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半月谈

首 页 >> 观点 >> 人物 >> 裴端卿:不走捷径的领军者 >> 阅读

裴端卿:不走捷径的领军者

2015-05-22 11:17 作者:吴月辉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hanhaochen
分享到:

 

5月20日,裴端卿在实验室对研究人员进行指导。新华社记者 卢汉欣摄

2012年,一项利用人体尿液上皮细胞成功制备多能干细胞的重大科研成果将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研究员裴端卿第一次推到了公众视野之中。在此之前,他并不为人所熟知。

然而,在国内外干细胞研究领域,裴端卿的成就却并不像他的为人那么低调。

他带领团队发表了我国第一篇诱导多能干细胞论文,奠定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新方向;建立了我国干细胞多能性调控与体细胞重编程体系;揭示了维生素C在促进诱导多能干细胞形成方面的重要作用,由此解决了多能干细胞研究初期效率低的普遍技术问题等。

辉煌成绩的背后,是裴端卿和团队成员们十余年来坚持不懈的努力和付出。“做科研没有什么捷径,兴趣、想法与合作缺一不可。”裴端卿说。

“凭着兴趣,才支撑着我们一路坚持走下来”

其实,在干细胞研究领域,裴端卿算是半路出家。而走上这条路,也因兴趣使然。

2002年,37岁的裴端卿回国,成为清华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当时,他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科研顺风顺水:已成为副教授并获得终身教职荣誉;在金属蛋白酶和肿瘤细胞转移领域里颇有建树。

这样的选择让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可是,裴端卿却觉得很自然,他说:“我赴美留学17年,从走那一天就是为了回来。”

裴端卿刚回国时,发现我国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与发达国家差距很大,孕育着很大的潜力和更多的创新点。于是,他果断放弃了此前擅长的研究领域,转而投入了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的研究领域。

“一方面是因为之前的研究领域有了局限性,想有所突破基本没有可能。而更重要的是,我本身对此很感兴趣,在美国期间就已经翻阅了大量的相关文献。”裴端卿说。

要让许多临床疾病的治疗取得突破,基础研究至关重要。最终,裴端卿带领团队选择了“多能干细胞”这个当时在我国刚刚起步的领域,作为主要研究方向。

虽然前景可期,但眼前的起步却很艰难。毕竟一切都是从头开始,没有任何积淀,也没有任何指导。

“那时培养干细胞的条件差,经常养不活。技术手段也很落后,很多实验都只能靠最原始的方法来做。”裴端卿笑说:“好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就是凭着兴趣,才支撑着我们一路坚定地走下来。”

“只要方向对了,又不断有好的想法,成功是迟早的”

2006年,刚刚起步没多久的裴端卿团队终于获得了第一个阶段性的研究成果。当时,他们投了一个比较有名的学术期刊,可是没有被采纳。而就在同时期,国外也有一个跟他们类似的研究成果最后发表在了那本学术期刊上。

“我们的成果后来虽然发表在了一个不太有名的期刊上,但仍然觉得很开心。因为受条件限制,我们的确是比国外的同行研究的简单,但可以看出双方的想法还是非常一致的,他们想解决的问题和我们想解决的问题差不多。”裴端卿说,“这说明至少我们的方向没有判断错,进入新的领域就怕方向搞错了。”

后来,裴端卿经常拿这个例子来鼓励学生,说明想法和思维创新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其实想法是最重要的,虽然这次结果并不尽如人意,但只要方向对了,又不断有好的想法,成功是迟早的问题。”

一开始,同学们并不完全理解,还常常拿着期刊找到裴端卿问:“某篇文章并没什么新思想怎么就发表了?”每到这个时候,他的回答都很淡定:“这很正常,个人角度不一样,看法不一样。如果这个文章是我们做的,估计不太行。”

裴端卿总是不断提醒团队成员和学生,一定要想一些别人想不到的事情。只有这样,我们做的研究工作才能有意义。“如果一个想法大家都去做了,最后可能就是相互验证一下,体现不出我们自己的创新。做研究,思维上的创新很重要。”

“我们经常假想这个点我们想到了,那别人肯定也想到了,所以我们就不做了。能不能再想想?哪个点大家很难都想到,那就值得做。”裴端卿说,结果证明这样的思维练习还是非常有用的。

作为团队的带头人,裴端卿每天都面临着“这样的东西该不该做”的抉择,因为一旦开始做就意味着会投入很大的人力物力和时间经费。“其实决定做什么很容易,决定不做什么很难,因为很多想法确实很诱人。”

“讨论是很好的合作方式,可以集纳大家的智慧”

采访中,裴端卿强调最多的是科研离不开合作,虽然研究过程缓慢而枯燥,但幸运的是回国之后他拥有了一个非常好的团队。

如果不出差,每天早上七点半,裴端卿一般都会准时出现在办公室里,处理文件和电子邮件,更多的时候则是和团队的成员们讨论问题。

“讨论非常重要,是一种很好的合作方式。通过讨论,可以集纳大家的智慧,并且过程中还会产生很多很好的想法。”裴端卿说。

裴端卿说自己每时每刻,随时随地都会思考并产生很多想法,比如在行走中,或者与人喝咖啡聊天的过程中。有些想法就只是一闪而过,可能当时只能捕捉到火花的一部分。但只要是能捕捉到,不管任何时候他都会立即打电话告诉团队成员。“我怕我过会就忘记了,所以需要和他们立即讨论。讨论也是让一个‘空想’一步步完善和成熟的过程,最终落到实处。落到实处通常就具体到第一个实验怎么做?”

十几年来,随着团队取得的研究突破越来越多,在干细胞领域知名度也不断提高。与此同时,裴端卿也开始考虑人才队伍的建设,他希望有更多不同国家的科学家能加入进来。“不同的文化背景看问题的角度是完全不同的,这将为我们提供更多的想法和可能性。”

在裴端卿的感染和号召下,来自美国、德国等世界各地的7名顶尖科学家陆续加入到研究团队中来。来自西班牙的学者米格尔还成为我国第一位非华裔的973项目首席专家。

“裴端卿给予我与众不同的鼓励,他认为世界的许多地方都有人才,引进各地的人才有助于中国的强大。”米格尔说。

在中科院组织的国际评估委员会对裴端卿的评估报告上这样写道:裴端卿博士从事的研究有望对再生医学产生革命性的影响。裴博士在该领域取得了众多有影响力的发现,在全世界范围内,他已成为该领域的引领者。

“这些成绩都是他们创造的。多少年以后,让我来回顾,可能我都不记得哪一年发表了什么文章和成果, 或者哪一年得了什么奖, 但我会永远记住我们这个团队。”裴端卿说。(吴月辉)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