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半月谈

首 页 >> 观点 >> 专栏作家 >> 滕朝阳 >> 高处坠落的悲伤如何从心头坠落 >> 阅读

高处坠落的悲伤如何从心头坠落

2014-06-27 23:40 作者:滕朝阳 来源:半月谈网 编辑:tianye
分享到:

文 滕朝阳

6月24日下午,合肥18岁的小伙子小王从27楼自家阳台上坠落身亡。据知情者称,小王是一名高三毕业生,当天上午放榜,“他成绩不理想,可能一时无法接受,发生悲剧”。而尤令人百感交集的是,记者从警方了解到,事发前家中还有父亲和爷爷,“他父亲劝过他,可惜没劝住”。目前,辖区警方已介入调查。

学生自杀,仿佛已成高考的一个组成部分,又仿佛是高考的一个灰暗底色。尽管如此,看到这样的消息,相信很多家长仍会生出无限感慨,脑中甚至会浮现“此时有子不如无”的诗句。而对小王的父亲和爷爷来说,小王从高处坠落的一刹那,悲伤从此就无法从他们的心头坠落。

在过去、当下以及可预见的将来,以“高考不重要”来劝说学子们自我减压,显然是苍白的,甚至是轻浮的。高考的成败自不能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但谁也无法否认高考之于人生阶段的重要性。无论是直面高考的压力,还是去国外上大学以回避竞争激烈的高考,都无不证明着高考的重要性。

高考是很多人都会经历的重大事件,是对人们知识和心理的一次重大考验。但高考的巨大压力,其实从幼升小、小升初、中考特别是高考进入倒计时便逐渐累积,只是当学子们进入高考考场或高考成绩揭晓时,才更有可能成为压力的临界点。有人主张在考试结束后,应加强对考生的心理关怀,这诚然是必要的,但效果却无法预测。“可惜没劝住”的悲剧,就是一个最新的注脚。

高考俨然已成国家大事,它所释放出来的压力是立体的、全方位的,几乎社会的每一个角落都能感受到。特别是高考期间,整个社会仿佛处于一个巨大的压力系统之中。而承受压力的主体,又以迎接高考的学生、家长和学校为主。

升学率、高考成绩排行榜等给学校造成的压力,无疑会分解到学校领导和老师身上。在一定意义上或许可以说,学校领导及老师其实是一群需要心理疏导的人,但人们似乎很少看到这个问题受到重视。仿佛自己的内在需求被忽略就倾向于忽略别人的内在需求,校方对学生面临高考的心理压力也很少关心。而更为普遍的事实是,学校本为“教书育人”的所在,如今只剩下“教书”了。

家有高考生的家长,他们承受的压力显然有别于此前因孩子学习、考试给他们所带来的压力。上大学曾有“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悲壮,如今上大学并不太难,但水涨船高,人们又开始为上名牌大学而激烈竞争。这当然关系到孩子的前途,或许也关乎家长的面子,双重的压力使家长变得异常焦虑。在一定意义上或许也可以说,家长其实也是一群需要心理疏导的人,但人们同样很少看到这个问题受到重视,同样很少看到家长带着孩子共同接受心理咨询。

在所有的压力主体中,最可怜的是高考学生。老师指望他们为学校增光,家长指望他们实现家长所寄望的理想和目标。谁都可以把压力转嫁到他们身上,唯独他们不能。他们成为事实上的来自各方压力的承载者、实现各种希望的最终责任者,学习好的或不那么好的学生,都无法逃脱这种境遇给心灵造成的压迫。

即使是未成年人,也需要一定的挫折教育,在走向成年的途中,培养对失败的承受力尤其重要。但在此过程中,更需要对学生的心灵关怀和心理疏导,以为随着年龄的增长承受挫折的能力便会自然增长,是一种危险的误判。人多是最大的国情,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人们为获取稀缺的优质教育资源的竞争难以缓解。任何社会都有可指责之处,但当指责社会成为一种时髦的时候,它就成为一种时弊。如果人们形成了“眼睛向外”的偏好,便很容易忘记如下基本事实:孩子首先是自己的,其次才是社会的。孩子从高处坠落的悲伤,又如何才能从为人父母者的心头坠落呢?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

滕朝阳

半月谈杂志社总编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