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半月谈

首 页 >> 观点 >> 人物 >> 台湾首富的街头哲学 >> 阅读

台湾首富的街头哲学

2014-08-01 17:00 作者:徐群 来源:《环球》杂志 编辑:xiaoxiao
分享到:

当年,他是台湾老街大稻埕的一个公子哥:一个小时候不爱读书、只爱当老大的富商子弟;一个19岁接手第一笔家族生意,最终赔掉一个多亿的“败家子”。

如今,他以96亿美元的身家被《福布斯》杂志连续第三年评为台湾首富,从食品行业到媒体行业,他把跨行业老板做得风生水起。

他就是台湾旺旺中时集团董事长——蔡衍明。

江湖豪气

初见蔡衍明,他与人们头脑中的“首富”形象有不小的差别。在位于台北寸土寸金地段的神旺大饭店的会客厅里,蔡衍明准时出现,花白的短发,一身休闲西服,衬衫的领口随意地开着。

看《环球》杂志记者拿着相机,他立刻问了一句“要不要打领带”?顿时让气氛轻松了很多。拍照完毕开始采访,蔡衍明干脆脱掉外套,声情并茂地给记者讲起了他那“痛并快乐的”发家史。

蔡衍明不算儒商,这绝非贬义,而是那个词会掩盖了他身上更加鲜明且吸引人的特点——江湖豪气。

1957年出生于富商家庭的蔡衍明,小时候桀骜不驯,不爱上课,天天混街头。他放言,街头混一年,胜读十年书。认为街头体验比学校教育更有用。而他本身也确实从街头培养出了敏锐的生意嗅觉和智慧,逐步开拓出世界第一大米果王国。

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年轻和无畏埋单。19岁接手家里一个食品厂的蔡衍明,由于毫无经验赔掉一个多亿台币,被人称为“败家子”。这次失败对蔡衍明触动很大,此后的他开始不断努力和观察着商机。

蔡衍明注意到台湾稻米资源过剩,于是着手从事日本米果生意,最终用两年时间成功获得了日本米果制造技术,并推出旺旺产品,迅速成为台湾米果市场的老大。

深耕大陆

在台湾市场站稳脚跟的蔡衍明,早早把目光投向大陆。旺旺于1992年正式投资大陆市场,是台湾第一个在大陆注册商标并且拥有最多注册商标的企业,而湖南则成为蔡衍明打开大陆市场的敲门砖。

当初选择湖南这个非沿海地区,蔡衍明有自己的考虑,他认为沿海地区对投资规模要求较高,且竞争也会比较激烈。而内陆城市反而会更照顾第一家台资企业。

事实证明蔡衍明的考虑是正确的。1992年和湖南政府签署投资协议,1994年在湖南开设的第一家工厂正式投产。湖南省政府非常重视,并颁发了“重点保护单位”的牌子,任何乱收费都可以直接上报。

在这家工厂投产当年,旺旺在大陆市场的销售收入就超过两亿元人民币。经过十多年打拼,旺旺集团已经在大陆形成了以产品研发、生产、销售以及物流管理于一体的规范操作体系,截至今年3月,旺旺在大陆共设立了34个销售分公司,350多个营业所,拥有一万多名员工,投资额已超过8亿美元。

回想当初创业的过程,蔡衍明说了一句“不容易哦”。记者本以为两岸语言相通至少免去了沟通困难,谁知蔡衍明苦笑道:“当年两岸在交流方面都有很大困难。很多对面讲的话,我都有在听,但没有懂,只能凭感觉猜。”

见我们不解,他又举例:“比如,我当初去湖南谈投资,当地官员就说:‘这个问题不大。’我们没听懂,开会开了两三天,始终都说问题不大,我们就想,问题不大那就还是有问题了,一想到这就头疼。不过,现在好了,他们会直接说,没有问题了。”

早在投资建厂之前,蔡衍明就已经关注大陆。1990年蔡衍明出资让一名台湾导演去大陆拍摄各地的名胜古迹。这些记录大陆的影像在台湾播出后,很多没去过大陆的台湾人由此记住了大陆的黄山、桂林等风景如画的地方。当时台湾“新闻局”去大陆拍广告片的前3个作品都是由旺旺做的。这些广告片虽然花了蔡衍明10万元台币,却帮他敲开了一个庞大的大陆市场。

