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半月谈

首 页 >> 今日谈 >> 孔孟故里人:古风存,德未衰 >> 阅读

古风犹存德未衰:今日孔孟故里人

2014-11-10 08:22 作者:刘宝森 来源:半月谈网 编辑:tianye
分享到:

深秋,山东。道路两侧的树叶已泛黄,随风落下。正如2500多年前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历经沧桑却仍在浸润着这块圣地人家的日常生活。曲阜、邹城,仅占中国国土面积万分之三的两座城市,拥有孔孟诞生地、儒家文化滥觞的地位,因文化而扬名,也理所当然地承担起了为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树立典范的义务。

9月28日,孔子故里山东曲阜孔庙举行祭孔大典,祭祀人员在表演祭孔舞乐。新华社记者 徐速绘 摄

古风犹存,传统礼制现代“复活”

清晨8:00,曲阜孔庙万仞宫墙前。晨钟透过晨曦,代礼官着古装礼服,撞钟24响,曲阜明故城开城迎宾。

临近孔府、孔庙的阙里街上,古朴的建筑林立两侧,不久前孔子文化节营造的氛围仍未散尽。9月28日,这座城市举行了一年一度的祭孔大典,纪念这位圣人2565岁生日。

坐上仿古马车,赶车的孔师傅聊起前几天参加祭孔大典的经历并竭力劝说半月谈记者,明年一定要再来感受历代帝王无比重视、经过沉寂又得以“复活”的祭孔仪式。

“三孔”附近人流穿梭。孔庙大成殿前的祭孔台上,“鸣赞”李文广说:“每年祭孔大典,我站的这个位置,就是鸣赞的固定位置,古时鸣赞的职能通常是负责朝会和宴飨等礼节。”

唐代以后,全国各地都设立学庙、私塾,祭祀先师孔子成为一种普遍仪式。

每年9月28日早9:00,祭拜者由孔庙万仞宫墙入,鸣赞一声“启——户——”,大成门缓缓打开,等候在外的拜祭者步行至大成殿前。随着鸣赞“起乐”、“起舞”的呼号,伴随不同乐章,八佾舞者伴乐而起,祭拜者依次敬献花篮、完成献礼。

“祭孔是一种普及的仪式,但又是神秘的。”做了大半生文化研究的曲阜文博副研究员彭庆涛一直持这样看法,“作为孔庙祭礼中规格最高、充满着虔诚的释奠礼,其程序严谨、繁琐,只有曲阜孔庙千百年来得以延续,受传统祭奠先师礼制影响最深。”

祭祀的传统深深烙印在曲阜人的生活中。在老曲阜人、孔子76代后裔孔令绍家里,同本家先人牌位摆在一起的,还有孔子的牌位。“上世纪60年代初,爷爷带要进学堂的我去孔庙拜祭过孔子,爷爷说,孔子是咱的祖上,更是大家的先师。”所以,孔令绍家里一直沿袭着祭祀先人的同时也祭拜孔子的传统。

孔令绍说:“祭祀孔子有公祭和家祭两种,一代代传承下的祭祀礼仪,都浸润着对先祖的感恩、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然而,祭孔随着孔子地位的沉浮也历经波折。历史上,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曾被治国者尊崇,但也屡受冲击甚至一度被边缘化,祭孔一度被迫中断。“非常痛心”,不论是孔令绍还是彭庆涛,谈到这段经历时,都这样感慨,尤其是在“文革”时期,孔子的声望跌至最低点。

“由原来的以孔子故里为荣,到那时的诚惶诚恐,心理上的打击是毋庸置疑的。”彭庆涛说,“即便是最严重的那两年,融到曲阜民众骨血里的对祖先的感情、对传统礼制的遵从,仍幸得保存。”

1984年,沉寂了多年以后,“孔子故里游”在曲阜举办,祭孔仪式演出出现在人们眼前。这时的李文广成了一名大成殿前八佾舞生。将近30年的坚持,祭孔大典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李文广作为传承人,又担起了传承祭孔大典的重任。

“传承就是最大的收获,虽然坚持得很苦,但值得。”李文广解释说,每个时代的祭孔大典都在变革,与时代发展相协调。

2004年祭孔大典由家祭改为政府公祭,这一文化习俗也成为曲阜民众尊祖崇圣的重要传统,祭孔大典也备受瞩目。孔令绍在孙子3岁时,就带他参与了孔庙公祭之后的家祭。“从小就给儿孙提供一个瞻仰先辈、感受传统文化的氛围。”

