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半月谈

首 页 >> 观点 >> 专栏作家 >> 孙燕 >> 保荐”需要认真洗刷 >> 阅读

保荐”需要认真洗刷

2013-10-23 09:05 作者:孙燕 来源:半月谈网 编辑:tianye
分享到:

 文 孙燕

前不久,中国证监会宣布,由于没有勤勉履责,胜景山河IPO(首次上市)的保荐人平安证券,以及终审会计师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被出具警示函。平安证券的两位保荐代表人被撤销保代资格。科冕木业上市当年业绩下滑50%,对两名保荐代表人采取3个月内不受理其出具文件的监管措施。这让人看到证监会的一种新气象,但仍然免不了人们对中国证券市场保荐现状的质疑,因为被查处的不过是冰山一角。

中国资本市场诞生已经20多年,但“圈钱市场”、“造富工厂”的恶名一直如影随形。罪魁祸首之一,便是“保荐”的名不副实。我们的多数保荐人离声誉卓著、富有经验的标准相差甚远,一些人不讲公信力,往往与券商、投行、大股东勾连,结成利益共同体,保荐了烂公司上市,拿到高额费用后一走了之;有的甚至由此起步,以后接着共谋、做局,坑害投资者,各路神仙得以一夜暴富,A股市场也就这样屡屡失信于民。由此产生的龌龊,一点也不逊于推荐、提拔坏干部所造成的恶果。

推荐、保荐,是将好的人和事物向人或组织介绍,希望任用或接受,它给人的印象首先是可信。所以,做这个工作,一要据实,即依据事实;二要据优,即好中挑好作介绍。毫无疑问,这两点源于良好的道德操守和认真负责的态度。但在实际操作中却问题多多,荐人荐出了“带病提拔”,荐货荐出了假冒伪劣,荐股荐出了“老鼠仓”,荐上市公司荐出了问题企业。虽然问题暴露时,都会以“失误”搪塞,但事实上,并非工作水平不高或是什么客观因素制约,而是为一种目的所驱使,故意为之。

最常见的是借用有利的身份或者闪亮的牌子,干着“坑爹”的勾当,藏着个人或小集团的私利。比如上市公司的保荐人,那都是监管部门经过严格筛选而给予资格认定的,数量不多,属于“稀缺资源”;组织人事干部身处要害部门,负责选人用人,属于重要岗位,德才要求与一般人不一样。这些人如果认真履职,那岗位和职业是很风光的,公众信任他们也是应该的、必然的,他们对社会的作用也是大的。但如果思想误入了歧途,背离了职业操守,那么,身份和牌子就会被歪用,由此造成的结果就是另一种模样:用钱打造的“推荐”、“保荐”,写报告时有直接动力,写完有“银子养心”。后果是干部被错误使用,无论贪官还是酷吏,无论是庸人还是懒汉,祸害的都是事业和他人;公司被隐瞒劣迹,包装上市,圈的是公众的钱,无论何时暴露,无论如何“纠偏”,损害的是市场诚信、社会公德。

事情明摆着,用这种办法捞钱,是一种只属于少数人的捷径。把个什么人推荐上去了,会有“知恩图报”;把个烂公司包装上市了,不菲的保荐费是一笔收入,甚至以后还可以“二次开发”,继续弄钱。而且干这种事,不必风吹日晒,不必起早贪黑,常常是在饭桌上、在舞厅里,吃着、玩着就把钱挣了。可见,没有一个德行操守,没有个责任框定,没有个约束机制,有害的推荐、保荐就会大行其道,而有法不依,就更是在引狼入室之后,又有纵虎归山:先“引”被推荐、保荐的人或事,让他们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再“纵”推荐人、保荐人,让他们在危害了社会和他人之后,仍然活得滋润。

可见,利蒙双眼,就会是非颠倒,而与实、优背道而驰,资格和牌子就成了谋私的工具,成了“诚信注水”的方便通道,甚至成为罪恶的推手、害人的毒药,对直接受害人和社会价值体系也是最大的杀伤。“荐”沦落为“陷阱”,就该认真地洗刷洗刷了。

推荐、保荐都是一种权利,甚至权力,有一颗正心才能用好。为了这个“用好”,就要由好人来做;做不好,就要有办法惩治,而惩处是需要认真的,决不能玩花活。推荐、保荐一个坏人、一个有问题的公司,绝对是造成了极坏的影响;而查处一个,“杀鸡给猴看”的效果也极为显著。怕的是出了问题,能掩则掩,能遮则遮,抑或强词夺理,姑息迁就,不了了之,甚至闭目塞听,依然故我。不“严肃查处”,恰恰是不把群众当回事,不把呼声当民心,而在“轻描淡写”这个封闭式圈子里循环,却正是对公平正义的藐视,岂能容乎?岂能久乎?(刊于《半月谈内部版》2012年第2期)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

孙燕

新华社高级编辑、半月谈杂志社原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