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半月谈

首 页 >> 观点 >> 人物 >> 唐绍仪:民国首任总理辞职当县长 >> 阅读

专访唐绍仪侄孙 民国首任总理辞职当县长

2014-08-25 10:29 作者:苏力 胡运杰 来源:环球人物 编辑:xiaoxiao
分享到:

唐绍仪(1862年—1938年),字少川,清末民初著名政治活动家、外交家、清政府总理总办、山东大学第一任校长,中华民国首任内阁总理,国民党政府官员。

海唐家古镇有一处将近百年历史的房子,虽然老旧破落了,却依然透着典雅、古朴。这里是山房路99号,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唐绍仪和他三个兄弟的故居。

如今还守着这处旧房子的老人唐鸿光今年92岁,他的祖父唐绍和是唐绍仪的三哥。唐鸿光退休前曾是珠海市第一中学的英文教师。在与故居紧紧相连的一间小房子里,环球人物杂志记者见到了他:穿着一件薄薄的白色衬衫,很瘦,皱纹很深,看上去有些像一个朴素的南方老农,人却很精神。

当记者与唐鸿光漫步在山房路这条建于民国的青石板路上时,他喃喃地说,这条路是唐绍仪做中山县长时,让我爸爸修的……将近两个小时的采访,唐鸿光零散地回忆着唐家几代人的故事。从他的只言片语中,记者感受着唐绍仪的人生浮沉和唐氏家族的荣辱兴衰。

珠海唐家,92 岁的唐鸿光在唐绍仪故居侧墙“福”字前。(钟凡 摄)

与袁世凯共进退

1862年1月2日,唐绍仪出生在广东香山县(现珠海唐家镇唐家村)。唐绍仪10岁那年,他的族叔,中国近代著名的买办、实业家唐廷枢力主送唐绍仪去美国留学,开明的唐母梁氏也支持儿子去国外念书,说服了丈夫唐永大。两年后,唐绍仪成为清政府第三批官费留美幼童,还考入了哥伦比亚大学。但由于清政府保守派的强烈反对,1881年,全部留学生中止学业提前回国。

回国后不久,唐绍仪作为德国人穆麟德的随员前往朝鲜襄助海关事务。1884年的朝鲜发生了一次流血政变,唐绍仪临危不惧,持枪坚守穆麟德宅。这一举动给当时同在朝鲜的袁世凯留下深刻印象,颇得袁世凯赏识。而两人都想不到的是,他们将会在官场上共进退二十余载。此次流血政变后,袁世凯被任命为中国驻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使臣,马上就召唐绍仪为西文翻译,兼随办洋务委员。深得袁心的唐绍仪后来还被袁世凯推荐代理其职。到了1900年,袁世凯擢升山东巡抚,又召唐绍仪为幕府,以道员身份任商务总局总办等职。一年后袁世凯升任直隶总督,唐绍仪被任命为天津海关道。

在屡屡得到袁世凯提携的同时,唐绍仪也在天津海关道任上初次展示了他的外交才能。当时,天津处在八国联军控制之下。而唐绍仪就任天津海关道后,秉承袁世凯旨意,一反李鸿章在外交上的立场和作风,多次率员与帝国主义组成的都统衙门交涉,并于1902年接收了天津。其后唐绍仪又与英国会商接收了秦皇岛口岸管理权。随后,唐绍仪与洋人开展租界、天津电车电灯、津镇铁路合同的谈判,尽其所能地维护国家利益。袁世凯非常赞赏唐绍仪的能力,他上奏朝廷时称唐绍仪“历办各事,多力持大体,补救于无形之中。”从此,唐绍仪的外交才能为朝廷所重视。

采访中,唐鸿光拍着桌子,和记者聊起唐绍仪外交生涯中浓墨重彩的一笔——西藏谈判。

1903年冬,英军入侵西藏地区,次年8月攻陷拉萨。西藏的达赖和班禅被英国人挟持。英国强迫西藏签订《拉萨条约》,试图将西藏从中国分割出去。当时,清朝驻藏大臣名叫有泰,他在英国人诱逼下,也准备在条约上签字。