随着中国将经济增长放缓当作一种新常态,食品企业势必也会受到影响。蔡衍明针对这一趋势也在进行相应的公司和市场调整,如对工厂进行整合并提高效率,加强对相关人员的销售培训,并且进一步完善和丰富现有零售网点等。在不断的调整和适应过程中,旺旺也将继续巩固它在大陆食品市场的占有率。

随着旺旺集团的不断做大做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分析蔡衍明的街头哲学。其实所谓的街头哲学的本质是,强调实践是最重要的学习,人生经验大部分是从社会而非书本中学来。

蔡衍明的街头哲学既反映了他的性格,也反映了他重视实践、反对死读书的态度。

转向传媒

蔡衍明出生长大在台湾偏“绿”的地方。他向记者坦言,那里的人都很淳朴,之所以被描述成很“独”的人,就是因为别人喊什么他们就喊什么。“所以媒体在这个时候要充当两岸的传声筒和准确解释的角色。”

作为早期登陆的台商之一,蔡衍明对大陆有着最近、最真实的了解,并目睹了大陆近些年发生的巨大变化。他说,看到这些,自然而然就会有一种自豪感和成就感。同时,他也深刻感觉到两岸沟通仍然存在障碍,而媒体的报道有时也有失偏颇。

部分基于这个原因,在食品行业做得风生水起之时,蔡衍明2008年果断收购中时媒体集团,包括旗下《中国时报》《工商时报》、中天电视等所有媒体的经营权,成立了旺旺中时集团。

蔡衍明说:“赚了一点钱的人总是想做点事情。常年在外奔波,发现其实两岸方面的很多新闻,有些媒体都在乱写。”

旺旺集团做了一个民调,发现72%的台湾人对大陆完全不了解,近一半的人很想了解大陆。面对这种情况,蔡衍明果断拍板在2009年8月创办了《旺报》,并将其定位为专门向台湾民众报道大陆的媒体。马英九为其题写了“以台湾为主,对人民有利”。

此后,旺旺还进行了一系列的收购,其中,旺旺中时并购中嘉案曾经一度引爆焦点。那时,蔡衍明欲以700亿元台币收购中嘉网络,成为当时亚洲发起的最大一宗媒体并购案,一度引起台湾学界、各个党派以及社会大众的高度关注与争议。

这是因为,在提出该并购之前,旺旺中时已拥有中视、中天、东森电视和全台4%的有线电视系统,成为全台湾最大的跨媒体集团。若成功并购了拥有台湾23%有线电视系统的中嘉网络,那么旺旺中时集团将直接控制台湾27%的有线电视系统平台,也等于控制了台湾118万以上收视户的电视遥控器。最终这次并购没有成功,这也让蔡衍明感到“精神食粮”做来不易。

食品和传媒,一个物质食粮,一个精神食粮。蔡衍明向记者坦言,进入媒体行业后工作比以前辛苦很多,但被骂得却更凶。但他告诉记者:“我买媒体到底出于什么目的,相信日久见人心。谁对我有不同看法,我们可以出来辩论。”

蔡衍明说话直率,从不拖泥带水,说得兴起时,肢体语言很丰富。每年的旺旺年会上,蔡衍明都会携家眷和公司高层一起在台上亮相,并带领大家一起唱他改编的那首著名的闽南话歌曲《爱拼才会赢》。蔡衍明在台上振臂高唱,台上台下热烈呼应,那样的场景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蔡衍明说,公司需要大家一起团结才能办好,两岸关系更是需要两岸人民的大团结才能越来越好。这点也是来自他的街头哲学,只不过是横跨两岸的街头哲学。

多年来奔走于两岸之间,目睹两岸从交流甚少到沟通顺畅,从拘谨到自然的艰难过程,蔡衍明深感只有误解消除,共同发展才是两岸人民的福祉所在,“让他们慢慢了解大陆,看到大陆的变化,台湾民众一定会以当中国人为荣”。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半月谈网"的所有作品,均为半月谈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任何报刊、网站等媒体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如需授权,点击 获取授权