的突破,为我国科技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原动力”;一项项举世瞩目的重大工程,正成为中国由大到强的新“名片”……一系列成就的背后,是一代又一代中国科技工作者自力更生、自主创新,为中国“科技之光”闪耀世界默默奉献。

中国科技成果井喷背后,

那些默默奉献的身影

“一剂青蒿素,拯救数百万苍生。”从美国拉斯克临床医学奖到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屠呦呦虽然年过八旬、荣耀等身,仍笔耕不辍。屠呦呦研究团队在开展青蒿素功效的拓展研究方面,仍在努力探索新领域,继续为造福全人类而奋斗着。

9月28日,由袁隆平挂帅的“海水稻”项目在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白泥地实验基地进行实地测产,我国首批耐盐碱水稻材料产量最高的达到亩产620.95公斤,意味着我国“海水稻”取得了又一重要突破。虽然已是87岁高龄,袁隆平一直致力于“海水稻”的研究。

40年磨一剑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忠贤,在打破大块铁基超导体高温极限的同时,一举拿下高温超导科研实验的最高峰,在新的世界纪录上留下了中国人的名字。在赵忠贤看来,高温超导的研究只是一个小领域,他所做的一切就像一滴水,映射出17年来我国科技界取得的巨大进步和举世瞩目的成就。

屠呦呦、袁隆平、赵忠贤……在以这些杰出科学家为代表的中国科研工作者的努力下,中国的科技成果建设呈井喷之势。

坚韧、严谨,打破重大工程“不可能”

重大工程的跨越,来自于“中国方案”凝结而成的厚积薄发,是集中力量办大事奏出的时代强音。而重大工程的建设过程,最能够体现我国科学家不畏困难、勇攀高峰,不负党和人民期望,奋勇向前的精神状态。

港珠澳大桥——一座长达55公里的钢铁大桥飞跨茫茫大海,历史性地将香港、珠海、澳门连在一起。这座在中国交通建设史上被称为“技术最复杂”的“世纪工程”,一次次挑战着工程师的智慧和建设者的勇气。

从动工建设到海中桥隧主体贯通,大桥的建设者们用八年时间,在挑战中不断摸索前行,创造“中国标准”,填补世界空白,打破不可能,让这条“蛟龙”跨于海上,使之成为中国迈入桥梁强国的里程碑。

2017年5月25日,“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示范工程成功正式完成穹顶吊装。“华龙一号” 的生产、组装涉及全国5300多家企业,近20万人先后参与了项目研制和建设。

“一种水泥的试验检测流程就长达9个月,一个土建项目每年可能面对数月的台风、高温挑战。”福建福清核电有限公司工程处处长杨铭说,“没有严格的管理体制和过硬的技术团队,就不会有‘华龙一号’的按期完工。”

自强不息,使命担当铸就中国梦

重大工程建设的实践表明,真正的核心关键技术是花钱买不来的,走引进仿制的路子是走不远的,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

党的十九大胜利闭幕后,北斗三号全球组网双星首次发射、顺利升空。根据计划,到2020年左右,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际,30多颗北斗三号卫星将星耀全球。

我国自主建造的卫星导航系统以“北斗”命名,饱含着中国建设必须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决心和信心。在关系国家重大竞争力的国际合作中,我国往往难有对等交流,处处面临不平等壁垒,甚至受到技术严密封锁。然而,北斗人就像革命战士一般,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迎难而上,实现了卫星导航系统建设的自主可控。

“中国航天早已不只是‘高大上’的代表。”中国航天科工集团董事长高红卫认为,人民的需要和呼唤,是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时代声音。目前,我国已有2000多项航天技术成果惠及国民经济、百姓生活。

重大科技工程,从来就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数年、数十年,一代甚至几代科技工作者们潜心钻研、奉献终生。中国科研工作者们敢为人先,坚定不移地为中国科技创新艰苦努力,让百姓生活质量日益提高,让世界见识了“中国力量”。

编后: 科研工作者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科技腾飞的中流砥柱。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中国必将不断涌现出一大批代表国家水平、引领世界前沿的重大科技研究和成果,中国的科研工作者也必将在创造一项项新纪录、新历史的伟大征程中,成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主力先锋。

编辑:李力

在广西隆安县念潭村,第一书记范小明(右)在核实贫困户自选产业项目情况

那些奋战在脱贫主战场上的扶贫干部们

半月谈记者 宋晓东 李平 李文哲

2017年,全国有28个贫困县脱贫摘帽。这背后,是那些奋战在脱贫主战场上的扶贫干部们的默默付出。他们奔走在脱贫攻坚的第一线上,也走进了贫困群众的心坎里。

踏踏实实干点事

“老宋,来俺家吃饭吧!”傍晚时分,村民招呼着正在走村入户的老宋。其实,老宋并不老,刚四十出头。“叫你老宋证明大家没拿你当外人。”老宋美滋滋地说。

老宋真名叫宋伟,是河南省农业厅遥感监测中心副主任。2015年8月,他来到河南省滑县任北李庄村第一书记。“没见面前,村里人都担心省城下来的干部吃不了苦,或是那种下来镀镀金就走了的。”北李庄村党支部书记刘洪选说,村里条件差,乡里给宋伟专门安排了宿舍,可没过两天,他就拎上行李住进了村委会旁简陋的水井管理房。这时,刘洪选心里悬着的一块石头落了地——这个书记是真来干事的。

