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半月谈

首 页 >> 观点 >> 专栏作家 >> 滕朝阳 >> 无关歧视 >> 阅读

无关歧视

2013-10-29 09:15 作者:滕朝阳 来源:半月谈网 编辑:李诗海
分享到:

一个周六的下午,我带着小孩参加完一场考试,搭乘103路公交车回家途中,不期然撞上了一次“奇遇”。

一个中等个头的小伙子不从前门刷卡上车,而是与众不同地从专供下车的后门蹿上来。五十来岁、戴着眼镜的男售票员提醒小伙子不能从后门上车(却也没有把对方轰下去),或许是语气生硬了些,小伙子大发脾气,由此拉开了争吵的序幕。车开了一路,两人争吵了一路。

其间,小伙子“力邀”售票员中途下车“单挑”,后者没有响应,但我想,倘售票员是同样气盛的年轻人,或许就免不了一场恶斗。小伙子开口说话,人们才从他浓厚的乡音,得知他不是北京本地人(为免歧视嫌疑,姑隐去其地域)。见挑战未奏效,小伙子又语带威胁,说自己反正是光棍,你拖家带口,看谁怕谁!车上有乘客看不惯,就批评小伙子做得不对,还跟人吵。小伙子哪听人劝,愤怒地叫对方闭嘴。

既然已经斗上了,哪怕是“文斗”,就别指望双方温良恭俭让。也许是旁人的劝阻,让小伙子感到车上所有的人都在“欺负”他,所以又忽然嘟囔说,北京人看不起外地人,北京人有什么了不起,我最看不起北京人了。显然,这就涉嫌歧视,很有点“文化”的意味。

果真是北京人看不起他这个外地人吗?在别的场合,小伙子有无受到歧视,自不得而知,但在这趟车上,自始至终我没听售票员提到“外地人”这三个字;而小伙子从后门一跃而上之时,售票员除非有特异功能,否则也不可能在对方开口说话前就判定他是个外地人。倘非要与歧视纠缠不休,倒可以说这个小伙子歧视了北京人。你想,北京人都规规矩矩地从前门上、后门下,他偏从后门上、后门下,公然违反当地交通规则且不以为非,这不是歧视又是什么呢?

这样的遭遇虽说不上是百年一遇,却也颇有点不同寻常,然而,哪怕只碰到一次,也不免留下深刻印象,使人感到人与人之间的差别,绝非一般人想象中那样小。车上的一幕,令我立刻想起此前轰动一时的故事。一个大陆游客带孩子乘坐香港地铁时,孩子在地铁里吃东西,一旁有港人上前劝阻,引发大陆游客的不满,随后发生了激烈争吵。然而,内地的舆论似乎有点沸腾了,有教授甚至骂香港人是“狗”,香港人也不客气,把内地人比作“蝗虫”加以回敬。这个小伙子和那个大陆游客是不是很有几分神似呢?车上劝阻小伙子的乘客,与香港地铁里劝阻大陆游客的港人,是不是也很有几分神似呢?

香港不像北京,可以在地铁里面大吃大嚼,但他们的规定,并非专门针对外地人,而对本地人网开一面。同样,在北京乘公交,哪个门上、哪个门下,都有一定之规,也不是只要求外地人遵守,本地人就有随便上下的特权。其实这冲突充其量只是由不守规矩所引发,根本与歧视无关。但世间总有人得理不饶人、无理闹三分,自己有心或无意犯错,别人来纠正,似乎脸上便无光了,自己的过错无所谓,而他人纠正自己的态度倒至关重要。倘若有人维护规矩的态度坚决、措辞强硬,那么必定是歧视无疑了。

说到规矩,自然与文化有关。有没有规矩,有什么样的规矩,大抵能见出文化的差异。地域歧视不对,地域文化差异总是无法否认的事实。香港地铁有禁吃东西的规矩,北京地铁则无;有些地方公交车可以随便上下,北京则不行,这就是规矩的差异,也体现着文化的差异。一个规矩能否立得住,首先要看这规矩与当地公众的行为习惯、文明程度是否相适应。在北京地铁里,大家都不妨大快朵颐,但这不表明它比香港地铁更自由、更开放、更有人情味,代表更高更有价值的文明。一个规矩能够得到普遍遵循,自然是因为规矩确立的秩序,对公众公平而有利。若有人有意识地破坏规矩,除了他想得到超越众人的好处,别无合理解释。有人认为一些人不守规矩所获甚小,所以是小事一桩,殊不知此事虽小,可以喻大。

人的流动性增强,乃是现代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由此必然导致人们对不同规矩的不适应,称之为文化冲突也未尝不可。但入乡问俗、入乡随俗,实在又是极为古老也极为有益的教导,不当视为外来者取悦本地人的策略,而应是起码的尊重。没有了这尊重,就取消了融合的可能性,结果只有碰撞与排斥,在有些地方,犯规者甚至会面临牢狱之灾。如果又没有检讨自己言行的自觉,则目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想,莫不皆为歧视。有些时候,歧视或许只是一种心造的幻影,却未必不会成为歧视真正发生的心理起源。若就事论事,不守规矩又不能勇于改正而招致轻蔑,这不是歧视,而是人们捍卫共同规则正常且正当的反应。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

滕朝阳

半月谈杂志社总编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