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半月谈

首 页 >> 观点 >> 专栏作家 >> 赵青云 >> 航海梦 中国梦 >> 阅读

航海梦 中国梦

2014-02-25 11:06 作者:赵青云 来源:半月谈网 编辑:tianye
分享到:

文 赵青云

满怀着对实现“中国梦”的美好憧憬,我们迎来了第九个中国航海纪念日。2005年,为纪念中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中国政府将7月11日确立为中国“航海日”,同时也作为“世界海事日”在中国的实施日期。如果说1905年梁启超先生在郑和下西洋500周年发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是一个民族不甘屈辱的呼声;而100年后的航海日纪念,则是中华民族放眼海洋、奋发崛起的需要。如今,“航海日”已成为航海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通过探索、沉淀和传承,折射出了与时俱进的精神。2013年中国“航海日”的主题是“通江达海,兴海强国”,这准确把握了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海洋强国战略”的时代脉搏,充分体现了传统航海文化精神,蕴含了振兴航海事业、建设海洋强国的信念和决心,契合了中华民族实现中华复兴之中国梦的时代要求。

中国是最早利用海洋、征服海洋的国家,航海与航海文化的发展几乎贯穿了中华文明史。然而四百多年来的“禁海”制度,中华民族失去了海洋,弱化了海洋观念,没落了海洋文化;百年的近代屈辱史,在全世界华裔后人心灵上留下了抹不去的阴影,实现中华民族之伟大复兴是所有华人的共同愿望。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非常重视航海与海洋事业的发展,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国民对航海、海洋、蓝色国土等方面的认识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战略的实施,把文化建设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高度。航海事业的发展和航海文化的建设正处于新的历史机遇期,体现了文化强国与海洋强国双强战略的高度融合,意义重大。

一、两个角度诠释航海文化

航海文化,自然要从海说起。“海”字,由“水”、“人”、“母”字组成,水为人之母,生之畜之,长之育之,海洋孕育了生命,哺育了人类。上古神话中的精卫填海、鲧禹治水、八仙过海均表明了中华民族寻求认识海洋、征服海洋的努力。山顶洞人用海蚶壳做装饰品,河姆渡人“以棹为马”,殷商时期的龟壳甲骨文,人类开始逐步感知海洋、了解海洋因鱼而渔,因渔而船,因船而运,因运而通,因通而兴,因兴而盛,因盛而强,依托海洋获“鱼盐之利”、得“舟辑之便”。于是海的特性成就了海洋文化的深沉底蕴:

包容。即海纳百川,融洽无间,有容乃大。海洋浩瀚壮观、自由傲放、奥秘无穷,被人类视为力量与智慧的象征和载体。不拒涓流,故能荡其雄浑,航海文化的包容,同样体现在对不同文化的兼容并蓄,“既能容又能融”的特质体现在对文化多元性的包容、与经济社会的融合以及在全球发展的融入。一个民族的自强自信来自于对多元文化的交融互补;一个行业的壮大发展来自于与经济社会的高度融合;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亦需要主动融入全球发展并抓住一切发展机遇。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以开放的心态,开阔的胸怀,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借鉴世界各国文化元素,拓展和弘扬中国航海文化,促进社会各界对航海事业、对海洋发展的支持将对兴海强国发挥重要作用。

平和。即宁静温和,自在和谐。海“平”于面。海洋广阔无边,虽有岛礁岸线阻隔,却始终保持着整体上的平。海“平”于行。海洋对海岸、礁石不计岁月地拍击冲刷,以其独有的温和和恒心潜移默化、润物无声般地改变着山川地貌。海“平”于心。海面上纵有狂风骤雨、惊涛巨浪,大海深处依然平静如镜、岿然不动。海“平”于合。海浪的力量源于水滴的合力,源于每个波浪经久不息的冲击。

航海文化的平和讲究的是一种融方于圆的心境,一种豁达开朗的处事态度和雍容大度的人生观。郑和壮举不同于西方殖民航海的核心就是平和,七下西洋传递的是平等与和平。中国梦的实现同时需要一个漫长艰苦的过程,一种脱胎换骨的转变,不但要用平和的心态面对追梦过程中的成败得失,更要把平等与和平作为实现民族梦想的基石。

除了海的特性,航海文化同样具有“航”的品质:航,即“舟”之“亢”,航船的高亢奋进、勇往直前、风雨无阻,体现了航海文化中的“通达”与“开拓”:

通达。如果说“包容”体现的是“海”的特质,“通达”则诠释的是“航”的内涵,即贯通古今,济达天下。体现的是航海文化纵向的历史传承和横向的中外交流。无论是《尚书》里记载的“环九州为四海”,还是航海实践上开辟的海上丝绸之路,这些印迹都聚焦在600多年前郑和令世界瞩目的航海之旅,持续28年,远航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体现的坚忍不拔、勇于创新、开放交流、友好互惠、和平共处的精神依然历久弥新。同时,航海作为对外交流、商贸的重要手段,在地球超过70%的海域里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往世界各地的行业特质赋予了其搭建与世界各国交往合作平台和桥梁的天然使命。同样,中华复兴之中国梦是历史的、现代的,也是未来的。要实现中华之伟大复兴,同样要做到“通达”,古今中外为我所用,同时把中华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

开拓。即开创拓展,进取超越。这种精神在传统航海文化中显得尤为突出。航海发展史上,在航海技术并不发达的情况下,“一个宁静的海的温柔的蛊惑/也不能用微笑的轻波引诱任何人/到海上去丧生:因为在那个时候/大胆的航海技术还没有产生出来。”(卢克莱修《物性论》)。可以想象,航行在浩渺无边的海洋上需要多么巨大的勇气!黑格尔曾写道:“大海给了我们茫茫无定、浩浩无际和渺渺无限的观念;人类在大海的无限里感到他自己的无限的时候,他们就被激起了勇气,要去超越那有限的一切。”航海文化始终浸透着一种外向性、开拓性的情怀,同时也始终洋溢着一种对人类、对宇宙终极关怀的精神。中国正在由大国迈向强国,建设海洋强国,构建文化强国都需要发扬开拓进取的精神,需要有着一种对本国国民、对世界和平负责的深深的人文关怀。

中国“航海日”作为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的国家法定活动日,旨在弘扬航海精神、航海文化,增强国民航海意识、海洋意识和海权意识。看似只是一个纪念活动,但以更宏观的视野看,其更深层的意义在于传递航海文化中的包容、平和、通达、开拓等精神和内涵以及体现我们时代发展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观,有助于更好地凝聚民心、发挥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这与建设海洋强国,实现中华复兴的追求是一脉相承的。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

首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赵青云
浙江省杂文协会副会长,高级工程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