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半月谈

首 页 >> 观点 >> 专栏作家 >> 韩煦东 >> 关于“思考”的一点思考 >> 阅读

关于“思考”的一点思考

2014-10-15 09:09 作者:韩煦东 来源:半月谈网 编辑:tianye
分享到:

各位同事,大家好:

今天就如何提高思考力问题与大家共同交流,以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首先,要明确的是不是讲课,所谈的观点仅是自己的一点体会,故错误和问题在所难免,好在是学习交流,供同志们借鉴、批判;其次要说明的是,这是一个命题作文,出题的是我们的两位副书记,一位是党组副书记张正宪同志,一位是党委副书记王永前同志。王总编在“半月讲堂”讲了第一课后,党委安排我第二个谈,同时,正宪、永前同志都对我说就谈“思考”两个字。于是,今天按照两位副书记的安排与要求,就“思考”两个字谈谈个人的思考,进而与大家一起探讨一下如何提高思考力问题。

思考是什么?思考是主体针对一个或多个对象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哲学上讲思考是把主体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的感性材料在头脑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制作过程。这说明思考的过程很系统、很深刻、很复杂。同时,思考又是很日常、很具体、很实在的,遇到事怎么想,怎么办,怎么去解决,就是思考。从思考的内涵、外延看“思考”问题不是一个简单事,进行“思考”的思考不好思考。为什么在思考后面加一个力字,因为只要是正常人除睡眠之外的每时每刻都在思考,思考之于人像空气、水、食物一样重要,不可或缺。但同是思考,思考就有会不会、能不能、善于不善于的差异,这就牵涉到一个思考能力问题。半月谈的报道要注重深度、现代感、以谈取胜,离不开深入、全面的思考,我们经常讲执行力、控制力、判断力等很多层面的力的大小都源于、取决于思考力。

一、善于思考、思考能力强很重要

谈到思考,每个人都会想到印象深刻的图像、名言、故事,在我脑海中印象最深的是一尊雕像、两句话。1、罗丹创作的一尊雕像——思想者。展示了、挥发了思考的深沉、厚重、担当和强有力。2、巴尔扎克说:一个善于思考的人才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3、我们的先贤讲的,出自《论语》的一句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些都说明了思考的力量、思考的价值、思考的重要。一个人的思考能力、思维方式决定了其言行、习惯和性格命运。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思考能力则决定了民族的未来和这个民族对于整个世界的影响。如,创造了希伯来文明的犹太民族,就是一个善于思考、思考能力强的民族。希伯来文明孕育了基督教、《圣经》,哺育了伊斯兰教,近代又为资本主义的到来,特别是现代金融业的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对近现代社会产生决定性影响的三位巨匠——思想领域的马克思、科学领域的爱因斯坦、精神意识领域的弗洛伊德都是犹太裔人士。由于希伯来文明的长期存在和巨大影响,人类的思维方式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如,每周有固定休息日的做法、义务教育的观念、社会福利制度等无不是其影响的产物。至于以鸽子象征和平,以伊甸园比喻人间乐园更是直接取自希伯来文明。占世界人口千分之三的犹太民族,对人类的文明进步作出了如此巨大的贡献,可以说是“小民族,大声音”。

这是正面的例子,也有不假思索地跟着别人去做,回避思考,既不想思考,又无能力思考造成灾难的极端例子。还是说同犹太人有关的,就是上个世纪德国纳粹屠杀犹太人,我们不仅要问造成这桩惨绝人寰悲剧的群众基础是什么?许多具体的执行者原本是生活中的普通人,是一些店员、医生、工程师或是公共汽车的司机,是人们生活中的好伙伴、好邻居。但在周围甚嚣尘上的气氛中,便不由自主地裹挟了进去,成为难以想像的帮凶。苏联导演米哈伊尔伊里奇•罗姆曾根据当时的纪录片(包括纳粹所拍摄的镜头),重新剪辑了一部叫作《普通法西斯》的影片,令人信服地阐释了可怕的、气势汹汹的法西斯是如何从看似平凡的人们中产生出来的。还有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也是一样,今天、明天日本这个民族如果始终不能像德国那样反思,还按其固有的思维模式发展下去,悲剧迟早还将发生,这悲剧危害的不仅是周边国家,也包括日本人民本身。当然,日本人身上有我们值得学习的方面,那就是人家善于思考,求深求真求新,把一个很平常的事做到一种境界,如柔道、茶道、剑道等。这是外国,再看看我们自己,上个世纪的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粮食亩产量是有上限的,结果绝大多数领导干部比着长,明知不可能、不对,却不捅破,还在表忠心,比着吹,争相造假。其实这种皇帝的新衣式的故事还在上演,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历史的迷失不能完全由个人负责,但个人在其中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说到底,历史不在个人的生活之外,每个人都是历史的组成部分,都要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