当消息传回京城时,朝野震惊,清廷立即采取行动。1904年农历八月,光绪帝“赏唐绍仪副都统衔,往西藏查办事件”。同时,在其他列强的压力下,英国为使其行为合法化,也同意派员谈判。农历九月,光绪皇帝又“敕唐绍仪为议约全权大臣”,并颁发了“钦差议约全权大臣”银牌,派唐绍仪前往印度谈判。在中英关于西藏问题的谈判中,唐绍仪反复论证中国对西藏拥有不容争辩的主权。几次谈判后,双方签订《中英续订印藏条约》,英方承认中国对西藏拥有主权。

怒辞民国总理一职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惊恐的清政府启用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希望尽快掌控局面。作为袁世凯的代表,唐绍仪于当年12月南下上海,参加“南北议和”。途中,唐绍仪曾表示,“清廷不足保全,而民主应当推进”。这反映出他的思想倾向于共和,但彼时的袁世凯本意并非如此。

在议和过程中,唐绍仪坚持“拥袁共和”的方针,对南方作出了很大的让步。在孙中山当选临时大总统后,恼羞成怒的袁世凯一度取消了唐绍仪的谈判资格。可这时全国一派共和形势,袁世凯被迫选择让步,南北都推举唐绍仪为第一任内阁总理。

唐绍仪出任总理之后,怀揣着宏大的政治抱负,精心组阁。宋教仁、蔡元培、陈其美等同盟会骨干成员相继入阁,分别担任农林、教育、工商总长。在这种安排下,同盟会会员就在政府中占据了多数,内阁也被称为“同盟会中心内阁”。此时的唐绍仪可谓勤于公务,还注重办事效率,新政府呈现出一派新气象。

昔日频频提拔自己的伯乐袁世凯却和唐绍仪越走越远。袁世凯喜欢大权独揽,对唐绍仪推行责任内阁制、“事事咸恪遵约法”非常不满。在不长的时间里,两人在用人、财政、遵守《临时约法》规定的总理附署权等问题上分歧越来越大,裂痕越来越深。

而王芝祥“督直改委”事件最终导致了唐绍仪与袁世凯分道扬镳。1912年6月,直隶省议会选举王芝祥为直隶都督,袁世凯不承认,并抛开总理附署权,公布另任命令。唐绍仪见《临时约法》已遭到破坏,“彻悟袁之种种行为,存心欺骗民党”,6月15日愤而提出辞呈,时任总理不足3个月。

据说,袁世凯曾作挽留状问道:“才任职3个月,怎么就辞了呢?”唐绍仪回答说:“也不算短了。”

1931年,唐绍仪卸任总理19年后,出任了中山县县长。与内阁总理相比,县长职位要低很多,但他丝毫不计较官小,发誓要“将中山县建设成为全国各县的模范”。唐绍仪在县长任上为政清廉,革除官吏衙门陋习,并微服察访,及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有布衣县长之称。但好景不长,唐绍仪遭到广东军阀陈济棠的排挤,最终被迫离开广东。

唐绍仪遇害疑云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的爆发,8月,日军大举进攻上海。唐绍仪安排大部分家人回香港,自己与正在上海读书的三子及十一女住在大女婿诸昌年家。

1938年9月 30日上午9时,被世人熟知的悲惨一幕上演:唐绍仪被刺杀身亡。当年在上海跟随唐绍仪生活的十一女唐宝瑢曾撰文写到,唐绍仪的故交谢志磐被军统特务收买,来到唐绍仪家中,用利斧劈死了唐绍仪。唐鸿光也曾提起父辈流传下来的一段回忆:那时,大门口停着手摇式汽车和身穿黑衣的军统特务,突突颤动的车身没有熄火。仆人被支去拿火柴,前后不过几分钟,斧头砍向了唐绍仪,唐绍仪随即倒在了血泊之中,斧头上殷红的鲜血却还冒着微微的热气……

唐绍仪被刺杀,这起血案震惊了全国。其后不久,谢志磐又被人在重庆暗杀,国民党当局对此的调查就此不了了之。有传言道,唐绍仪遇刺,是蒋介石为消灭政敌玩弄的花招。另一种声音则怀疑,唐绍仪因被日本人拉拢,才被政府刺杀。