在孟子故里——距曲阜只有半小时车程的邹城市,2006年官方首次祭祀孟子。在“两孟”景区,今年还再现了男子加冠礼和乡射礼。前者是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后者在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属于六艺之一,通过“礼”的形式,将这一武艺提升为谦和养性、修身自律的君子之道。

“100多年来对儒家思想的挞伐,并没有将儒家思想真正打倒。报本反始,民德归原也。”同是曲阜人的孔子研究院研究员、孔子75代孙孔祥林谈到祭祀先贤的意义,认为祭祀最重要的功能就在于进行教化,不仅是成圣成贤的教化,在当代中国社会环境下,更是对一般民众进行伦理道德教化。

如今,曲阜大成殿前,古柏森森、香火不息,可以经常看到来自五湖四海的“朝圣”团队。为了让更多的游客了解重要的礼仪祭祀文化,体会传统礼制的魅力,2013年以来,曲阜推出祭孔大典常态化演出、晨钟暮鼓、开城仪式、“孔府大戏台”等演艺活动。今年10月26日起,曲阜首次启动“百姓朝圣”活动,当地百姓不再做看客,而是直接参与到祭祀活动中。

“十年前我来过曲阜,当时就是随意地在古建筑里转一转,这次参加了孩子的成人礼,听到孩子在老夫子面前宣读成人誓词。”来自福建厦门市的王女士告诉记者,“感觉这里的空气里都弥漫着文化的味道。”

文化复兴,圣人故里学风正劲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曲阜,几乎人人都能随口背出几句论语。赶车的孔师傅拿出一本《论语30句》小册子。他说,这是市里发的论语通识读本,基本人手一份。

将传统文化传承由“传统”向“现代”拓展,孔孟故里人一直在寻找合适的方法,“背《论语》免费游三孔”便是其中一个。

在孔庙万仞宫墙前“论语背诵厅”内,来自北京市的中学生刘均涛已经等了好一会儿。“应该没问题,平时课上就学过《论语》,来以前还复习了一个月。”刘均涛将报名表填好交由工作人员,录入报名系统并采集了头像信息,就在等候区一边等待、一边抓紧再背几遍早已烂熟的《论语》。

“规则是十分钟之内,背出30则完整的论语。”担当“裁判”的王老师记录背诵内容。背诵结束后,王老师纠正了刘均涛一些发音不规范的字词,并随意抽取了五则论语让他释义。刘均涛顺利过关,领取了“背《论语》免费游三孔”荣誉证书。

在曲阜人眼里,越多人读《论语》,就有越多人思圣贤、念孔子,曲阜作为中华传统文化发展风向标的引领作用才得以更大程度发挥。

“读论语、思圣贤、学做人”的理念也正逐渐回归到邹城居民的日常生活中。“中华经典诗文诵读”、孟子公开课、中小学生免费进孟府孟庙普及工程等邹城特色活动,让优质的孟学教育资源成为了大众所能共享的公共资源和文化“福利”。

让传统文化更接地气成为两地的共识。曲阜今年还推出了“百姓儒学”工程,其措施包括为每个村配备一名儒学讲师。

半月谈记者采访期间,曲阜市吴村镇峪西村的儒学课堂内,来自曲阜市导游服务公司的资深导游李学新正在讲授关于孝道的儒学课,听课的是近百名村民。一个小时里,李学新的讲授被五六次掌声打断。

同为儒学讲师的曲阜市实验小学德育处主任孔为峰,已在4个村庄讲了课,他最大的体悟就是要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村民明白孝道、邻里和睦等儒学经典中的道理。

“我姓孔,是曲阜人,是老师,幼时读《论语》知道先师孔子,知天命之年依然在读《论语》,开始觉得自己有能力为弘扬先师思想做一些事情。”出身农村的孔为峰,看着村里的一部分老人为了孩子、掏空了自己,却看不到孩子的感恩,甚是忧虑。“除了教学,我没别的本事,然而‘士不可以不弘毅’,宣讲儒学,种下仁爱,就一定有收获。”于是,双休日、节假日,孔为峰义务走向民间,当起传统文化的传播者。