这里在谈到思考的重要性时,我还提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的教育为什么回答不了钱学森之问?对这个问题,探讨很多,我个人的浅见是两条,一是我们的文化传统、家庭伦理、经济社会状况,决定了我们把自己的孩子更多地看成家庭私有的,而不是社会的产物。二是我们的教育、教学,更加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在培养思考力、培养创造力上不足。知识是无穷尽的,如果只知道知识灌输,那我们就只能培养重复劳动的工具,如果再不加强思想道德和普适价值观的引领、教育,还会培养更多的精致的、聪明的利己主义者。

我们作为新闻工作者,是社会大众的良心,公共社会的眼睛,要真正做到“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更应善于思考,不断提高思考能力。我们的编前会等就是集体思考、判断的过程。

二、对于思考力的认识

体育运动追求的是更快、更高、更强,我认为思考应该追求更深、更远、更全。更深:是指透过现象看本质;更远:是指揭示规律性认识,把握趋势性变化;更全:是指尽可能多地占有思考的材料,按照可普遍性原则,采取科学的分析方法,综合方方面面的认识和观点,思考出不呆滞的、不狭窄的、不偏颇的见解。

提高思考力,就是怎么使思考更深、更远、更全。物理学上讲力有三要素,方向、大小、作用点。我想思考力作为社会科学领域的力也有三个要素,也有方向、大小、作用点。其方向就是指思考的立场,其大小就是指思考的能力,其作用点就是思考的坐标。

立场最重要,因为立场决定观点和方法。如,房价问题、人民币升值问题,站在不同的立场会有不同的认识和观点。即使日常工作中的一件事站在不同的立场也不会完全一致,所以我们经常讲屁股决定脑袋,要换位思考,理解万岁。

大小最关键。没有思考能力,难以产生理想的思考结果。

坐标最必要。按照逻辑关系看,要提高思考力,立场是充分必要条件,大小是充分条件,坐标是必要条件。因为如果把一个思考力用图示放在一个由横纵轴组成的平面里,那么这个力的起点就是坐标。因为我们的思考都是在已有的积累的基础上展开的,是相对于历史的思考,是相对于不同人的思考,是相对于具体的现象和事物的思考。康德的墓志铭:位我上者,浩瀚灿烂星空;居我心者,崇高道德律令。这个道德律令,就是其思考的基准和坐标。我们常讲的思考问题要注意换位、比较,其实就是坐标选定问题。所以我们要在比较中分析思考,既要与他人比,注意社会比较,又要与过去比,注意历史比较。如,作为主流媒体,我们的思考坐标就是找党想说的,人民想听的交集;但这还不够,应深化一步,即,找党让说的,能说得好,人民想听的,能听得进的交集,而不是领导层说好,自我感觉良好,而人民听不进,听不明白,没有听,没人看。所以说找坐标很必要,比较法思考很重要,不比不知道,一比就体现学问,代表水平。如,我们怎么比,以己之长比人之短,还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比的目的是见贤思齐、见强思超、共同向前,还是其它。

综上所述,思考是有方向的,有层次的,有深浅的,有远近的,能力也是有大小的。如何把思考的立场搞对、坐标搞准、能力搞大,从这一角度讲,思考问题值得思考,提高思考力问题值得探讨。

三、如何提高思考力

在《关于记者》一书中有一篇文章“在北大我带走了一把钥匙”,是郭超人同志在毕业多年重返母校时写的。《关于记者》一书我认真读了,此文我读了三遍。超人同志正是在北大带走了一把解开生活、事业、人生难题的钥匙,才超越了他人,达到了新闻界同行难以企及的高度。我想我们要提高思考能力,也要找到思考的钥匙。