但唐宝瑢认为,唐绍仪绝非被日方拉拢。父亲晚年居留上海,是因为与母亲感情不合,因此不愿赴港共同生活。后来,父亲虽然想离开上海远赴美国,但因为日方对他监视甚严,一切为时已晚。而针对唐绍仪 “对日方的拉拢犹豫观望”,并且会见了时任日本陆军大将土肥原贤二的传言,唐宝瑢直言,全因大姐唐宝珠和大哥唐榴先后转道香港来沪,带来蒋介石、孔祥熙、宋子文、居正和戴季陶5人的亲笔信。信中请父亲设法向日方打听讲和的条件,利用当时父亲在日方心目中的地位同日方讨价还价。由于父亲不以政府代表的身份出面,就算事情传了出去,也不会损害国民党政府的形象。父亲接到信后,经过如此一番考虑,才同意与土肥原贤二见面,因此绝非与日本人关系暧昧不清。

在唐鸿光的回忆中,日本侵华也是改变家族命运的转折点。唐鸿光告诉记者,小的时候,只要一到暑假,母亲就会带着他和姐姐去度假,去过青岛,还去过承德,而且不管到哪里都住带花园的小洋楼。“战争开始后,日常生活质量全下降了。”唐鸿光说,“即便唐家是大户人家,但在日占区,同样过着非常困难的生活。”“七七事变”以后,唐鸿光一家继续待在北平,日本人要母亲去播广播,她不肯,就被抓走坐牢,还被用刑。

私家园林气度仍存

唐绍仪这位从珠海唐家村走出来的中华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少年得志,留学美国;清朝任封疆大吏,政绩卓著;同谋护法,调和立国;能上能下,造福桑梓;晚节未失,惨遭杀害……一生跌宕起伏,彪炳千秋。唐氏家族也精英辈出。唐绍仪共有妻妾四人,育有六子十三女,后人中也不乏佼佼者。

唐绍仪长子唐榴毕业于复旦大学,后留学美国。1926年被派遣署驻南洋荷属巴东领事后,历任驻日本长崎、印度加尔各答领事,驻美国檀香山、英属新加坡总领事和驻沪办事处处长等职。

唐绍仪十三女唐宝珊是珠海市荣誉市民,对珠海市文化、教育事业做出过很大的贡献。她曾向珠海博物馆捐献了“钦差议约全权大臣银牌”和“军政府南北议和全权总代表印”。有珠海媒体报道,唐宝珊曾在自身经济条件不算十分富裕的情况下,为珠海的教育事业和文物保护捐款数十万元。

唐绍仪五女儿唐宝玥嫁给了外交家顾维钧。1919和1921年,顾维钧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出席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在巴黎和会上,顾维钧为维护山东权益大义凛然,挺身而出,被传为佳话。

唐鸿光父辈也是民国精英。父亲是美国留学归来的铁路工程师,母亲在纽约长大,外祖父还是当年中华民国临时参议院议长,外祖母是德国人。唐鸿光自小在英文家庭中长大,他对记者说:“我的母语是英语。”凭借这一语言优势,唐鸿光曾在合肥工业大学担任英语教员,后被打成右派,劳改7年,独居山林16年,孑然一身。如今,唐鸿光早已退休。这30多年,他一边看护唐绍仪故居,一边免费教授镇里几十个贫困孩童学英语。

时过境迁,唐鸿光这一代仍然在世的唐氏后人已经不超过5人,各支后代纷纷散落在中、美、澳等国。或许,只有离唐绍仪故居不远的共乐园,依旧向世人展示着这位民国总理的气度。这座唐绍仪的私家园林遍植300多棵古树,每棵树龄都超过100年,入口处石牌坊上的楹联“百年树人十年树木,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乃汪精卫手书。这里接待过孙中山、梅兰芳等军政及文化名流,孙中山馈赠的黑松,梅兰芳手植的柠檬桉树,如今仍巍然挺立。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