踏踏实实为百姓干事的扶贫干部们收获的不仅是一张张亮丽的脱贫成绩单,更有老百姓大大的赞。

在河南省兰考县三义寨乡付楼村,50多岁的村民郝金刚腿有残疾,独自拉扯两个未成年的孩子,之前家里穷得连被子都不够盖。第一书记郭洁和扶贫工作队了解情况后,帮郝金刚翻修了房子,买了种兔,盖了兔舍。最近,郝金刚卖了一窝兔子,挣了1000多元。“啥是好干部?帮咱老百姓干实事的就是好干部。”郝金刚说。

四川省平昌县双鹿乡利民村第一书记王良成,被当地老百姓称为“实在亲戚”。

“实在亲戚”是王良成用脚跑出来、用手干出来的。村民李成伦说,修路时,王良成带头开挖路基,手上磨起泡、长了茧。“在他身上看不见当官的影子,就像咱自家的亲戚。”

中央党校教授辛鸣说,扶贫干部们要把党和政府对贫困群体的关心落到实处,不仅要有扶贫的本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对群众有真情实感。

感情在扶贫中加深,责任变成了自觉。在扶贫工作中,扶贫干部挤时间去贫困户家串门,找机会去跟帮扶对象交心,不仅人扎在了基层,更把心留在了基层。不少扶贫干部感触颇深地说,带领百姓脱贫已不是肩上的责任,而是他们发自内心的深切愿望。

有想法,敢担当,愿奉献

不少扶贫干部反映,扶贫工作不是累,而是难,吃苦只是“最低标准”,更要懂政策、有想法、有能力,才能带领老百姓脱贫致富。

西藏拉萨市城关区夺底乡维巴村扶贫第一书记达娃旦增走访发现,很多贫困群众不是不想富,而是不知道该往哪里使劲。为了给不同群众提供有针对性的救助,他想方设法提供多种致富渠道,让每一位贫困群众都能有一条适合自己的致富路。如今,维巴村已变身“家富、村美、人和”的先进村。

群众贫困往往受到当地的自然条件和落后思想束缚,摆脱贫穷就要打破现状,敢想敢干。如果不敢担当,遇到问题畏首畏尾,决策时躲躲闪闪,就会让发展的机遇白白溜走,脱贫致富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

重庆市丰都县包鸾镇飞仙洞村有肉牛养殖的传统,但由于当地严重缺水,养殖规模难以扩大。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的邵明磊驻村工作后,将肉牛养殖作为抓手,很快就争取到了扶贫资金和项目。然而,项目实施不久就卡壳了。施工中遇到青苗补偿、占地补偿、项目承包等难题,一些村民情绪激动,坚决不允许挖机进场。邵明磊一边拍着胸脯向村民保证,一边耐心细致地回应村民诉求。干部的担当给老百姓吃了定心丸,最终获得群众支持。

扶贫工作中,更有一批献出自己青春和生命的干部。狭窄的山路“挂”在绝壁上,路上、树上散落着汽车残骸,鲜血顺着山路直流而下,贫困户的信息登记表上血迹斑斑……今年“七一”前夕,重庆城口县3名扶贫干部在走访贫困户途中发生交通事故殉职。他们中,有两鬓斑白、即将退休却义无反顾扛起贫困村第一书记重担的何国权;有眼底动脉硬化手术3天,眼睛还缠着绷带就上山走访的彭中琼;有放弃假期,每天翻猪圈、钻鸡舍,5个小时扎在鸡群里打疫苗、看疫情的李奎。他们曾倾注心血的贫困村柿坪村已成为全县唯一拥有两家龙头企业的行政村,人均年收入达7403元。

摘帽不脱责,扶上马送一程

贫困县脱贫摘帽后,扶贫干部们并没有着急“甩手走人”。他们心里想得更多的是,扶上马还要再送一程,让群众在奔小康的道路上走得稳一点。

兰考县脱贫后,扶贫工作队就地转变为奔小康工作队。“脱贫不是重点,小康才是目标。兰考虽然摘掉了贫困帽,但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有很大差距。”兰考县委书记蔡松涛说,扶贫干部不能着急“班师回朝”,未来还面临稳固脱贫成效、避免返贫、带领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的艰巨任务。

在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大湾镇海拔2900多米的“贵州屋脊”,有一个名叫海嘎的贫困村。2010年3月,杨波来到海嘎驻村扶贫。在他的带动下,海嘎解决了祖祖辈辈行路难的问题。然而,让全村人诧异的是,3年后第一届驻村工作结束,他又主动申请回到海嘎继续驻村。“老百姓还没有彻底脱贫,我还不想走。”

7年来,海嘎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茅草屋变成了白墙青瓦的砖房,村中道路宽敞明亮,路灯成排,村民人均收入突破7000元,但杨波还不忍离开。“脱贫攻坚是一场硬仗,剩下的工作都是难啃的硬骨头,现在走我不放心。”

在脱贫攻坚中,扶贫干部是老百姓的领路人;而在脱贫后时代,扶贫干部则成为老百姓小康道路上的守望者。

编后:他们可能辛苦劳累,但永远精神饱满;他们可能领导一方,但却带着朴实的泥土气息;他们可能已经离开,但老百姓嘴上心里总时时念着他们。他们,就是奋战在脱贫主战场上的扶贫干部们——在中国最贫穷的土地上,奉献着热情、奉献着爱,用责任与担当,描摹人生最美丽的画卷。

编辑:姜磊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

首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