(一)多问几个为什么

问题是时代前行的足音。提出问题是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前提。提出问题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有这样一个等式:思维方式+科学方法+强烈愿望=成效。强烈的愿望和思维方式,就包括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从平常中发现不寻常,从共识中理出新见解。其实,我们每个人出生时都是正版,但活着活着就成了盗版。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怀有天赋,但如果用会不会爬树来判断一条鱼的能力,它终其一生都会认为自己是个笨蛋。所以,我们要提高思考力,首先是要敢于思考,勇于多问几个为什么。如,牛顿定律和阿基米德定律的产生源于好奇多问;如,温总理讲信心比黄金更重要,但深问之,信心源于信任,实质上增强信心在于增加信任;如,都在讲分蛋糕比做蛋糕难,在中国不乏劳动力的情况下,如果提前认真考虑好到底由哪些人来做蛋糕,分好可能就不成其问题了;如,有的媒体发的《宁要微词,不要危机》的评论,把改革难以推进更多地归于观念问题、态度问题、认识问题,其实是不全面的,目前要在不革命的前提下深化改革,关键是利益格局的调整;如,城镇化问题,搞什么样的城镇化,加速度到底多大为宜,都值得深思;如,调控房价问题,总在说没有回归到合理价位,但不同的地区、合理价位到底是多少?没人好好考证,都是在定性地一般号召。黄仁宇老先生讲:近代中国的一些事落实不好就是因为缺乏数目字管理。看来不无道理。

(二)把思考的阶梯架设在现实的土壤上

思考要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思考既要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要大胆设想,小心求证。设想是思考,求证也是思考,是更深层次的、基于现实可行性的思考。思考首先是以我们要做的事情为中心,必须立足现实。

如,发展新媒体的思考,现实情况是渠道很多无人走,平台不少没人上。几乎所有时政报刊的网站都没有找到赢利的模式。半月谈在人力、财力、精力都有限的情况下,做什么?怎么做?只能是四个依托,即:依托系列刊物优质内容开发新媒体产品,将优质内容资源整合、加工、延伸、再造,在新媒体平台上销售;依托品牌优势、时政特色和在考辅市场的影响力,创办半月谈网校,进军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招考辅导市场;依托现有网络资源和平台,推动半月谈网由内容发布平台向内容提供与网络产品生产、销售相结合的平台拓展;依托强势网络运营商,深化合作,推进数字产品的开发。

如,经济模式、经济政策问题,中国的基础、前提与发达的西方资本主义是不同的,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立足中国的现实。西方经济政策制定的理论前提是经济学的三个假设,即,经济人假定、资源稀缺假定和保护个人产权假定,而这些假定在我们的某一个发展阶段和地域是不完全存在的,故以此不完全存在的、不符合现实的假定去定政策,抓经济,一定会出差错。故在经济领域需要警惕的是言必称西方、重用人必是留过美的、理论的依据基本都是凯恩斯的。

面对重要的工作和重大的事项,如何才能把思考的阶梯架设在现实的土壤上呢,我认为至少应该思考清楚以下问题:事物发展的规律和趋势是什么?已有的经验教训是什么?绝大多数人的意愿和判断是什么?上级的要求是什么?我们有能力做什么?可能的结果是什么?我们应该做什么?

(三)思考要把握繁简,坚守良知,全面系统

人的90%以上的思考是靠直觉的,一般来讲,受过良好教育的正常人的90%以上的直觉判断都是正确的。所以,提高思考力应注意以下三点:

1、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是智慧,能够简单的前提是把复杂的问题掰开了、揉碎了、弄清了、悟透了,从而精于心,简于形,知其道,用其妙。我们往往有一种倾向,将事情考虑的过于复杂,事物的本质有时往往很单纯。乍看复杂的事,往往都是简单元素的组合。如,人类的遗传基因由多达三千多个碱基对构成,但表达基因的密码种类仅有4个。深刻的往往是简单而智慧的,如《论语》《智慧书》等。在学习西方经济学主要理论时,我体会到了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好处。西方经济学主要理论,特别是微观经济学,自1776年亚当斯密出版《国富论》起,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它已经有了一套严密的体系与复杂的理论。特别是经济学的数学化后,使许多非专业人士对经济学望而生畏,大有老虎吃天,无从下口的感觉。学习时通过老师的点拨、辅导,发现其实质内容就是:三个假定、三个原理、三个方法。三个假定是:经济人假定、资源稀缺假定和保护个人产权假定;与此大致对应,便是三个原理:利润最大化原理、供求原理和等价交换原理。运用上述假定和原理分析经济问题,还需要三个方法:即成本收益分析法、均衡分析法以及帕累托标准。现代经济学的体系,其实是根据三个假定、三个原理、三个方法构造起来的。真理之布往往都是由一根纱线织成,有时把事情看得越简单越接近真相。因此,抓住复杂现象背后单纯的本质去思考,不失为一种较为管用的思考方法。

