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半月谈

首 页 >> 今日谈 >> 移动APP之乱:抄袭成风 >> 阅读

抄袭成风,恶意篡改:移动APP的“江湖之乱”

2015-03-23 07:31 作者:段续 来源:半月谈网 编辑:李诗海
分享到:

APP是Application的缩写,指的是智能手机的第三方应用程序。在智能操作系统手机成为每个人“标配”的时代,让手机成为“万金油”的APP应用程序成为移动互联网上最具竞争力的产品之一。社交用微信、购物用淘宝、团购用美团、看电影用时光……几乎每一项生活需求都有相应的APP软件与之对应。

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企业、电商平台、创业公司将移动APP作为主战场,数十万计的应用程序通过各种渠道被推广、下载、分享。然而,看似美味的饕餮盛宴却问题多多:软件开发相互抄袭、低俗炒作博取眼球、隐蔽收集用户隐私、应用市场审核不严……APP市场的“江湖乱象”将何去何从?

乱象丛生:找个好玩易用的软件不容易

宋辉武是一名刚刚用上智能手机的“菜鸟”,对于各种APP程序并不了解的他最近比较闹心,“好多软件名称、图标都差不多,有的装上了就卸载不了,手机中毒与否都不知道。”

业内人士指出,宋辉武面临的“APP困境”仅仅是这个行业鱼龙混杂发展现状的冰山一角。“智能机普及前,开发手机应用需大量投入,网络架构、终端适配所需的人力、资金投入众多。”互联网行业资深咨询人士陈斓说,如今安卓、苹果系统普及,应用程序开发门槛大大降低,乱象丛生也就不足为奇。

——抄袭成风,一款应用火爆之后,跟随者蜂拥而入。2014年手机应用“无秘”一时间风靡,使用者能看到他人发布的匿名信息却无法获知对方的真实身份。一段时间后,各种与之功能相似的应用出现了爆发式增长,单从图标、功能、介绍上难以分辨,原创者有苦说不出。

——恶意篡改,在正版应用中打包加入广告代码甚至木马程序。在一家银行工作的网络工程师刘博曾下载过一款知名的手电筒软件,他发现自己的手机总会不定期地弹出广告信息,网络流量不定期“偷跑”,刘博怀疑这款应用已被篡改。业内人士指出,APP市场中有大量“打包党”团队,他们将热门应用破解之后加入广告、病毒等代码,再重新“打包”将盗版软件发布到网络,等待用户中招。

——窃取隐私,后台扫描用户通讯录、地理位置等信息。为数众多的应用软件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识别用户基本信息,进行有效的用户消费行为分析,并与广告商合作取得不菲的收入分成。一些用户在刷机之后,获取系统权限,给恶意软件可乘之机。受病毒感染之后的手机很可能泄露网银等关键信息,给用户造成损失。

——内容混杂,不少APP软件通过传播低俗、有害信息谋求扩大用户基数,获取利益。记者在一家国内知名的APP市场简单搜索后发现,一些排名靠后的软件介绍露骨,几乎是三句话不离“床笫之事”。

鱼龙混杂:是个软件就能“上得厅堂”

打包、刷榜、植入、山寨……这些看起来并不熟悉的词语却是国内APP市场不容忽视的缺陷。“每个APP软件想做什么、能做什么几乎都由软件开发者决定,没有一个严格的技术规范对软件功能进行限制。”猎豹移动安全专家李铁军说。

“整个网络生态有问题。”李铁军说,“国内网民基本没有付费使用软件的习惯,这种情况下开发者只能通过其他方式盈利,获取隐私、盗取信息等擦边球行为主要还是为了获取软件开发收益。”无法通过软件本身盈利的困境让许多灰色行为有了合理的生存土壤。

通常情况下,APP软件经由各大应用平台以供用户下载。在李铁军看来,国内移动互联网市场竞争激烈,以安卓系统为例,国内安卓第三方下载平台有数百家之多,其中许多平台审核步骤往往形同虚设。“用户基数扩大是APP软件利益相关者的共同目标,许多行为都是为了这个目标服务。”李铁军说。
业内人士指出,和频繁读取用户位置、通讯录等隐私侵犯行为相比,假冒网银、支付等APP的行为危害性更大。据360互联网安全中心披露,一些经过篡改的网银APP客户端可以截获用户账户名、密码等数据,一旦这些盗版银行客户端软件被发布到审核不严格的第三方市场中,就会严重威胁手机用户的移动支付安全。

混乱不止于此,除却软件自身的良莠不齐,整个移动互联市场的繁杂也让人难以琢磨。按常理来说,所有APP应用商店都会对应用程序进行排名和推荐,下载次数和评论始终是确定排名的重要因素。然而在业内,排名不可信已经成公开秘密。“创建虚拟账户,用几十上百个设备刷新下载量和评论,几百元就能买到几千几万次下载量。”一位刷榜者坦言。

此外,对市场非理性的追捧让不少人投身APP创业洪流,各类资本迅速介入,让许多软件设计者靠玩概念、讲故事“圈钱”,“捞一把就走”的心态普遍。“许多设计者不是把精力放在产品上,而是期待怎么能忽悠到一大笔投资,套现后迅速撤离。”成都墨之坊科技公司CEO陈吕洲说。

规范发展:行业自律、市场监管并重

一边是红火繁荣的移动互联市场,一边是各种乱象的暗流涌动,APP程序的多头管理使得监管成效甚微。工商、消协、广电、网信等主管部门大都涉足其中,一旦用户权益受损,找谁维权就成了让人头痛的问题。“针对一些APP软件的侵权行为,利用现有法律法规界定困难较大。”陈铁军说,“基本是靠杀毒软件和行业自律,监管部门应从各类应用程序下载平台抓起,合理加强其审核鉴别能力。”

但在很多人看来,对APP软件的审核既不能太严,过于严格会人为提高创业门槛,但过于宽松又对解决眼前的混乱无济于事。“可以建立一种宽进严出的管理氛围,提高APP平台的审核力度,设置底线,加强事中审核,既保护开发者积极性,又可以净化市场。”陈铁军说。

此外,行业自律也被许多互联网人士寄予厚望。2014年11月,北京市相关部门率先召集50多家移动客户端、APP应用商店、APP工场,签署《北京市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公众信息服务自律公约》和《承诺书》,希望借此整治APP乱象。

东北师范大学传播学教授金振邦表示,可以建立有奖举报、鼓励举报的氛围,充分调动网友对各类APP的违规行为进行挖掘。同时,还可在互联网实名制基础上将公民道德评判员等第三方社会机构纳入到违规APP信息监管环节,通过评估互联网服务提供商行为,形成刚性道德自律机制。

针对一些APP软件扫描用户隐私的行为,法律专家建议应通过清晰的法规条文进行界定,让用户维权有法可依。“应研发网络服务商自查与监管部门巡查相结合的技术手段,对海量信息进行有效筛选拦截,最大限度查处APP软件的违法行为。”吉林省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副主任陈雨点说。(半月谈记者 段续)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