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半月谈

首 页 >> 观点 >> 人物 >> 吴笠谷 雕刻精彩人生 >> 阅读

吴笠谷 雕刻精彩人生

2015-01-15 07:00 来源:中华儿女 编辑:hanhaochen
分享到:

“画画的人太多了,少我一人也无妨。”吴笠谷坦言,“可研究砚台的人少,这个巨大的宝藏需要有人来挖掘。”他深知砚雕对于中国传统的重要性,从此便一心扑在其上。

他所拥有的丰富古砚藏品和精深的艺术功力,让其声名鹊起,独步砚林。

因为一句“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诗句,他曾亲赴阳关以感受诗中的意境;上世纪90年代,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深深的热爱与坚守,亦曾把本来准备买房子的钱都用于收藏了砚台。就是这样的一位性情中人,凭借其对砚台的痴迷酷爱与精深研究,而成为了中国砚文化的先行者,他就是著名的砚雕大师吴笠谷。

千山万水方寸间

穿过熙熙攘攘的人群,记者来到位于北京西直门南大街官园桥一隅的“斫云楼”——吴笠谷先生的工作室。与屋外的喧闹相比,屋内全然是另一番景致:陈设古朴典雅,墙上挂着吴笠谷的字画,展柜中精品砚台琳琅满目,每一方彷佛都在诉说着自己的故事——龟背纹石的歙砚,凸雕了一个长眉罗汉,龟背与长眉寓意呼应;苏东坡举杯邀明月样式的端砚,袖子自成一个砚池,背面则是“明月几时有”的佳句;更有“轻罗小扇扑流萤”的唐诗仕女砚……也就在这观砚、抚砚间,让人感觉彷佛在与器物神交,在身心体味中领悟作者的匠心与石材的灵动,进而使人涤心静气,物我两忘。而此刻,一袭宽松布衫,面似光头佛像般的吴笠谷已端坐台前,捧起一盏香茗,向记者如数家珍般地讲述起他与砚的渊源——

吴笠谷出生于“中国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的宝地——安徽歙县。那里素有“东南邹鲁”、“文化之邦”的美誉,是徽文化的主要发祥地和集中展示地,也是著名的“中国徽墨之都”和“中国歙砚之乡”。地理的优越,历时千载的乡邦文化,古今砚雕的名家杰作,成为吴笠谷学习和借鉴的不竭之源。

早年,吴笠谷曾得到黄宾虹的入室弟子、乡人山水画家程啸天的启蒙。上世纪90年代,他又北上求学于中央美院,得到众多名师及山水画名家龙瑞的指导。那时候,吴笠谷的人物画线描课稿曾被老师用作教学的范例,发给同学们临摹。就其书画的特点,界内人士评价道:“国画山水,用笔用墨刚柔相济,造境清幽,源出新安画派黄宾虹一脉而格调高旷;书法,兼习北碑南帖,笔意恣肆,结字险绝,用笔如用刀,笔由自主而不失绳墨,可入妙品。”

就在身边人皆以为吴笠谷会朝着绘画的方向继续奋进之时,他却选择了砚雕作为立身之本。“画画的人太多了,少我一人也无妨。”吴笠谷坦言,“可研究砚台的人少,这个巨大的宝藏需要有人来挖掘。”他深知砚雕对于中国传统的重要性,从此便一心扑在其上,“砚雕是一门内美的艺术,需要有耐心,能沉得住”。

砚台是传统的工艺门类,在中华有着比较悠久的历史。先民有彩绘,其时也就有砚台,但到了东汉,才有了严格意义上的砚出现。如今人们用砚的机会已大大减少,但其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的载体,无疑乃是今人寄情养性的首选之一。

天下艺事,本出一源,绘画、书法与砚雕三者之间有着相互影响。在吴笠谷看来,小小一方砚承载了太多的文化气息:石头材质本身是宝石,在构思和雕刻的过程中又融入了绘画、书法、篆刻、诗词歌赋甚至哲学、养生学于其中,千山万水都在上面,给人卧游千里之感,“这也正是文人砚与工匠生产的民俗砚之区别”。

雕砚多年,吴笠谷却一直没有放弃画画,画和砚相互促进,使他的作品意境总是令人叫绝。已故著名学者张中行对吴笠谷极为推崇,曾题赠对联赞叹——“妙伎成佳砚,奇缘会古人”。观吴笠谷所雕之砚,方知美名绝非虚传。

2012年年初,吴笠谷接到中华砚文化发展联合会刘红军会长的一项“特殊任务”,即制作一方将被送上太空的砚台。经过精心选材、设计和制作,同年6月16日,袖珍歙砚——“飞天砚”被选送搭载我国神舟九号载人宇宙飞船送上太空。“飞天砚”取材巧妙,完美地利用了原料本身的天然石品,“砚材本身的天然之美,无处不在,如何利用、巧用、妙用砚材其形、其色、其纹的自然之美,加上作者主观的艺术构思,完成一方高品味的、蕴涵‘天人合一’,富有人文精神的砚雕作品,应是砚雕家们毕生探求的方向。”吴笠谷说,他亦将“天人合一”作为了砚雕艺术创作追求的最高境界:既尊重自然天成之美,又将工艺、文化注入其间。在此理念上制成的“飞天砚”由此享誉全国,而吴笠谷也因之成为“中华砚飞天第一人”。

2012年秋,吴笠谷再次受命创作了一方袖珍端砚——“蛟龙砚”,搭载我国深海载人潜水器“蛟龙号”远洋深潜太平洋,从而实现了砚雕史上“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不朽传奇。

苦心雕砚石成金

吴笠谷被业内称为“学者型砚雕家”,其自幼热爱古典文学,当给记者讲述砚台时,也不只局限于砚台本身,而是贯穿中国的历史、文学与书画。对于他收藏的好砚、古砚,只要是摆在他面前,再泡上一壶茶,他便可以静静地坐着品享,物我两忘。“砚台里有千山万水,砚台里也有古人情怀,感受端详一方砚台,仿佛自己浸身于大自然中,又或是与古人在交流。”遇到难解的问题,他便一头扎到古籍中,或是图书馆的古籍馆中,查找翻阅相关资料。吴笠谷对砚台的研究痴迷而“较真儿”,与砚台有关的文献,一定要看原著、原版,甚至与砚台有关的人,也要探查出个究竟,如此才有了吴笠谷今天的博学多才。他坦言,收藏砚台是为了研究学习。收藏到好的砚台,才可以更好地学习好砚台的雕刻工艺及文化内涵。

吴笠谷不仅是砚雕大师,更是惜砚之人。无论从石料选择,还是在雕刻工艺上他都有着自己的独到见解和感悟。他说:“选石料应注重实用性。但是随着现代机械化量化的发展,资源不断被开采,很多好的石料都被拿去做了没有艺术价值的砚台,使得资源更加紧缺,无法留给后人。”他认为,普品砚台,可以大量做,可以产业化,但是应该选取普通的石头。而对于名石的老坑,则一定要慎重对待,因为老坑是有生命的,这对于资源也是一种尊重。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

首页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