2、把简单的现象深刻化。这对于我们搞好新闻报道很必要。我们在报道中关注的往往是一点,但这一点一定是线、面和立体空间结构中的一点,得把点放到整体的结构中去审视,从而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用树木反映森林。如,提高消费能力、拉动内需问题,就牵涉到购买能力、消费欲望、消费结构、分配供给关系、产业结构、税收政策、保障机制等,就目前情况看,要拉动内需的良方就是增加居民收入,解决收入分配问题,通过调整分配结构,让更多的居民有能力消费。只有分析透彻,在报道时才能把握不易之常理的“经”,揭示据时之通变的“权”。对于这一问题,多数同志比我搞报道多,比我有经验、有发言权。

3、保有、坚守自己的良知。人之初,性本善,人天生是有良知的。良知=直觉判断+思考的正确立场。对于日常性的问题的判断,要特别注意第一感觉,即,外部条件对你的第一刺激引起的即刻反应和思考、判断。这是良知的组成部分。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好多日常不太复杂问题的准确性判断都是那一刻产生的。如,指鹿为马的典故。第一判断都会是鹿,但加杂了其它复杂的思虑,大多数人却说是马。如,单位评个先进、推选个干部、提升个职称,每个人都有良知,都知道真正的标准是什么,但有时就会出现与实绩和德才表现不符的偏差。我们都是有积累、有辩证思维能力的同志,好多日常问题的正确思考和准确判断并不难,难的是能否说出来,坚持住,保有自己的良知。我们不可固执己见,但不等于不重视自己的第一感觉和判断。

4、要注意思考的时代性、盲目性和系统性。思考力受到知识、阅历、技术、资源、规则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所以,我们在思考时,要注意其时代性、盲目性和系统性。

时代性。思考的方式方法和能力、水平是与时俱进的。如,关于新闻的定义,六十年代,陆定一说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八十年代,王中说新闻是新近变动的事实的传播;今天,王海征总编辑说新闻是不断发生的事实的真实性传播。如,经济学上的长尾理论,过去那个长长的尾巴是难以产生效益的,网络技术的发展和运用,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障碍,使得长尾里的效益得以获取。新技术为新思考提供了支撑。

盲目性。人的思考是有天然的偏差的和盲区的,所以在思考时,我们要有意识地规避这些盲区。一是视觉造成的思维偏差。如,纸面上一样长的两个线段,在线段两端画上不同的图案,你就会觉得线段一个长一个短(做演示)。二是情感因素导致的思考偏差。如,人气愤时就容易出现过激的言行;如,因为两个人有矛盾,对方说的对的另一方即使内心认可,表面依然反对;如,几乎所有的贪官在管理单位时都有模有样,却都倒在了情人的石榴裙下。三是距离因素产生的思考偏差。常说距离产生美,其实真要到了眼前,不一定怎样。四是不同表达产生的思考偏差。如,前些天,一些媒体在报道发生的一起长途客车与油灌车相撞的交通事故时,说有一家五口人在车出发时因补票之事没交涉好,未上车,而躲过了一劫。乍一听好像是那么回事,其实细一分析,这种说法是完全错误的。因为如果没有交涉的那一会儿时间,事故可能就错过去了。如果五个人上了车,车辆在长途的行驶中做功会增加,速度会有所下降,也会错过事故。这么一分析,好像没上车的五个人是责任者,其实也不是,真正的罪魁是相撞的两个车的司机。五是重复的刺激产生的思考偏差。我国的文化大革命,二战时期的德国纳粹,都是因为以一个固定的理念和模式不断重复刺激导致的。

系统性。一个人智慧、聪明与否,取决于其推理能力、对于已有的记忆的整合与调取能力和必要时集中注意力、冥思苦想的突破能力。要提高思考力,做到系统思考,一是要掌握更多的知识保障于思考。那就是要多读书、读好书、读哲学、读经典,拥有更多的知识,打好思考的基础;二是占有更多的材料分析思考。如,近几年我们的印刷纸张成本得以控制,就是在掌握国内外造纸行业的方方面面情况后,及时决策的结果;三是转换不同的角色进行分析思考。在历史与现实、现代与传统、国内与国外、他人与自己的观点和认识的比较中去思考;四是追溯问题的本质反复思考。思考是一个重复进行、不断深化的过程。因为人类的实践是无止境的,认识和思考也一定是无止境的,一定是一个曲折中深化、螺旋式推进的过程。同时人是有局限性的,过去对的今天不一定对,今天对的明天不一定对,自己认为对的,别人不一定认为对,从基层、局部看是对的,在高层、全局看不一定对。所以,正确的思考,思考的正确结果,是反复的、持续的。永远是这样:风后面是风,天空上面是天空,道路前面是道路,思考之后是思考。(文为韩煦东同志在2013年9月11日“半月讲堂”上的主题发言,根据录音整理)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

韩煦东

半月谈杂志社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