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半月谈

首 页 >> 观点 >> 专栏作家 >> 王新亚 >> 超越贫困的“三西”精神 >> 阅读

超越贫困的“三西”精神

2013-10-23 09:01 作者:王新亚 来源:半月谈网 编辑:tianye
分享到:

文 王新亚

许多人也许没有留意到一条新闻:今年是“三西”地区扶贫开发30周年。在中国的西北角,一个贫困地区的30年奋斗,其意义究竟有多大?或许它收获的GDP在中国的经济发展全局中无足轻重,但它所昭示的启发意义、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却必然要在中国当下的科学发展之途上树起一座引人注目的丰碑。包括宁夏西海固、甘肃定西和河西在内的“三西”地区曾被称为“贫困之冠”,如今也刚刚从温饱迈向小康之路,但它已经拥有了富饶的精神,那便是被概括为“领导苦抓,社会苦帮,群众苦干,以苦为乐,变苦为甜”的“三西”精神。

“三西”精神是人民群众为主体创造的精神财富。从“输血”到“造血”,“三西”扶贫理念经历曲折转变,最终走向人民群众自我发展的康庄大道:不再依赖“等靠要”,不再“要资金不要项目”,“三西”人民主动走市场、谋发展,硬是在看似一无所有的土地上刨出一个个扶贫产业的“金蛋蛋”。这就启示我们,发展必须尊重群众的智慧,发展必须让群众成为主体,这样的发展才能获得前进的动力。

“三西”精神具有鲜明的市场经济时代特征。“三西”扶贫开发,是中国在改革开放、走向市场经济中的重要选择,它不应该、也不会脱离市场经济而存在,它的历史也正是一部“三西”人民逐渐走向市场、融入市场经济的历史。“三西”人民在市场洗礼中铸就了不畏艰难、坚持奋斗的“三西”精神,而这正是一个市场经济主体在激烈竞争中应有的精神面貌。对中国而言,这样的精神具有永不过时的价值。

“三西”精神是科学发展带来的丰硕成果。“三西”扶贫开发,不是简单地如何“把钱袋子装满”,而是在努力为群众增收的同时,追求生态改善、社会进步、文化繁荣等等的可持续发展。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三西”精神不是一味地“战天斗地”,而是在全面协调可持续前提下的努力奋斗的精神。我们今天的扶贫开发,往往要面对贫困地区脆弱的生态和强烈的发展冲动这一对矛盾,特别需要秉持这样的精神。

如同扎根于西北干旱土层中的柠条一样,“三西”精神生发于艰苦的扶贫开发工作之中,最终开出鲜亮的花朵。或许“三西”的自然贫困面貌难以很快改变,但千万“三西”人民的眼睛却因“三西”精神而闪亮,他们焕然一新、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令今天的“三西”地区做到了超越历史,超越贫困。在中国仍然任重道远的消除贫困之路上,这样的精神将是一个重要的启示。(刊于《半月谈内部版》2012年第7期)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

王新亚

《半月谈内部版》编辑室副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