历史上曲阜曾经有八大书院,吸引八方学子前来朝学,彼时曲阜,礼仪之邦名不虚传。那时的学习读书要比现在单纯得多,相比当下社会愈演愈烈的功利性学习之风,端正学风也是呼唤道德回归的重要部分。

对此,孔令绍深有同感,孔子首开私学之风,推崇“有教无类”,成就了曾经“至今齐鲁遗风在,十万人家尽读书”的盛景,然而作为普及教育的发源地,曲阜也未能幸免功利之风的影响,经济大潮冲击下,学风大不如前。

“把优秀的儒家传统文化普及到最基层,延伸到每一个村庄、社区、单位,是我们推进‘百姓儒学’工程的根本目的。”曲阜市委书记李长胜介绍说,百姓儒学就是要让儒学经典教育不仅覆盖城市居民,还要向405个村庄延伸,让近50万农民也能接受儒家经典培训。

“‘百姓儒学’的提出,在初期必然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只要坚持做下去,纯正学风的恢复就会有希望。”孔令绍毫不掩饰对未来美好愿景的畅想。

同政府主导一系列传统文化复兴发展相辅相成的,是曲阜民间传统文化培训产业的繁荣。

在曲阜岐黄街,儒源儒家文化体验基地已经致力于传统礼仪文化教育十余年。基地校长金辉在谈起办学初衷时,眼睛里透着一股倔劲儿。“当时就看到儒学不被人重视,社会上道德又缺失得厉害,自己有责任和使命去弘扬传统文化,便毅然投身到儒学教育中。刚起步的时候被很多人不理解,甚至学校里老师都走光了,但自己坚持了过来。”

2011年,金辉将学校从济宁市搬到曲阜,她觉得这里才是儒学文化的根,在这里讲儒学更有底气。

德风沐雨,发掘传统的当代价值

目前,曲阜405个行政村村村建有善行义举榜,赡养老人、诚实守信等情况一一上榜公示,全市则形成了市有市榜、镇有镇榜、村有村榜、家有家榜、行业有行业榜、企业有企业榜、学校有学校榜的榜群效应。

在距离山东曲阜孔林景区不远的林前社区居委会,一面“彬彬有礼教育学校”的牌子格外醒目,更吸引刚到此地的人们一探究竟。社区党支部书记孔祥龙介绍说,林前社区住着1800人,其中近80%从事与旅游相关的职业,以前常出现欺客、服务态度不好的行为。

商业化风气之下,道德失范的现象在这个圣地也曾屡屡出现。在长春牌坊西侧经营刻章生意多年的田宝兵谈起当时的场景,还显得不好意思:“以前店里的产品从不明码标价,觉得游客能唬得住就赚一笔。老是遭游客投诉,咱面子上也过不去啊。”孔祥龙介绍,后来,社区设立了“彬彬有礼教育学校”,大家慢慢地就知道了“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现在,与游客争吵的现象越来越少了。

2012年起,曲阜从传统儒家文化中提取“爱、诚、孝、仁”四德,在全市实施“彬彬有礼道德城市”建设工程,评出了40名“四德”模范,每人的事迹都启迪人心思善。

在北京勇闯火场牺牲的消防战士刘洪魁、用十岁的肩膀扛起家庭重担的少年扈芊芊、动员员工孝敬老人常回家看看的经理闫学华……他们释放出正能量,共同筑起孔孟故里人的道德新高地。

两年多来,全市成立了675所“彬彬有礼教育学校”,编写并免费发送10万份特色传统道德文化教材。

崇德尚礼,见贤思齐。今年8月份,金辉在“彬彬有礼教育学校”上课时,发生了一个很有趣的事儿。“站在讲台左边的一位40岁左右的男子,拖鞋、短裤、光膀子,觉得他听得挺认真,但不一会儿就不见了人。又没过多久,他又回来坐在讲台这里。这次是穿布鞋、着长裤、穿上衣,一身正装。他对我们的工作人员说,他是附近一家酒店工地的民工,听课后很受教育,觉得再不回去换身衣服,就听不下去了。”

万户风犹古,千年德未衰。德风沐雨,润物无声,“东方圣城、首善之区”越来越散发出德性光辉。(半月谈记者 刘宝森)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